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开封

大美开封 风雅汴梁:百年河大 国之瑰宝

2014/12/25 15:12:55 点击数: 【字体:

 

    在奔腾不息的黄河边,坐落着有太多传奇故事的古城开封。在开封这片厚重的土地上,一颗奇世明珠在文化的沙土中熠熠生辉,这颗明珠就是百年老校河南大学。嵩岳苍苍,河水泱泱,唱不尽中原文化悠长;济济多士,风雨一堂,寄托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光荣与梦想。

    12月1日,记者走进初冬的河南大学明伦校区,在时空交错的穿越之旅中,和这座世纪大学展开了一场无声的对话。

    澄澈蓝天下,绿树掩映中,巍巍的大礼堂、古朴的博雅楼、厚重的博文楼、玲珑的“东西十二斋”等组成的近代建筑群与参差错落的现代建筑交相辉映。一座座古老的建筑在千年铁塔旁静静伫立,雕梁画栋间透露着百年老校的大气风范与风雅之意,见证着她的历史与沧桑。

    1912年,以林伯襄为代表的一批仁人志士在开封创办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成为全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该校后历经中州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等阶段,1942年改为国立河南大学,成为学术实力雄厚、享誉国内外的国立大学之一。一个多世纪以来,这座承载着光荣、梦想与希望的百年老校植根于中原沃土,栉风沐雨,历经沧桑,不仅培养了众多政坛精英、学术大家和商界巨子,传承了生生不息、“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更为后人留下了可以触摸的国之瑰宝——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

    该近代建筑群是在1915年至1936年逐步形成的,至今已有近百年历史。整个近代建筑群分布在南大门至大礼堂之间南北长0.5公里的中轴线两侧。中轴线东内侧是6号楼博文楼,东外侧是分布整齐的“东十斋”;中轴线西内侧有7号楼博雅楼,西外侧有“西二斋”。其建筑形制既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继承了我国优秀的建筑文化传统,是中国高等学府中构造精妙、建筑雄伟、中西完美结合的国之瑰宝。

    2006年,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式进入“国宝”行列。

    与河南大学明伦校区相遇,首先入心的是其厚重恢宏却不乏灵气的南大门。该大门于1936年建成,为四柱三开间牌楼式建筑,是砖木及混凝土结构。仰头瞻望,映入记者眼帘的是用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字迹横书的“河南大学”4个金字。大门上有筒板瓦、花脊走兽,下有斗拱承檐,檐飞起翅,四角如翼。大门内侧门楣横书“止于至善”,次楼左书“明德”,右书“新民”,这也是河南大学传承百年的校训。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言简意赅的话道出了大学的精髓所在——启发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发扬与生俱来的光明德性,不断追求进步,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河南大学也在战火交加中历经风雨摧残。值得庆幸的是,南大门虽历经8年抗战却未毁于战火,传承着百年老校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如今,经过后人的精心修葺,作为整个近代建筑群的标志,南大门愈显华丽壮观和气势恢宏。

    沿着校园中轴线的东侧,穿过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旧址的大门,记者看到,在绿树掩映的宁静中坐落着一座中间4层、两侧3层的“洋楼”,这就是博文楼。该楼始建于1915年,1919年建成,是河南大学第一座、中西风格结合最明显的新式建筑,曾是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教学、实验、科研中心以及举办各种活动的主要场所。

    “1925年7月,李大钊先生受开封地下党和在国民二军工作的共产国际代表共同邀请,在此作了题为《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演说。”河南大学文物保护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卢涵介绍说。李大钊的演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师生爱国进步的热情,成为河南大学校史中举足轻重的重大事件。为了将这段历史广为后人所知,2002年,河南大学在博文楼的脚下竖起一尊李大钊先生的塑像,并用简明的文字介绍了这件事情的原委。

    此外,博文楼也曾是著名现代作家姚雪垠当年常去的地方。1929年,姚雪垠考入河南大学法学院预科,他的第一篇小说《两个孤坟》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与博文楼隔中轴线毗邻而“居”的是温婉古朴的博雅楼。初冬的博雅楼更显古朴典雅。这座色彩明丽、设计精美的建筑建成于上世纪20年代,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

    记者看到,博雅楼的主门在楼中部东侧,共设4个出入口。楼四周设西式木质门窗,刷有酱红色油漆。屋顶四角悬挑飞檐,上置套兽,檐下全是垂柱和彩色木雕挂落,215根垂柱雕刻成覆莲柱头,其间镶有2000块做工精细、画面内容各异的锒透雕花板。整栋建筑为青砖砌墙,立面层次丰富,装饰细腻。据说,博雅楼的一楼曾有部分教室,2楼、3楼大部分曾是教室和研究室,地下室基本是理学院的实验室和药品、仪器储藏室。

    卢涵告诉记者,博雅楼曾是河南大学主要的教学楼和图书馆所在地。当年,这里是师生云集、思想碰撞的重要场所。范文澜、嵇文甫、张遂青、罗章龙等著名学者都曾在此传道授业,校园里一时人才济济,处处闪耀着思想的光芒。1937年6月,革命志士、法学院进步学生邓拓在此楼北门不幸被反动派逮捕。此外,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全国军人楷模、时任开封警备司令兼军官学校校长的张自忠将军,应冯玉祥之邀曾在该楼对河南大学学子进行军事理论培养和爱国教育。

    如今,博雅楼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所在地。她厚重的历史与历史文化学院独有的内涵相得益彰,风采不减当年。因为她的精巧别致、典雅富丽,河南大学的师生还给她起了一个贴心的名字——“美女楼”。

    精巧华丽的仿古式垂花门罩,淡雅朴素的灰墙青瓦,极具西式建筑风格的尖尖屋顶……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有这样12座“自成一统”的小楼,像是整齐的琴键,奏出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优美的音符,河大学子亲切地将其称为“东西十二斋”。这12座分布在中轴线两侧的小楼,沿袭了古代书院、讲堂在礼堂两侧建斋房的传统做法,对整个建筑群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其中东边10座称为“东十斋”,西边2座称为“西二斋”,每座均为3层。据介绍,斋房原本计划东西各建10座,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斋房建设也因局势动荡、资金缺乏等原因中断,最终,“西十斋”只建了2座。建成后的“东西十二斋”当时主要作为学生宿舍使用。

    虽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洗礼,但在后人的精心呵护下,“东西十二斋”当年的精巧别致至今仍可从其建筑形制和装饰中窥见一斑。作为河南大学保留下来的校园早期建筑,如今,斋房虽不再作为学生宿舍使用,但仍奉献着力量。它们不仅是古朴校园里夺目的一景,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见证着一座大学的精神传承、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发展和一座城市的变迁、一个民族的崛起。

    沿着中轴线往北走,能看到整个近代建筑群中最耀眼的明珠——大礼堂。这座极具历史厚重感和年代感的宫殿式建筑,在青砖红瓦、雕梁画栋的富丽中与南大门遥遥相望,倍显恢宏气势。

    据悉,大礼堂于1931年破土动工,1934年建成。虽然当时河南大学只有500余名师生,但是他们凭着高瞻远瞩的魄力,兴建了可容纳3000多人的大礼堂。大礼堂占地3932平方米,南北长73.75米,东西宽53.75米,高24.4米,共2层,建筑面积4687平方米。整座建筑主体为重檐歇山式复杂、多重屋顶组合,周边四角挑起,左右对称,上下一致,高低起伏,变化多端。屋顶覆以青灰筒板瓦,各脊端有脊兽,门厅雕梁画栋,檐下垂花柱、雀替、挂落均作透雕彩绘,龙头、狮子、凤鸟等图案雕绘得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大礼堂门口的8根石柱更增强了其雄伟庄重的气魄,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建筑同时还是世界的年鉴,当歌声和传说都已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说话。”正如俄罗斯作家果戈理说的那样,在80载风风雨雨中,雄伟壮观的大礼堂与河南大学荣辱与共,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和中原教育的沧桑历史,支撑着一代代河大人为实现河南大学复兴不断地努力前行。1937年,冼星海的“上海救亡演剧队”和河南大学的“大众剧社”“怒吼歌咏队”在大礼堂舞台上演出的救亡话剧和唱响的抗日歌曲,把开封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高潮。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也曾在大礼堂召开。直到今天,大礼堂仍是莘莘学子展示校园生活、进行思想碰撞的重要舞台。

    漫步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恍若穿越一个世纪,而那些经历战火至今仍在使用的宝贵建筑,并未被后人“束之高阁”,它们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印证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不朽真言。令我们欣喜的是,近年来,河南大学非常重视这些“国宝”的保护工作,多次对近代建筑群进行修缮,使其保留原有的历史风貌。“河南大学明伦校区近代建筑群正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学校专门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并向国家申请专项资金用于这些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2012年,在河南大学百年校庆前夕,学校对近代建筑群进行了全面修缮。”卢涵说。目前,河南大学正本着“修旧如旧”的理念,对博雅楼的屋顶、地面等进行维修,努力恢复她的原有面貌。

    筚路蓝缕薪火相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百年河南大学植根于中原沃土,正以一种勇于担当的气魄,兼容并包,海纳百川,折枝成林,在一代又一代“铁塔牌”学子的成长中孕育满园芬芳。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省旅游局信息中心(2014-12-0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