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焦作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焦作

河南怀梆的戏里戏外

2013/4/16 10:14:19 点击数: 【字体:


    初夏的沁阳,麦梢被太阳烫得发黄,田野上偶尔飘荡着唱怀梆的声音。

    怀梆的历史比京剧、豫剧还要早。作为沁阳申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怀梆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正成为沁阳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张文化名片,不断散发着悠远、古朴、亲和的味道。

    土生土长地方戏

    怀梆是流行于河南省西北部古怀庆府及周边的一个地方特色剧种。怀梆形成于何时,它的来龙去脉如何,至今没有发现可靠的依据。但一种普遍的说法是,怀梆已有300多年历史,是由社火、海神戏逐步演变而来,也叫老怀梆。

    怀庆府自然条件优越,各种资源丰富,历史上被誉为“富庶之乡”,各路商贾和文人墨客活动频繁。元末明初,怀庆府一带延续着一种乡风民俗,每当逢年过节、庙会赶集、祭祀拜神,人们都要举办民间花会活动。花会包括的民间艺术形式十分广泛,有社火、龙灯、高跷、跑马、旱船、剪剪花、风摆柳等。怀庆社火活动中有一种形式叫对戏。对戏的规模很大,人们根据某些历史故事化装成各类人物,手持刀、枪、剑、戟,打着旗帜,边走边舞,为社火活动的前导。这种对戏为后来怀梆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怀庆府南临黄河,济水、沁河、莽河、丹河流经其间,常有河水泛滥,人们以为是海王作怪。怀庆府又背靠太行山,属北温带气候,时有干旱,人们还以为是海王作怪。所以在明洪武、永乐年间,敬海神便成为当地百姓一种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祭祀时,在神像前摆设供品,桌上盘中摆放一条水蛇,组织一些艺人,不化妆、不登台、不表演,就地围桌说唱,祈求降雨,后逐渐演变为化装登台表演,故称“海神戏”。海神戏的唱词内容多是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当地民俗民情。打鱼的刘老翁因黄河泛滥救人落水而死的传说,后来就被编为怀梆戏《刘胡子打鱼》。

    这种早期的海神戏经过长期的民间演唱,到明末清初已有季节性的怀梆班出现。清嘉庆年间,怀庆府已有较正规的怀梆班。说唱的腔调大都以怀庆口语音调为主。民间艺人将这一带的俗曲小调、传奇故事逐渐搬上了戏曲舞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受弋阳腔、昆山腔、乱弹和梆子腔的影响,经过不断改革创新,海神戏逐步形成了板腔体系中的一支梆子戏——怀梆。

    可以说,民间多才多艺的农民,就是怀梆艺术的原始创造者。

    怀梆形成后,迅速在怀庆八县分布开来。人们不但爱看,而且爱唱。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就是怀梆戏了。怀梆那嘹亮的唱腔和伴奏声,划过天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清楚,很早就用凳子占了地方。开场锣响三遍,戏才真正开始。

    经普查,怀梆在当地几乎人人能哼会唱,从家庭院舍到田间地头到处都可听见怀梆的旋律。至今流传有“卖房当地,要看怀梆戏”、“担蒜卖姜,要看老怀梆”的俗语。

    栉风沐雨向前行

    怀梆戏的发展,经历了明代的孕育期,清代的成形期,清至民国的成熟兴盛期。

    怀梆形成之初,流传极为困难。当时戏班艺人多由贫家子弟组成,没有文化,学艺全凭师傅口传心授,戏词全凭艺人心中来。从事演唱的艺人半农半艺,活动范围很小,发展缓慢。从清朝中叶到民国年间,怀梆戏得到了快速发展,出现了马丑妞、李永泰、乔庆云、吕连人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著名艺人。怀梆班日益增多,出现了同乐班、普庆班等许多戏班,从封闭走向流通,创造了与外地民间艺术交流、学习、借鉴、吸纳的机遇,为民间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怀梆开始在戏曲种类中脱颖而出,为众人所热捧。传统剧目已有300多出,内容多为宫廷变乱、衷心报国、征战疆场、抗暴锄奸,也有少量的民间故事、家庭生活。

    虽然怀梆戏的发展在史志中很少记载,但从戏楼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其发展、繁荣、普及的情况。沁阳市、济源市、温县、武陟县、博爱县等地都发现有元、明、清时期的古戏楼、舞楼遗址以及修建戏楼、舞楼的碑文。特别是清明时期,各县戏楼日益增多,遍及城镇、村寨。仅清化镇(今博爱县所在地)竟有戏楼13个半。这半个戏楼是因为地方狭窄只建了半个,演出时再临时搭半个。据统计,至民国时期,焦作地区共有戏楼417座。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先是抗日战争,后是解放战争,相当一部分戏班解散。新中国成立后,怀梆戏得到复苏。沁阳1953年有32个剧团,1957年就有100多个。

    “文革”期间,一些演员被批斗,戏箱被烧毁,怀梆戏几乎消亡。“文革”后,怀梆戏虽有复苏,但演员处于青黄不接状态,观众较以前减少。沁阳除县怀梆剧团时有演出外,业余剧团只在过节时有演出。

    近年来,由于受外来艺术及电视普及的影响,戏曲演出市场出现严重萎缩。过去那种村村都有怀梆戏的场面不复存在。1987年到现在,沁阳市唯一的专业怀梆剧团现在每演出一场戏的报酬只有600至1000元。这样的价钱对演出团体来说意味着只能维持剧团的存在,根本谈不上发展。发到演员手中的工资在200元左右,演员每演出一场仅有10元的补助,这是演员难以糊口的数字,但他们平时省吃俭用,无怨无悔。目前,怀梆剧团每月演出不到10场戏,举步为艰,生存困难。

    尽管如此,从1955年12月沁阳怀梆剧团成立以来,先后参加国家和省、市级戏曲汇演、调演、大赛20多次,其中获国家级奖1次,省级奖6次,地市级奖14次;演员个人分别获得国家、省、地市级奖项80多次。怀剧团也因此荣获“天下第一团”称号。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怀梆网 2010-09-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