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济源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济源

史宗清:中国书画研习漫谈

2013/4/7 12:00:58 点击数: 【字体:

中国书画艺术同京剧一样,是中国的国粹,经历了中国各朝各代的变革发展,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多彩,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书法的种类很多,国画的种类就更多,若想在门类众多、丰富多彩的中国书画艺术中形成自己的风格,有所成就,需要找到一条道路,遵循一类法则。我理解,中国书画的研习方法,通行的讲是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字,即:用笔为先、循序渐进、书如其人。

第一,用笔为先。

书法大家启功先生是讲用笔为先的。我理解,所谓用笔为先,对于书画艺术来说,强调的是用笔的重要性、基础性,即好的用笔是提高书画艺术水平的先决条件。有些人会把用笔为先理解为熟练的驾驭中国书画的基本工具笔墨纸砚——文房四宝,这是最直白的字面理解。文房四宝是中国书画的常用工具,但不是全部。这些工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揣摩和研究。但这个用笔并非简单的指把工具运用好、用灵活。用笔所涵盖的意义是指要有扎实的高质量的笔划、笔墨基本功。书法是很讲笔划质量的,所有的字都是由若干笔划组成,笔划的质量高了,书法作品才有了好的基础。那么国画呢,业内人士通行的说法是国画讲究运用笔墨,笔即笔划,用墨的概念就广一些,变化也多一些,所谓墨分五彩,有的说是焦、浓、重、淡、清,有的说是浓、淡、干、湿、黑,都指的是墨色有着丰富的变化。把墨用好就是将墨和水合理的调配运用,这非常重要,所以国画也叫水墨画。无论是书法中的笔划,还是国画中的水墨,都是属于用笔为先的范畴。好比盖大楼,这些都是基本的零部件、预制件,是基本元素,只有这些零部件的质量高了,再加上好的设计、施工,才能盖出好的建筑,才能有好的作品,如果这些基本元素的质量低了,笔墨水平低劣,那一幅书画就失去了它的基础。所以用笔为先,就是说要练就扎实的笔划、笔墨基本功,用高质量的用笔为书画水平的提高打好基础。

如何才能把笔划、笔墨的功夫提高呢?这涉及一个怎样学习的问题。对于书法研习的方法,大家认识是比较一致的,就是要多临帖。中国书法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至今,很多名碑、名帖都是古人所遗留的精华、是我们研习书法的蓝本和老师。在临帖的过程中,最重要也是首要的问题是要提高笔划的质量,如果临帖时不注意笔划的细节而仅仅模仿大概,这不是临帖,而是抄帖,很难有效提高书法水平。最初的临帖是对临,就是对照着写,这样就要做到尽量的一致,要注意到一笔一划的细微之处,力争做到一模一样。此外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章法,即所谓临习字帖的特点。接下来是背临、意临,背临就是经过长时间的对临,已经把贴中的字形完全记在心中,不看帖也能模仿来写,这是一种由模仿向创作的逐渐过渡。再进一步就是意临,根据字帖的艺术风格,结合自己理解来写,这就更接近创作。对临是入帖,意临是出帖,是加入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比如写兰亭序,每个朝代都有人写,但艺术风格都有不同。这不同源于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审美背景的不同,各个朝代的书法名品都融入了那个朝代的时代特点。

对于国画研习而言,要打好基础也是要提高绘画的笔墨功夫的,多临摹画谱和多写生。比较通行的画谱是清代的芥子园画谱,它吸取了历代的绘画艺术精华,共分四卷:山水、梅兰竹菊、人物、禽鸟花卉。通过临摹画谱可以掌握绘画的基本功,避免走弯路。写生就是所谓的师法自然,就是说要到实践中去学习。正如石涛所讲的,画好山水就要“收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说到各地的奇山异峰亲临写生,体会画谱的真谛,提供创作的元素。

第二,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书画研习要遵循的另一个法则。首先要破除误区:有一种说法是要按照文字的发展史来研习书法。很多大家都认为,这是误区,不应该这样。所谓中国文字的发展历史,讲的是远古时代没有文字,结绳记事,后来才有了甲骨文,之后是金文,铸在锺鼎、盘子等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大篆,金文之后是小篆,再之后到汉朝才是隶书。到了晋唐时期才有楷书,之后衍化出行书、草书等字体。这就是文字发展的历史顺序,要是按照这个理论,学书法的人要从甲骨文开始学起,然后学金文,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等,这显然不切实际。还有一种说法是要按照书家的早晚来学,先为本,后为枝。实际上也不完全对,后来者对前人的东西进行了变革和发展。比如秦石鼓文帖,历代都有书家临习研究并发展。清代吴昌硕终身研习石鼓文,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使篆书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我们学习篆书的好教材。不论学习哪种书体,都要学习艺术成就最高的,而不是最早的。

循序渐进地学习书法,一般来讲要从楷书入手,对楷书仔细临帖学习,就是打好基础,就是提高笔划质量的入手点,也是循序渐进的入手点。现在通行的楷书帖多是颜体和柳体。唐楷的水平很高,是非常值得临习的。楷书是行书等很多字体的本体,学好楷书就是固好了书法功底的本。但是楷书不一定就是一种作品,而多是作为练习书法笔功、笔力的基础字体。基础打好了,就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字体来研习。

对于选字帖、字体来说,一方面是要选自己爱好的字帖,这样才有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好的书法字帖很多,但是只有学习有兴趣的书法才能学好。另一方面是要发现自己悟性高、好上手的字帖来学习。这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觉得隶书好学,有的觉得篆书或草书好学。每个人对不同的字贴的悟性不同。选好字贴的门类之后,就要多学习同类中多家风格的字体,这样才能丰富写作内涵,做到博取众家之长。

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包括入帖和出帖的过程。入帖容易,出帖难。变革和发展不像临帖一样有范本,而是要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进行创作,这是有难度的。很容易出现迷茫的阶段,对书法的理解陷入误区。有时出现对好的作品理解不深,看不出好,而对一般的、俗气的作品却很喜欢的情况。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对书法艺术的品位、欣赏水平还需要提高。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要把这个意的境界提高,把眼光和欣赏水平、品位提高。只有境界高、眼光高了,才能进一步提高书法水平。境界眼光低了,练习书法反而会走下坡路。这个境界的提高必然是循序渐进的,是要通过长期的学习、练习、品位欣赏优秀的作品来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现在有些人用拖把、胡须等来写字,追求怪异,吸引眼球,这种所谓的变革和创新是不可取的。必须要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好的东西为我所用,吸取前人作品中的精华,传承、发扬、创作,才能有所成就。笔划、笔墨的功力是由粗到精、由弱到强、由浅入深的过程。欣赏水平、品位境界也是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的。笔力,结构、章法、欣赏水平,这些能力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这种提高和变化也不是故意为之的,而是学习后无意的流露,潜移默化自然而然的过程。正所谓不要矫揉造作故意求新求奇,而是日渐提高自我书法修养,循序渐进地提高书法水平。

第三,书如其人。

书如其人也称字如其人,并非指字的外形跟书法家的外形相似,而是说书法家的品行、学识、修养、性格、气节、阅历等综合素质能够在书法中体现。比如毛泽东是大军事家大政治家,他的字就是狂草,气势恢宏,旁人难以比拟。周恩来就比较严谨务实,他的字也要稳健一些。郭沫若是文字学家,是个学者,诗人,他的字就很豪放。再如颜真卿的颜体字,颜真卿是古代的大政治家,那么他的字就很厚重,颜体字就是刚劲厚重,符合他的特点。学识渊博,文学修养丰富的书法家,书法作品的内涵也丰富深厚,有看头。一般来说字的风格跟人的风格是一致的,这是原则的讲,一般的讲。也有例外,比如鲁迅很有战斗精神,但他的字很娟秀,他的书法风格就跟他的个性相距甚远。

有句话讲功夫在诗外,那么研习书画,功夫在书画外,也可以这么说。就是要在书画技艺之外提高自身的素养,没有好的素养,品质,只能是书画匠,成不了书画家。

书画作品要为人认可,首先要求书画家有一身正气、要有骨气,否则,就是书画艺术水平再高,也不会被人尊崇。比如宋朝的蔡京,起初他同苏轼、黄庭坚、米芾一起被称为宋朝四大书法家,但蔡京是个大奸臣,他破坏朝纲祸国害民,即使他的书法水平很高,但是后人依然把他的名字从苏黄米蔡中去除,而补上了跟他同姓的蔡襄。再有就是要有学识。书法家要对历史、文学、诗词、歌赋等文化知识有渊博的修养,这些文化修养对于提高书画家的审美水平、艺术境界有很好的帮助。直接提高的是审美水平,间接提高的是他的品位境界,摆脱庸俗。志存高远也是书画家要具有的重要的素养。要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才会在书画艺术方面定下长远的目标,敢于攀峰克难,最后学有所成。与志存高远相匹配的是脚踏实地,远大的理想要用每天的勤学苦练来实现,要把目标具体化,阶段化,一步一步的去实现,不然远大的理想也是不切实际的空谈。脚踏实地的含义也包括谦逊的学习态度,只有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才能不断进步。【原标题:史宗清:中国书画研习漫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 作者:史宗清 2013年02月27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