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开封工艺 >> 收藏与交流 >> 浏览开封

汴绣“失守”开封

2012/8/27 10:56:09 点击数: 【字体:

汴绣“失守”开封
      
    没有统一的标识,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行业规程,大量“苏绣”制品以次充好、“冒名顶替”,价格水平持续下降,生产规模逐步萎缩……汴绣,作为中国刺绣曾经的四大“当家花旦”,整个市场棚架仍在塌陷。
   
    许多市场人士发出呼声:汴绣若复兴,必须进行有效的产业整合和市场规范。
   
    外部:被“苏绣”假冒蚕食
   
    仲秋时节,开封宋都御街,路两旁古色古香的店铺以及熙熙攘攘的市声,令人仿佛置身于古代。
   
    这里,以经营汴绣、字画的为多,各个商店都无一例外地打着“中国汴绣”、“开封汴绣”字样的招牌。这些绣品,图案以仿古画为主,《清明上河图》、《五牛图》等是常见的代表作,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油画,乍一看,平、齐、光、亮,但若仔细观瞧,同样的图案,线条粗细不一,色彩各异。有的商店在店里摆着一幅绣了一半的绣品,还有的干脆雇一个人在角落里现场演示,知情人说,这些举动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绣品是正宗汴绣”。
   
    目前,整个汴绣市场存在的一个现实是,大量“苏绣”冒充“汴绣”在市场中大肆横行。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开封市从事生产、经营刺绣工艺品的厂家店铺35户,其中本市具有生产加工能力的刺绣厂10户,刺绣工人200余人,而从苏州农村购买绣品搞营销的店铺25户,苏州人来开封开店铺2户;据测算,开封市全年绣品销售3000万元,其中苏州农村绣品2000多万元,占80%,真正开封人自己生产的刺绣品销售不足1000万元。
   
    他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目前苏州农村绣品已占领了开封市场,开封市场已成为“苏绣(不是真正的苏绣)”的集散地。“苏绣假冒汴绣,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知情人介绍,“正规厂家生产的汴绣,做工精细,费时费工,成本高,而假冒的汴绣,甚至那些印着‘中国汴绣’字样的盒子,都是店家们从苏州农村买来的,质次价低”。
   
    真正的汴绣卖不上一个好价钱,这正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现实。记者走访一些商家,他们普遍反映目前整体汴绣的价格比两三年前低了30%~40%。
   
    内部:产业化缺陷和价格战内耗

   
    汴绣失宠的自身原因,首先在于产业化方面的缺陷。
   
    目前市场上的绣品大多雷同,多局限于传统的一些品种,创新少,有特色的汴绣精品还需要进一步开发。
   
    行业内部合作不够。据了解,真正生产汴绣的厂商都是独家经营,缺乏沟通,吝于合作,没有有效地处理好竞争与协作的关系。
   
    促销力度不够。调查表明,在开封汴绣具有一定的品牌形象,但在全国却知其者不甚多,没有正式的商标。
   
    汴绣专业人才的培训做得不到位,具有高超技艺的绣工逐年减少,人才流失严重,招工又难,不能及时为企业输送新鲜血液。
   
    另外,一些生产汴绣的工厂或家庭作坊唯利是图,减少色次,增大线径,一幅本需要两个月才能完成的绣品,三两天就能赶制出来,这样的绣品“丧失了汴绣的特色,失去了风格和品位”。
   
    几十年致力于汴绣产品开发、推广的开封汴绣厂厂长魏吉安说:“汴绣的商标树立不起来,行业协会没法弄,这几年市里说要振兴汴绣,到头来还是老样子,甚至还不如从前。”
   
    开封汴绣厂是开封汴绣行业中的“元老”和“老大”。该厂于1954年成立,1958年定名为“地方国营开封汴绣厂”。但由于计划经济时代独家生产,加上商标意识淡薄,一直未将汴绣申报注册。上个世纪末,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由于假冒汴绣的店铺日益增多,该厂遂开展向国家工商局申报“汴绣”商标注册工作,但因大宋汴绣有限公司等企业的极力反对,该项商标被定为“异议”申报,虽经历届开封市政府“积极协调”,但历时七年至今仍未成功注册。
   
    与商标注册一样,令开封市诸多业内专家伤心的另一件事是行业协会迟迟没有成立。“这事由市政府提出好久了。但谁牵头?大家参与不参与?规则如何制定?价格和技术标准如何统一?我们可能有心、有责任,但没权力、没精力,所以这几年总是在口头上提这件事。”开封市一家汴绣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对记者说。
 
    “竞相压价,互相打”,这种内部纷争让开封汴绣企业无法将一个市场蛋糕越做越大。对此,开封市政府也是“有心,却始终无力”。一位当地市场人士对此提出尖锐看法:“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其所采取的行为软弱无力,既没有切实地行使其职能,打击苏绣的假冒伪劣行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又没有给予汴绣这项开封独特的传统工艺以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也没有对汴绣研究给予援助,以至于汴绣研究人才越来越少,汴绣研究事业举步维艰。”
   
    出路:亟待产业化整合
 
    “汴绣的根本问题在哪?在于它始终是一种无法大工业化生产的手工刺绣”;“这个产业,缺乏产业链支撑,没有人真正去策划、包装,没有人去搞产业整合”,“汴绣的出路,根本上还要由市场本身来解决”,谈及汴绣产业的深层次问题,一些业内专家这样认为。
   
    汴绣衰落,直接原因是受到“苏绣”的冲击,但“苏绣”为何就能如此强势,并强占别人地盘?据了解,如今湘绣、杭绣等面临的情况几乎和汴绣一样,市场多为“苏绣”攻占。对其中原因,开封汴绣厂厂长魏吉安指出:“苏州当地人外出打工的少,农村妇女有在家进行女红的传统,手头快、干活认真,再者说那里本身就是桑蚕养殖基地,原料丰富;不足之处是她们的视野较为封闭,本地市场容量有限。”
   
    传统、技术、大量的劳动力、适应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审美观的产品革新,这构成了传统工艺品能否继续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毫无疑问,汴绣的人才流失、产品缺乏丰富层次、价位一直居高,这成了其在市场失宠的主要原因。
 
    “还有一些东西,比如朱仙镇年画,其市场消费基础就呈逐步萎缩态势,你再怎么发展它,投入和产出总不成正比。”省会一位市场专家对记者说,“这时候,就要转变一种思路,比如如何开拓农村市场,如何把它的收藏意义提升,有做不完的文章。汴绣的发展也是如此,要理念创新、产品革新。”
   
    有人说,开封在传统文化产业上到处都是“宝”:小吃、汴绣、文物景点,等等,但目前除了旅游等产业之外,大部分都尚未做出规模、做出影响。对此,有人把此称为“缺乏资本”——但实际上,正如一些论者所说,真正的原因是在于“缺乏产业整合,缺乏市场理念提升,缺乏真正懂文化产业运作的人才”。
 
    “谁说一些传统产业不能做大了?我们老家山东单县的羊肉汤经过产业化之后,光一家百寿坊公司一年的产销额就达5个亿;河南固始的柳编不是在国外卖得挺好吗?我认为这里面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变分散经营为规模化经营,实行龙头带动,变一盘散沙为齐心合力。”一位在开封长期工作的市场人士这样对记者说。
   
    目前,关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正在河南省全面展开,而各种“救救朱仙镇年画”、“救救河洛大鼓”的呼声则不绝于耳。
 “是到了该正视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不是将这些东西送到博物馆去保护,而是要更加致力于研究如何让他们在民间、在市场中存续并发展起来。”郑州大学一位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对记者说。【原标题:汴绣“失守”开封】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作者:周健 2006-1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