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豫地密码·省直管县”之兰考(三)

2014/3/21 11:14:39 点击数: 【字体:

金声玉振泡桐清音鸣四海

    引子

    琴声连绵响起,清亮委婉,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偶尔听到古琴,或是古筝,很多人都会感到惊讶:好美!好纯粹的美!让人心刹那间空明澄澈!近年来,民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你或许想不到,发出这样美妙声音的乐器,极可能是兰考制造。即便成品乐器不是出自兰考,形成声音共振的音板,用的也是兰考泡桐。

    不只古琴、古筝,琵琶、柳琴、大小阮、扬琴、马头琴也大多选用兰考泡桐做音板。在民乐界,兰考泡桐被誉为“会呼吸的木材”,视之为最佳音板材料。兰考也因此成为“国家民族乐器音板生产基地”,去年该县乐器产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

    兰考大量种植泡桐,是由焦裕禄奋力倡导。他提倡种泡桐,本来是为了防风固沙,解决兰考生存问题。这种树后来被制成琴瑟琵琶,雅乐清音传天下,不能不说是意外之喜。

    焦裕禄任县委书记时,兰考正处于历史最低谷。当时河南连遭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兰考是重灾区,全县粮食产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平均亩产仅43斤,大批农民不得不外出逃荒要饭。

    兰考问题由来已久,积重难返,很多人几乎看不到解决的希望。作为一个外来的干部,焦裕禄不是神仙,他不可能凭空想出带领兰考走出困境的路径。他能做的,是走进兰考,走进最普通的大众,倾听这片土地,寻找可能的解决方案。

    “贴膏药”、“扎针”防风固沙

    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外,一棵泡桐高大疏朗,朴实无华,却又洒脱大气。

    这棵树被称为“焦桐”,是1963年焦裕禄亲手栽种。在焦裕禄纪念馆,我们看到了他种树时的留影,那时这棵树只有铁锨把粗细。两相比较,50年沧桑让人感慨。

    泡桐在兰考原已有之,到兰考不久,焦裕禄就意识到这树很重要。

    一到兰考,焦裕禄就放下行李下乡了,县里一般干部知道来了位新书记时,他已经在乡村转了三天。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焦裕禄不喜欢坐在办公室听汇报,一年多时间,他走遍了每一个乡村。亲身感受兰考“三害”,也了解到兰考还有“三宝”。从富有智慧、与自然灾害抗争了数百年的农民中,提炼出“贴膏药”、“扎针”、淤灌等治理方案。

    兰考“三害”,即风沙、内涝和盐碱。黄河一次次决口,在兰考留下了十一条故道,全县80%的地面都是黄河故道,地貌因此坑坑洼洼、混乱不堪。很多田地无法排水,形成了内涝。

    洼地存水干了以后,从地下浸出的盐、碱、硝等,寸草难生,白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尽头。

    大风起时,黄沙遮天蔽日,睁不开眼,三五步便看不见人影,张嘴马上满嘴黄沙。风口处,庄稼苗连同耕土一起被大风卷走。狂风过后,“沙龙”一道道起伏绵延。从清咸丰朝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近百年间,仅兰封县被黄沙吞没的村庄就有63个。

    为了解“三害”,风沙飞扬时,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他所开创的水利工程,经后来引黄淤灌,最终让二十多万亩盐碱地变为良田。

    在农民的草庵、牛棚,焦裕禄总结出治理风沙的办法:“贴膏药”、“扎针”。

    所谓“贴膏药”,就是把淤泥翻上来压住沙丘。焦裕禄看到农民这种做法效果很好,就在全县推广。

    所谓“扎针”,就是大规模栽种泡桐。焦裕禄了解到,兰考有“三宝”:泡桐、花生和大枣。他对泡桐特别重视,这种树能在沙窝生长,长得又快,五六年就能长成大树,即能挡风又能压沙。并且泡桐年年生根发新苗,可以陆续移栽,不用多投资。成林之后,旱天能散发水分,涝天又能吸收水分,可以林粮间作,以林保粮。

    这么好的树,为什么没有大量种植呢?有人告诉他,种树光被毁坏,不好管理,老百姓积极性不高。

    找到症结后,焦裕禄对症下药,建立了一套有效的制度:确定林权,订立护林公约,设立奖罚制度,定期检查,各公社、各大队设护林主任、护林员。并大建育苗场。焦裕禄描述希望,提振士气,凝聚人心,全兰考总动员,人人种树,泡桐遂蔚然成林。

    兰考沙丘和泡桐后来都很有戏剧性。“贴膏药”只是暂时固定了沙丘,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包田到户,有沙丘的地都不想要,最后都分给了老实人家。谁知20年后,这些沙丘成了资源:中国城市建设急需大沙,兰考的沙丘都是好沙,还容易开挖,当初老实人家的沙丘,都卖了个好价钱。如今的兰考,几乎一座沙丘都找不到了。

    而大量的泡桐,则意外地成为制作民族乐器的良材。

    兰考泡桐:“会呼吸的木材”

    兰考堌阳镇一家音板企业的库房内,一些废弃小木块堆放在一起,记者不小心踢着一块,那木块飞起来撞击别的木块,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泡桐生长快,材质一般,最初兰考人只是用泡桐做风箱、电线杆、家具等。没想到风箱销到外地,给上海的乐器制作师发现了:这是做音板的最佳材料啊!兰考泡桐的“音乐天分”,由此为世人所知。

    中国民族乐器自古就以泡桐为音板材料,“梧桐乃树中之良材,夺造化之精气,堪为雅乐。”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琴”即用桐木制成:有人烧桐木做饭,蔡邕在旁边听到火中木头炸裂的声音,知道是制琴良木,赶忙从火中抽出,制作成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

    兰考一带是沙土地,昼夜温差又大,独特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泡桐材质疏松却宁折不弯,用乐器行家的话说,这里的泡桐纹理清晰,透音透气,共振性能良好,堪称“会呼吸的木材”,是做民族乐器最好的材料。

    兰考做乐器以前是小打小闹,三两个人的家庭作坊,只做音板之类的原材料,开着“蹦蹦车”(农用三轮)送货。如今规模越来越大,并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各种配件到成品都做,仅堌阳镇就有100多家成规模的厂家,安置就业4000多人。去年全县乐器行业产值达到15个亿,“下一步的目标是翻一番。”兰考乐器协会会长汤二法告诉记者。

   在一家古筝生产企业,工人们正忙着打磨、油漆、上弦、雕刻。汤二法说,这家企业年产4万台古筝,销往全国各地,“留不住货,做出来就拉走了!”

    汤二法说,该企业有180多名工人,女工月工资2000多,男工4000多。他们都是附近农民,“在家门口就业,下班就能回家照顾父母孩子。过去有不少贫困户,现在都不贫困了。”

    采访结束时,我们来到“焦桐”与兰考告别,高大、朴实、植根大地的泡桐,仿佛焦裕禄的身影,令人久久凝视,心生敬意。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3-21)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