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2013/6/25 16:11:30 点击数: 【字体: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我们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河南是中华姓氏的摇篮
   

    中华姓氏无论肇始与大量衍生都与中原关系密切。《中华姓氏大典》中的4820个汉族姓氏中,起源于河南的有1834个,占38%;在当今的300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占57%;在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与部分源头在河南,无论是李、王、张、刘为代表的中华四大姓,还是林、陈、郑、黄为代表的南方四大姓,其根均在河南。近年来,我们以“万姓同根,万宗同源”为主题举办姓氏文化节,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可与响应,在全球华人中掀起了寻根到河南、朝觐到河南、拜祖到河南的热潮。姓氏文化是河南独有的文化现象。

    中华民族都自谓是炎黄子孙, 共同的文化心理使全世界的炎黄子孙都不忘自己的始祖, 并具有强烈的探寻祖根的愿望。现在,学术文化界一般认为中华民族有九大始祖, 即伏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少昊、尧、舜、禹。这九大始祖都出自河南, 后世姓氏根源于九大始祖的, 当然也可以视为其姓氏之根在河南。

    据古代传说, 伏羲居于陈地, 死后葬于陈地, 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 即伏羲墓。

    炎帝、黄帝本是同父母兄弟, 即少典(娶有虫乔氏)之子, 生于华阳(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西有山即所谓具茨山, 这里在当代被确认为炎黄故里, 经过整修,成为中华儿女的祭祖圣地, 也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景点。新郑市附近的新密市也有一处轩辕黄帝宫, 是祭拜黄帝的另一处圣地。

    颛顼高阳氏是黄帝的孙子, 他生于若水, 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1987 年, 濮阳出土了用蚌壳砌塑的龙形图案, 被称为“中华第一龙”, 考古专家认为这就是颛顼的墓葬。帝喾高辛氏相传是黄帝的曾孙, 居于西亳(今河南偃师)。少昊是黄帝的儿子, 己姓, 他在河南的遗迹尚待查考。

    尧和舜见于史籍记载的事迹多在山西、山东、河北一带, 但他们也都是黄帝的后裔, 在河南境内也有活动。尧的遗迹与河南有关系的是其子丹朱被封于丹水, 即今河南内乡、淅川境内的丹江。禹建立的最早的国家即在河南, 即今河南的禹州。相传大禹治水疏通黄河时曾劈开三门山导水东流, 其地即今河南三门峡。河南开封市内有禹王台,郑州的黄河游览区有大禹的塑像, 都标志着禹在河南的功绩及河南民众对禹的怀念。

    从宗族传继的关系来考察, 九大始祖属于三个血缘系统。伏羲和女娲兄妹是一个血缘系统, 原为风姓, 后世有些姓氏源于伏羲的(如程姓等) , 都是风姓的系统。禹是鲧之子, 鲧是舜之臣(被封为崇伯) , 禹之子启建立夏朝, 从鲧到禹到启自为一个血缘系统,后世有些姓氏源于禹的(如夏姓、禹姓等) 都属于禹的后裔。其余六大始祖为一个血缘系统。炎帝和黄帝是亲兄弟, 颛顼、帝喾、少昊、尧、舜都是黄帝的后代。后世姓氏中只有谢姓、姜姓等较少的一些姓氏根源于炎帝, 而后世汉民族中数量众多的姓氏皆为黄帝的后裔。

    图为炎黄二帝——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据《史记》、《国语》等史籍记载, 黄帝25子, 得姓的有14人,除去其中重复的2姓, 实有12 姓, 周朝始祖姬姓即在这12姓之中,后世姓氏源于这12姓的, 或源于周朝的姬姓宗室被封的诸侯国者, 也都是黄帝的后裔。黄帝妻嫘祖所生的两个儿子, 一名玄嚣, 一名昌意。玄嚣的孙子即为帝喾, 帝喾的儿子放勋即是帝尧。昌意之子即颛顼, 颛顼传数代为重华即是帝舜。关于少昊, 有一种说法说他是黄帝的儿子,名挚, 字青阳, 己姓(也有一说他是东夷部落首领, 非黄帝血统),即少昊金天氏。因此, 后世的许多姓氏分别根源于颛顼(如李姓、赵姓等) , 根源于尧和帝喾(如刘姓等) , 根源于舜(如陈姓、胡姓等) , 根源于少昊(如金姓、尹姓等) , 这些也都是黄帝的后裔。对中华人文始祖进行寻根究底的考察, 有益于解决姓氏寻根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如张氏的祖根是黄帝的孙子张挥, 但张挥的身世却有不同的说法。《元和姓纂》、《世本》记云“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云“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 都说挥是青阳氏的儿子。但古籍中一说黄帝子玄嚣为青阳氏, 一说少昊字青阳, 那么, 挥的父亲究竟是玄嚣还是少昊呢?经过多方论证, 大家一致认为张挥是玄嚣的儿子, 张姓起源于古青河(后世称清河或清水河) 上游, 即今河南濮阳一带。专家学者研究的成果得到社会的公认, 濮阳市政府修复了张挥墓等遗迹, 并成立了濮阳市张氏文化研究会。1998年11月, 世界张氏宗亲会会长亲往濮阳张氏祖地拜谒了张氏始祖张挥墓。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关于刘姓的寻根, 也是一个生动的事例。史籍有两种说法: 一说刘姓起源于黄帝之子12姓中的祁姓, 因帝喾及其子尧为祁姓, 故刘姓是尧的后代; 二说刘姓出自周朝的姬姓。而《新唐书•宰相世系》在认为“刘氏出自祁姓”的同时, 又说刘氏子孙中那位养龙的刘累的后代到了周朝被封为杜伯, 称唐杜氏,后来杜氏的后人中有位士会由秦归晋, 其子留居于秦, 称刘氏。不同的说法关涉到刘氏的起源地。若说被成王封于刘邑的刘氏, 则其地在今河南偃师; 若说留居于秦国的刘氏, 则其地在今陕西凤翔。对于这样的问题, 河南的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最后认定刘姓的始祖为夏朝第13位皇帝孔甲的“御龙氏”刘累。刘累所居的邱公古城, 在今河南省鲁山县的昭平湖风景名胜区内。这里尚存有邱公古城址、刘累墓等遗迹。

    都城寻根与姓氏寻根

    河南由于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 历史上在这里建都的地点最多。尤其是自远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 河南境内的古都更是不可胜数。夏代以前的建都情况, 如伏羲和炎帝都于陈(今淮阳) , 黄帝都于有熊(今新郑),颛顼都于帝丘(今濮阳),帝喾都于亳(今偃师),这些都形成了共识。夏朝最早的都城在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告成镇),商朝前期或中期的都城一度在郑州, 这些也都进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关于西周时期的都城和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的都城的探讨, 也陆续有不少重要成果问世。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前所长马世之研究员对于周代古都的研究用力最多, 如对西周都城、东周洛阳王城、古蔡国城、息国故城、古楚王城以及楚国在中原建都于丹阳、淮阳史迹的研究, 都有新发现和新见解。

    关于禹都阳城的考察, 对于禹的后代产生的姓氏来说, 也明确了最早的起源地。阳城本为山名, 在今河南登封市北。古禹国中心地域在今河南禹州, 阳城的位置后世屡有变动, 武则天时此地曾置告成县。当代有关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和实地考察, 一般都认为禹都阳城在今登封市告成镇的王城岗(也有的学者持有异议)。这一结论使当代禹的后裔禹姓为寻得根源而感到高兴。除国内的禹姓之外, 韩国也有禹姓, 而且韩国禹姓也认为他们是大禹的后裔。2001年9月, 韩国禹氏宗亲代表一行9人来到中国河南寻根, 他们参观考察了登封王城岗遗址, 为能够亲自到“禹都阳城”旧址祭奠先祖而引以为荣。

    门类文化寻根与姓氏寻根

    中原文化积淀丰厚, 历史悠久, 一些门类的文化寻根也往往追溯到河南。1999年9月, 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东方文化研究会、河南省淇县人民政府和香港孔教学院、香港中华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办, 在淇县召开了东方文化中原寻根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探讨中华文化的一些主要代表性门类, 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等在河南的渊源。

    对儒家文化及洛学的研究也是同姓氏寻根有联系的。儒家始祖孔子是山东人, 但孔姓的祖根却在河南。据历史记载, 孔姓源于黄帝后裔中的子姓。传说帝喾次妃简狄吞乙卵生契, 被赐姓子氏, 后代又将“子”字加“乙”为“孔”字, 传数世即为商的始祖成汤。再传若干代至殷王帝乙长子微子启受封于宋(今河南商丘一带) , 此后孔姓成为这里的名门望族, 再后来到宋国大司马孔父嘉的儿子孔防叔逃往鲁国, 才有山东的孔氏。因此, 当代孔姓后裔既以山东曲阜为本根, 也以河南商丘为本根。

    图为炎地的诞生地——河南华阳古城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道家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是没有疑义的。因道家始祖老子原籍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 即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即李耳, 字伯阳, 是李氏远祖中的重要人物。考察道家始祖的渊源, 也即是考察李姓的渊源。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称李耳为李利贞的十一世孙, 宋代编撰的《新唐书•宗室世系》又做了更详细的记述。据记载, 李氏祖根为颛顼之子大业,其孙皋陶在尧时任大理(司法长官) 之职, 之后数世皆为大理, 以官命族为理氏。又传数世至殷纣王时的理徵, 获罪被杀, 其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 食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 得活命, 就改理氏为李氏。至老子李耳的八世孙李昙, 声名显赫, 其子孙流播陇西、赵郡等地, 再四处迁居, 皆成望族, 于是后世李氏多为李昙的后裔, 也即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 当代世界李姓后人寻根问祖, 也常见到河南鹿邑的太清宫祭拜老子, 把道家文化的寻根同李氏的寻根自然地结合起来。

    图为黄帝宝鼎(黄帝宝鼎位于轩辕故里祠后鼎坛区。河南新郑为中国鼎器之源。鼎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面饰九龙,三熊为足,至高至大、至尊。周围列八鼎。此鼎是我国迄今体积最大的铜鼎。甬道铭文,位于黄帝故里祠与鼎坛之间,长50米篆刻中华民族近万年文明发展历史,涓水长流,寓意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历史常新。两侧为客家第一步,铭文记述客家人从中原五次南迁的历程。 )——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关于墨家文化的寻根, 近些年也有新的进展。河南的专家学者最新研究与考察的结果认定墨子的里籍为鲁阳, 即今河南鲁山。关于兵家文化与武林文化的寻根在河南也不断有新的活动。战国时期著名的兵家代表人物鬼谷子在云梦山讲学, 一代名人如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都是他的学生, 其地在今河南淇县境内。淇县政府对有关遗迹予以修复, 于是这里被称为“中国古代第一军校”, 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 对研究兵家文化的源头具有重要价值。武林文化源于北方, 河南是源头之一, 尤其是少林武术源于嵩山少林寺, 号称“天下武学正宗”。而同姓氏寻根关系密切的文化寻根还有隐逸文化寻根。这就是许姓的寻根。据历史记载, 西周初,周武王把炎帝的裔孙伯夷的后代姜文叔封于许, 建立男爵许国, 此为许姓之始。按照这种说法, 许姓出自姜姓, 是炎帝之后, 自建立许国起, 后代即姓许。由于许国弱小, 春秋时为楚、郑等大国所逼, 多次迁徙,其都先后在叶(今河南叶县)、城父(今安徽亳州)、白羽(今河南西峡)、容城(今河南鲁山东南) 等地, 具体位置实难查考。河南省有关专家学者对许姓根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考察, 认为许姓的始祖是许由。许由隐居及洗耳的地方即在今河南登封市的箕山, 许国、许地、许姓之许皆源于许由。而许由又是最早的隐士, 也可以说是中国隐逸文化的祖根。这样, 就把 姓氏寻根和隐逸文化的寻根结合在一起。
图示:历代史书记载,新郑为轩辕黄帝古都;1998年10月,中国古都学会命名为中华第一古都。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独具特色的固始寻根

    近数年来, 福建和台湾的许多姓氏在探寻祖根的过程中, 发现他们的祖先在历史上大都来自“光州固始”(即今河南省信阳市的固始县) , 于是在他们的家族和每个人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固始情结, 他们对于根在中原的印象便是“光州固始”。这一现象引起从事中原文化研究和姓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注意, 称之为“固始寻根”。

    固始在今河南省的最东南部, 全县在淮河以南,东境与安徽六安邻近, 地理位置特殊。按照古代广义的“中原”概念, 固始已不属于中原, 但今天它是河南省所属的一个县, 我们在讨论问题时不妨仍然把它看做中原的一部分。历史上, 固始是中原人渡淮之后向东南前往庐州、安庆、徽州直至浙闽的必经之处,是历代中原民众南迁的集散地。对于南迁至闽台的中原姓氏后裔来说, 固始不是这些姓氏最早的本根所在, 但它却是在姓氏寻根过程中必然会探寻到的较近的根源。因此可以说, 固始寻根是独具特色的。

    图为中华第一根中华根脉,位于始祖山,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根脉,由肖克将军题写。

姓氏文化: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在中原
 
    唐初陈元光和五代王审知两次率众入闽, 在福建入籍定居, 繁衍生息, 构成了后世福建民众的主体, 究其根源, 多来自固始。今天可以看到的福建一些大姓的族谱、家谱, 如王、陈、刘、黄、郑、周、许、方、曾、吴、谢、尤、施、余、颜、吕等20余种谱牒资料中, 都有其祖先由固始入闽的记载。而台湾的民众又大多数都是来自福建的, 因此, 台湾的姓氏自然也有相当大的比例来自光州固始。有人说,福建人来自固始的, 占福建人口总数的70% 左右,而台湾人来自福建的, 占台湾人口总数的70% 左右。由此推算, 台湾人应有约半数来自河南固始。今见《台湾通志•氏族篇》中记载, 大约有60个姓氏来自光州固始。这样的事实, 说明河南的固始对于闽台地区的姓氏寻根来说, 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2012-08-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