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祭灶在开封

2013/10/31 17:42:31 点击数: 【字体:

祭灶在开封

吉星高照

祭灶在开封

灶君府

祭灶在开封

双婆灶

开封人如何祭灶

祭灶,算不上是什么重大节日,但却很普遍,甚至外国如越南也有祭灶之俗,只不过在仪式上或供品上略有不同罢了。开封人家祭灶,由来已久,大约从宋朝时就开始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现在人们谈论最多的是门神,殊不知每年上市最早的年画是灶王像,他和门神同为五位家堂(祀)神之一(其余三位家堂神是井神、厕神和中溜神)。

开封有“地利”之便,祭灶前好多天街上就有出售灶王像的摊点了,明明是花钱买的,却要说“请”,请灶王的同时,灶王像上的横头和对联就一块买了,最常见的是:“东厨司命”和“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它寄托着人们祭灶的最基本愿望。

开封人祭灶,大都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晚上,南方各地多在腊月二十四,古时还有“官三民四君五”和“水上人家五”的说法。同时开封素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传说,一般都由家中主事的男性户主主祭,祭灶的主要供品是“灶糖”。意在向灶王嘴上“抹蜜”,封他的嘴巴,上天少说话;要说就说好话,另外还要有大葱、干草、麦麸和一只公鸡,一碗水。鸡是灶王上天的马,麦麸是马料,水饮马用,大葱作什么用?我问过不少人都不太清楚,后来有人告诉我:“大葱是告诉灶王,我们是清白人家,同时也是灶王上天,叩见玉皇大帝时手抱的白玉笏板。也有地方以酒糟抹灶王嘴,谓之“醉司命”。

祭灶完毕,撤供下来,孩子们最关心的当然就是那一盘“灶糖”了。

灶王上天,究竟都向玉帝汇报了些什么?固无从知晓,而其回宫之后,带不带来吉祥,却家殊户异,不过就我所知,以盛行“祭灶”的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初的普遍情况讲,战火遍地,生灵涂炭、天灾人祸、民不聊生,有些人家祭灶连买灶糖的钱都没有,谈何吉祥,当时黄河北岸流传这样一首民谣:“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今年小子混得苦,明年再吃麦芽糖。”处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同样也很不妙,当时很有点名气的怪诗人徐玉诺写有一首《祭灶诗》:“一碗凉水一棵葱,打发您老上天宫,您老见了他老面,就说我老年年穷”。虽属诙谐打诨,却也是民间真情。祭灶,只不过是老百姓单方面的愿望,既祭不出财富,也祭不出平安。

“灶神”何人

灶神又称灶君,民间一般呼为“灶王、灶爷”,是人们最熟悉的神袛之一,但灶神究是何人,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淮南子》记载:“黄帝作灶,死为灶神,”又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炎黄乃中国人之始祖,只落得个灶神与灶的官职,在黎民百姓看来,总觉得于理不合,于心不忍,对这个说法不予认可,很少有人提起,固知之者也不多。而民间传说流行于咱中原地区的说法是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他长得 “状如美女”但却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赌博把老婆都输给了别人,单身之后,他肆无忌惮地专门搜集左邻右舍的隐私,打小报告,充当官府耳目。死后被玉皇大帝看中,封他为司灶之神,专门探听人间善恶,向天庭汇报。对于这么一个多嘴好事的灶神,常年住在家中既惹不起,又躲不过,只好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他上天汇报的日子,祭祀送行,用灶糖封他的嘴,要他上天言好事,少说那些乱七八糟的事,回宫降吉祥,给家庭带来幸福和温暖。

对于这个张单,老百姓总觉得他一个光棍汉住家中多有不便,不知从哪朝哪代起,人们就为他“娶”了个老婆,从此灶神张单身边有了一位灶王奶奶。这就是六七十年前最流行的灶神图。

我曾见过一张叫“双婆灶”的灶神图,张单左右两边各有一位灶神奶奶。旧社会一个男人娶两个老婆,甚至三房四妾,并不稀奇,作为东厨司命的灶神,娶两个老婆自然更没有什么可稀奇的了。

一个灶神,两个灶王奶奶不算稀奇,两个灶神一个灶王奶奶应该是稀奇的了,这是从一位亚洲某国回国的人那里听来的。他说的是有一个木匠,整天酗酒,殴打妻子,老婆不堪忍受,离家出走,嫁给了一个猎户,小日子过得还算美满。这一年腊月,猎户外出打猎,妻子独自在家看门。一天,来了一个讨饭的,猎户的妻子拿出两个馒头给讨饭的,想不到一见面竟是她的前夫。木匠羞愧难当,说起过去的事,二人相拥而泣。正在这当儿,更想不到的是猎户回来了,妻子一边答应去开门,一边慌忙叫木匠躲进灶膛里暂避。谁知猎户这次外出猎获甚丰,十分高兴,马上要点火做饭,妻子阻拦不住,又不敢声张,木匠在灶膛里怕给前妻招来麻烦不敢出来,只好一直窝在灶膛里活活被烧死。女人看在眼里,认为前夫为她葬身灶膛于心不忍,就一头扑进灶内,甘愿同归于尽;猎户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见妻子已死,也纵身跳进灶膛。玉帝被三人殉情的故事所感动,于是封木匠、猎户以及他的妻子三人同为灶神。

亚洲某国灶神的故事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不过女人遇到前夫的这种尴尬事,外国有,中国也会有。两国不同的是中国人宁愿给灶神娶妻纳妾一人两个老婆,而决不肯明目张胆地两男共一个女人。

从北宋开始的“跳灶王”

既然谈祭灶,从北宋时在开封兴起的“跳灶王”活动当然不能遗漏。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汴京每入腊月,便有丐者扮神鬼乞钱,他们三人为一伙,装扮成妇人神鬼,傍晚沿街敲锣击鼓,挨门挨户讨钱,民间将其称呼为“打夜胡”。这样的活动,后来为“丐行”所专有。他们从腊月初一开始三人一伙,装扮成“灶公”“灶母”手执竹杖,在沿街商铺和人家门前歌舞喧噪,说些降福、恭贺之类的吉祥话,讨要赏钱。人们称之为“跳灶王”,这种活动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三日为止,过了这一天,家家户户已经将灶神送上了天,乞丐们便不能再扮灶神、灶母行乞了。这20多天,是乞丐们一年中挣钱的“旺季”,得钱最多,因而也最为他们盼望。

20世纪30年代中期,开封丐帮尚有这种“跳灶王”活动,我当时正上小学,曾亲眼看过。他们每到一商店或大户人家,为了讨个吉利,很少有不给钱打发他们的;个别商户,故意不给,则灶公、灶母猛跳猛唱,围观者起哄作乐,直到付了钱,他们离开才算了事。

30年代后期,市场萧条,抗战开始,就再没有见到“跳灶王”这种活动了。

还有资料说:“跳灶王”这种活动,不仅开封有,其他不少地方也有,不过大都在腊月二十三以前的每天晚上,所以叫“打夜狐”。这种活动可能是由远古时代人们在腊冬扮方相逐疫的“大傩仪”演变而来,不过这种活动自被乞丐们所专有,并且扮成灶公、灶母模样行乞以后称之为“跳灶王”倒是非常贴切和形象的了。

开封历史上的三座灶王庙

灶王是家堂(祀)神之一,家家户户大都供奉在厨房或灶间内,没有专门厨房和灶间的人家,就在住房门后与里间屋之间那不大的空间墙壁上钉上一块木板作为供桌,摆上香炉、烛台,悬挂上灶王神像。每年祭灶前,将请来的新灶神像,粘贴在旧神像上,就是它的座位了,所以一般人都认为灶王是一个连庙也没有的小神。后来我才知道这种认识并不符合实际,在咱们开封,远的不说,就说清末民初年间就曾经有过三座灶王庙,当然这三座灶王庙不是哪一家哪一户的家祀神,而是属于某一群体所共有的建筑和社团。

第一座灶王庙,在花井街中间向西那条东西走向巷子的东头路北,是由开封饮食业集资,于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所建,也叫厨业会馆,每年农历八月初三灶王寿诞之日,饮食业都要在这里唱三天大戏,隆重庆祝一番,场面非常热闹,早几年还存有三间大殿,叠瓦花脊,依稀可见昔日风光。

第二座灶王庙在小袁坑沿街。这是继花井街灶王庙之后,由一帮专门在开封街头巷尾卖早点和夜宵经营者的所谓“开封小吃”从业人士集资所建。农历八月初三灶王寿诞,这些小本经营者们同样不甘示弱,照样也是三天大戏,与大老板们奉陪到底。此庙已无存。

开饭店的、卖早点、夜宵、小吃的都属于业主一类,只是资本大小不同罢了,民国年间,开封里城南门,豆腐营街附近,又建起了第三座灶王庙,这是“勤行”中专门耍手艺的人——厨师们建起来的。它既包括在饭店内掌灶的厨师,也包括在私人公馆里当厨师和专门从事上门为人操办红白喜事宴席等一应在内的所有厨师,用今天的话说,前两座灶王庙都是资方兴建的,只有这第三座灶王庙才真正是属于劳方的厨师们的领地。主要是这些人太分散,庙(会)务最后仍为那些业主们所侵占和把持,挂上了“开封饭馆业会馆”的招牌。新中国成立后,街道几度变迁,这座灶王庙也早已不存在了。

想想也是,既然是“灶”当然不能将营业性质的大灶排斥在外,这也正是开封豫菜之源,饮食文化博大深远之所在。

时至今日,已无人家“祭灶”,但习俗观念仍在,灶糖还有人卖……吃了灶糖,过年的日程,一天紧跟一天,“……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春节马上就要到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0-01-28)
0
下一条:北宋时开封的冬至习俗上一条:州桥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