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焦作

黄河岸边制埙人——记河南焦作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

2017/2/10 10:17:36 点击数: 【字体:

黄河岸边制埙人——记河南焦作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

王建在黄河岸边吹埙

    泥土味十足的外表让人感觉不到一点儿艺术气息,这就是河南省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传承人王建给人的第一印象。但让人吃惊的是,他那张嘴巴通过随便一个小小的道具,就能吹出让你无法想象的声音:持一支口笛能吹出一匹由远而近或由近而远的奔马;随手拿起一只水杯,也能吹出一首深情的民歌……王建对于中国管乐器几乎样样在行,不过他最拿手的是埙,不但吹得好,还是一位制埙名家。

    独具特色的黄河泥埙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大约有7000年的历史,是我国特有的开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埙的起源与汉族先民的劳动生产活动有关,最初可能是先民们为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的发声器,用以诱捕猎物。后来随社会进步而演化为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了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河南省郑州、安阳、洛阳等地考古陆续发掘出自仰韶文化时期以来的各种陶埙,种类繁多,日益进化,反映了埙乐自古便在中原兴盛,源远流长。而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武陟县,人杰地灵,如今在这一方土地上制作出的黄河泥埙,音色优美、手感温润细腻。这里的黄河泥埙选材自黄河边的胶泥。黄河水滋养的黄河泥品质细腻、柔滑、杂质少、可塑性强而又不过于软塌,做出来的埙造型各异、音域宽广、古朴淡雅而手感温润,散发着黄河泥土独特的气息。在王建的创新下,黄河泥埙又配以精美的绘画、古朴的文字,精心烧制后再涂漆上色,更加可心。王建精心烧制的黄河泥埙轻巧坚固、精致脱俗,集工艺品、民族乐器纪念品于一体,凝聚着厚重大气、深沉悠远的黄河文化气息。

    2013年5月,中国文联、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河南省武陟县“中国黄河文化之乡”的美誉,同时成立中国黄河文化研究中心。这其中,黄河泥埙作为传播黄河文化的新载体之一扮演着重要角色。2016年6月,武涉县黄河泥埙制作技艺入选焦作市级非遗名录。

    乐器之中偏爱埙

    王建出生在武陟县小董乡岗头村,父亲是个小学校长,善于吹笛,王建凭借父亲传授的吹笛技艺,1992年考入了沈阳空军某部歌舞团,并在那里结识了我国著名笛子演奏家魏显忠。在老师的传教下,王建的吹奏技巧迅速提升,眼界也渐渐开阔,慢慢地他认识并接触了萨克斯、单簧管、箫、埙等多种东西方管乐器。

    1993年的一天,他到部队附近唯一一家有埙的乐器店里转悠,尽管埙被摆在高而偏的角落,但他却一眼相中、倍感亲切,可是看到几百元的标价,就被吓怕了。那时他在部队的津贴一个月只有20多元,哪里买得起这个。买不起埙,王建就想方设法自己做。他仔细研究了乐器店里埙的造型,记录下打孔的位置和整体布局。他曾挖空心思地想将一只酒瓶或输液瓶改制成一只埙,还曾打过水壶的主意,但都失败了。后来他想起小时候在黄河岸边和小伙伴一起做泥哨、摔泥砂锅儿的时光,又开始偷偷地和泥,用泥捏制。大约在1993年下半年,他终于用黄河泥做出了第一只埙,尽管当时只能吹出呜呜的声响。

    1996年复员之后,王建从事过其他职业,但他的主要心思还是在制埙上,他悉心钻研,用日常工作赚来的收入和业余时间来研制埙、琢磨埙。王建的家离黄河很近,骑摩托车十几分钟就到了黄河边上,用黄河岸边的泥土作为原料制埙再方便不过了。他的埙都是用黄河泥纯手工捏制的,造型全凭感觉和经验,一埙一型,绝无重复,他制作的埙不仅吹奏出的音乐音色优美,乐器本身也成为高雅的艺术品。

    传播黄河文化的新载体

    在王建的工作室里,记者见识了他制埙的过程。只见他先将黄河泥揉成小蒸馍大小的泥团,再用双手捏出接近鸡蛋的形状,封口后抹光,稍停片刻打孔,接着试吹以调音准,晾干后打磨、抛光,便可吹奏了。“想要美观,还可以刻字、涂漆、上色。”王建说。

    黄河泥埙是在对传统陶埙的继承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成果。要让黄河泥埙上档升级、精益求精,王建深感学海无涯、艺无止境。他刻苦钻研,把黄河泥埙精雕细琢成诗画并茂、秀外慧中的黄河文化精品,既小巧精致又高贵典雅,成为传播中国黄河文化的新载体。

    在王建的推广下,黄河泥埙如今已逐渐为世人所认知。2014年,在中国加拿大文化交流展中,黄河泥埙的外观以及吹奏出的音色、音准受到中外组委会评委的一致好评;2013年8月,德国木笛演奏家维利格一行6人到武陟参观考察黄河泥埙后,对黄河泥埙赞不绝口,并邀请王建到德国讲学。如今,有很多人跟王建学制埙、吹埙,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埙,传承这一历史悠久的乐器。

    王建说:“我用黄河水和黄河泥,用黄河泥制作黄河泥埙,用黄河泥埙吹奏黄河音乐,用黄河音乐传播黄河文化。”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保护好民间文艺这袋“脐带血”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