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开封

碧波荡漾包公湖

2013/11/19 11:20:22 点击数: 【字体:

  
    夏天的5点多,当这个城市还在酣睡时,它却醒着。漫步在它周围,只见它的水面泛着涟漪,周围婀娜的柳枝低头亲吻着湖水。6点刚过,湖周围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人们或惬意地散步,或慵懒地垂钓,还有些人无所事事地把目光投向远处,不经心地梳理着各自的心事。对面的开封府,显得庄严而又灵秀,一如这个夏天的奔放和这个城市的古老。在古城开封西南隅,流淌着这么一个湖,它就是著名的北宋东京开封府遗址——包公湖,是因铁面无私的开封府尹而得名。
 
    包公湖的过去——历史的回声
 
    包公湖原名包府坑,面积35万平方米,是城内湖,位于古城墙内。整个湖泊呈现西北-东南走向,像一个斜躺的葫芦。如从空中鸟瞰,包公湖像一弯明月躺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建筑与红墙灰瓦的古典建筑中。湖畔,杨柳在风中摇曳;一条大路、一条长堤自南而北穿过,把弯月般的包公湖画成大地上晶莹剔透的眼睛,择居湖之北、西、南畔的开封府、包公祠、开封博物馆,就倒影在这冰心玉壶里。据说是开封百姓挖掘被埋于黄河泥沙下的开封府之砖瓦以重建家园时形成的,巧的是正好挖了个弯月形。舞台上黑脸包公眉宇间那天眼般的一弯明月,据说就源自于这清亮的包公湖。
 
    听着市建委原副主任宋喜信讲述包府坑的故事,记者的思绪来到了战乱的明末。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闯王李自成围攻开封数月,明朝廷无力反击。当时朝廷为退李军掘开黄河大堤,致使开封遭灭顶之灾。当时开封是以鼓楼街和中山路为中心的,整个城内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包府坑处于地势低洼的西南隅,积聚了大量的黄河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坑”。 郊区地方志原办公室主任王宴春的说法是,明末开封不止被淹一次,黄河水的冲击并没有让李军胆怯,他们反而效仿明朝廷的做法,再次掘开黄河大堤。连续两次大水的冲击,使城内看不到屋顶,水深在8米左右,当时城内36.8万人被淹死了约30万人。
 
    清末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农历六月十六晚上,大水再次来袭。黄河自张家湾(今开封市水稻乡)决口,冲毁护城堤,水自南门入城,城内积水深丈余,水浸8个月之久。1841年大水过后,这里的人烟更加稀少了。但这次黄河决堤,沉淀了很多好土,很多百姓慕名来挖卖煤土。由于无人管理,这块地方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大坑。北宋时开封府在现迎宾小学附近,离这个坑比较近,包公这个人物被大家一直传颂,于是老百姓就叫这个大坑为“包府坑”。
 
    包府坑形成后,坑内的水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83岁的王宴春认为,1980年左右这个坑内是没引水的,1990年政府重视才引进水。鼓楼区地名办公室74岁的苗润昌认为,清康熙元年(1662年),朝廷重建开封,重修城墙,在开封城的四个角落就近取土,又加之黄河水沉淀下来的胶泥和沙土是建城墙的上好材料,所以在开封的四个角落都形成了大坑。清末“包府坑” 形成后,到了雨季,雨水不断,里面自然积聚了大量的水。后来在地名普查时人们认为 “坑”字不雅,才改为“湖”的。
 
    包公湖原本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交通方便,在小南门西边滨河路处挖了个门。苗润昌介绍,1958年义务劳动时在湖的中央由人工垫成了一条包公堤,1980年左右建成柏油路,后又改名迎宾路。在开封府前面西侧,包公湖中间有一条小堤,苗润昌认为,这个小堤是坑内干涸时,因此处比其他处稍高,走的人多了,慢慢形成了路。“文革”前后,由于此处安静隐蔽,很多年轻人喜欢在此谈情说爱,老百姓就把此堤叫做“情人路”或“情人岛”。但宋喜信和王宴春一致认为此堤应该叫做“惠民堤”或者“包公堤”。
 
    包公湖的故事——公正的化身
 
    围绕包公湖有很多历史故事和美好的传说。凡在开封做过官的人,都非常敬畏包公,心存忌惮。据研究宋文化的学者李良学介绍,传说有个王姓贪官来开封任职,他伪装“清官”,装模作样地去包公湖拜谒。他到了湖边,只见蓝天白云、明湖清水,这位王姓官员向包公湖毕恭毕敬地拜了三拜,口称:“弟子久仰尊公大名,特来拜谒,恳请教训!”僚属和群众都知他是个见钱不要命的家伙,却煞有介事地自称“清官子弟”,无不掩口窃笑、嗤之以鼻。
 
    说来也怪,恰在这时,湖面上传来一声响,一条几尺长的大鲤鱼突然跳起,随即又重重地落进水中,激起层层波浪,惊得水鸟齐飞。王姓官员一时高兴,竟忘了自己在“朝圣”,便命人下去捞鱼。一会儿有个水性好的衙役举着一面月牙形明镜露出水面,连称:“宝镜!宝镜!”王姓官员忙接过来观看。突然间他脸色煞白、浑身颤抖,几乎瘫倒。原来宝镜中浮现了他陷害好人、贪赃枉法的劣迹和丑态。狡猾的王姓官员急中生智,随手将宝镜扔进了湖里,并对众人谎称:“什么宝镜,是个破琉璃瓦!”想将此事遮掩过去,然后急忙吩咐衙役打轿回府。
 
    谁知他照镜的情景被身边人看见了,不久弄得人尽皆知。人们都说那天他捞出了包公的照妖镜,照见了自己贪赃枉法的丑恶形象,魂儿被吓掉了。人多嘴杂,街谈巷议,人人骂贪官,王姓官员也无可奈何,连气带病,不到一个月便见阎王去了。后来在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开封府,宝镜照,是人是鬼见分晓。阎罗殿,黑老包,贪官污吏不轻饶。说是包公的照妖镜沉在了湖底,所以湖水特别清澈明亮。清官和好人来到包公湖,欣赏湖光美景,可以长志气;贪官和坏人来到包公湖,就会原形毕露,遭灾致祸。老百姓为了纪念包公,就把这个湖叫做“包公湖”。
 
    包公湖的今天——碧波荡漾
 
    近年经过疏浚、修缮和美化,包公湖已成为风景宜人的游览区。
 
    作为开封第二湖,包公湖为开封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由于包公的名声大,包公祠和开封府的复建都选在包公湖周围,极大地丰富了包公湖的文化内涵。新中国成立后,因湖水水质好,政府鼓励在湖内养鱼,发展水产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为开封的经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每年雨季时节,包公湖还起到了防汛作用。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包公湖却在日渐“消瘦”,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时的湖水面积至少是现在的两倍,而湖内的水质也在日益变坏。在宋喜信的记忆里,小时候经常和很多小伙伴在湖里游泳,湖中心长满了芦苇,像野生湖一样。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缺乏监管,包公湖及周边环境破坏日益严重,亟待整治。
 
    7月30日早上,天尽管下着雨,依然挡不住外地游客在情人岛拍照的热情。其中一对年轻人说:“沾沾包公的公正威严,在包公的见证下,我们的爱情会和和美美的。”在包公湖周边垂钓的人,有的穿上了雨衣,有的支起了大雨伞。一位退伍老军人表示:“在这儿钓鱼是一种乐趣,包公湖可以说是退休后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大雨过后的早晨,包公湖周围吸引了更多的人,有的人在健身,有的人拿起书坐在湖边痴迷地看着。在情人堤两侧垂钓者齐刷刷地坐着,他们商量好似的,戴着帽子,一样的垂钓姿势,像包公湖的守卫者一样风雨无阻。此时,湖北岸传来了二胡委婉而极富韵味的弦鸣,静静聆听,被微风吹动的湖面如史书般一页一页地展现在古城人的面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汴梁晚报 2011-08-09 作者:校爱玲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