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历史传说 >> 姓氏文化 >> 浏览文章

根系炎黄东夷三族

2016/3/3 15:15:09 点击数: 【字体:

    通过对当今占汉族人口90%以上的120大姓的追根溯源可知,这些姓氏各有各的来历,或从属于某一个族系,有一位祖先,或出自两个族系,有两位祖先;综合起来又可以看出,许多姓氏的总根是相同的,即属于同一个族系,出自同一位祖先。归纳120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出自四位祖先,即黄帝、炎帝、太昊与少昊。具体情况是:
   
    1.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

    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
   
    2.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

    许、姜、崔 、雷、易、章。
   
    3.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

    李、赵、黄、徐、马、谭、郝、江。
   
    4.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

    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
   
    5.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

    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

    总的来说,120大姓多数属于黄帝族,少部分属于炎帝族和东夷族。

    (一)黄帝族与姓氏

    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为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蚩尤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今属河北)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被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并与炎帝共同被后世尊为“人文始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宫室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黄帝所处的时代,相当于仰韶文化的中晚期;黄帝族活动的主要地域,基本上是在中原地区,即仰韶文化分布的范围之内。《国语·晋语四》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这“二十五宗”,可能是25个氏族,“十二姓”即12个胞族,说明黄帝族是一个巨大的部落联盟。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中原地区不同时代居于统治地位的部族,如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商、周的最高统治集团等,全都说成是黄帝的后裔。这些部族,接连居于统治地位,历时久,势力大,占据的地盘广,所以人丁极其兴旺。据《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汇集的资料,黄帝之子12姓发展到101个属地(方国、诸侯国),派生出510个氏;其中的姬姓,相传为黄帝的嫡系,势力最为庞大,拥有61个属地,衍生出432个氏。通过对120个大姓的研究发现,无论从血缘关系上说,还是从地缘关系上说,黄帝族有许多姓氏与河南密切相关。例如,第三大姓张,得姓始祖挥是黄帝之孙,发源地在今河南濮阳;第29大姓董,得姓始祖董父是黄帝裔孙,发源地在今河南临颍。黄帝族族大人众,支派纷繁,一些姓氏往往有几支共同形成。例如第二大姓王,有出自子姓之王、出自姬姓之王、出自妫姓之王,尽管都是黄帝的后裔,但其得姓祖先却分别是商朝王族、周朝王族和周代陈国王族。因此,在综述黄帝族姓氏时,很难一 一将其归入某一支系,而只能从黄帝族最大的分系入手。按照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及有关篇章的记述进行溯源归宗,黄帝族主要有两大分支:一为颛顼族,二为帝喾族。此外,据有关文献记载,匈奴族和鲜卑族同黄帝也有血缘关系,所以,凡出自匈奴族或鲜卑族的姓氏,均列入黄帝族系。

    ⑴颛顼族与姓氏
   
    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史记》将他列为五帝之一,说他是“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号高阳氏。《中国史稿》说“颛顼也属于夷人的一个分支系统”,“较早融入华夏族”。他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死后,葬于顿丘。《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说:“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门外广阳里中。”顿丘,在今河南浚县北。从其居地与葬地来看,颛顼活动的中心在濮阳及其周围一带,没有大的迁徒。关于颛顼族的分支,《左传·文公十八年》有这样一段记载:“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苍舒、隤敳、檮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齐圣广渊,明允笃诚,天下之民谓之八恺。”所谓八恺,有人解释为“八个才德之士”,看来可能是八个氏族,但因文献不足,其后来的状况已不可考。颛顼后裔比较有头绪的,主要有三支:一为舜族,二为禹族,三为陆终族。

    a.舜族
   
    舜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因生于姚墟,故姓姚,为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史记》说他是颛顼的7世孙,将他列为五帝的最后一位,古人称他是“圣明之君”。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驩兜和三苗等4人,举八恺、八元,天下大治。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舜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舜在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让他们居于妫汭(妫水弯曲的地方),舜的后代有的以水命姓,就姓妫。舜的儿子商均,被禹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商均的33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此后衍生出一些姓氏,其中被列为当今120大姓的即有陈氏、袁氏、田氏,以及王氏、胡氏、夏氏、陆氏的一支。

     b. 禹族

    禹为姒姓,亦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领导人民疏通江河,兴修沟渠,发展农业,在治水13年中,三过家门而不入,后以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担任部落联盟领袖。他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即夏朝。《史记·夏本纪》说:“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而《世本·帝系》则云“颛顼五代而生鲧”。鲧是禹之父,那么应是“颛顼六代而生禹”。显然,《史记》所述有误,而《世本》之语则比较符合情理,因鲧与尧、舜为同一时代人,舜是颛顼的7世孙。司马迁在《夏本纪》篇末说:“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一作斟氏、寻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当今120大姓中第55夏姓,有一支便是由夏后氏省文而形成的;第29董姓,有一支便是从辛氏衍生出来的。

     c.陆终族

    陆终是颛顼族系中一位重要人物,其父吴回即祝融,是颛顼的曾孙。“祝融”是帝喾时的火官,原由吴回之兄重黎担任,后由吴回继任。对此,《史记·楚世家》有详细记载:“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国语·周语上》说:“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崇山即河南登封的嵩山。这是说在夏族开始兴盛时,祝融族有一部分在嵩山一带居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有“郑,祝融之虚也”,这是说春秋时的郑国(都今河南新郑),原来是祝融族居住过的地方。关于祝融的后代,《国语·郑语》记载有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据考证,其中的董姓不源于祝融,来历已如前述;秃姓舟人,历史不长,为周所灭;其余6姓(己、彭、妘、曹、斟、芈)均出自陆终。据《世本·帝系》与《楚世家》及其“集解”记载,吴回之子陆终,娶鬼方氏妹女嬇为妻,女嬇怀孕三年,剖腹产生出6个儿子,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己姓;二曰惠连,是为参胡,斟姓;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姓;四曰求言,是为会人,妘姓;五曰安,是为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昆吾在夏代为诸侯,至夏桀时为商汤所灭,此后曾孕育出一些姓氏,其中的苏、顾、温都是大姓,均出自今河南。斟姓历史短暂,后继无人。彭祖之后有彭姓,钱姓等大姓及其他姓氏。求言之后曾产生出邬、郐、路等姓氏。安的后代曾产生出朱、曹、邹、颜、倪等大姓及其他姓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裔孙鬻熊,商末曾为周部族领袖姬昌之师;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周成王封于楚,建立楚国,姓芈氏。季连的后裔曾产生出罗、孙、沈、熊、白等大姓和其他一些姓氏,其中的孙、沈、白姓均出自今河南。

    ⑵帝喾族与姓氏

    帝喾是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史记》把他列为五帝之一,说他是“黄帝之曾孙”,“于颛顼为族子”。《中国史稿》说他是“夷人中较早融入华夏族的”一支,同颛顼“是近亲关系”。他继颛顼而即帝位,都亳(今河南偃师),死后葬在颛顼陵附近,即《皇览》所云:“帝喾冢在东郡濮阳顿丘城南台阴野中。”可见他活动的地区主要是豫西和豫北。据《帝王世纪》记载,帝喾有四妻四子:元妃曰姜嫄,生弃(即后稷),是周族的祖先;次妃曰简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次妃曰庆都,生放勋,即帝尧;次妃曰常仪,生挚,曾继帝喾而一度为帝。帝喾也有八个氏族,即《左传·文公十八年》所云:“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八元与八恺,同时为帝舜所重用,其后状况不详。帝喾后裔中繁衍旺盛的,主要有尧族、商族、周族。

    a.尧族

      尧是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为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是帝喾之子。《史记》将他列为五帝的第四位,古人称他是“圣明之君”。相传他曾设官掌管时令,制定法律;咨询四岳,推选舜为其继任人,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摄位行政。他死后,即由舜继位。一说尧到了晚年,德衰,为舜所囚,其位也为舜所夺。尧族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刘累,是尧的裔孙,生于夏朝后期,是刘姓的一支、唐姓的一支及范姓的共同祖先。

    b.商族

    商族始祖名契,是帝喾之子,传说为其母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因助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商(今河南商丘南),赐姓子氏,传14世至汤。汤率领族人有计划地讨伐夏桀,灭掉夏朝,建立商朝,10传至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故又称殷朝、殷商或商殷。司马迁在《史记·殷本纪》篇末说:“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其实,商族姓氏远不止这些,也并非只有“以国为姓”一种得姓形式。子姓商族产生的姓氏,一部分直接源于商朝王族,而大多数则出自由微子启所建的子姓宋国。微子启是殷纣王帝辛的哥哥,对殷王的荒淫暴虐曾多次劝谏,后离去,至周武王克商时,他让族人带着商朝宗庙的祭器,抬着棺木,捆绑起自已的双手,跪着去见周武王,要求保全商族的香火。周武王答应他的请求,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于殷墟,又命自已的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帮助武庚监管商族遗民,史称“三监”。不久,周武王死,武庚乘机和“三监”串通起来,起兵反叛,后被周公旦调动大军镇压下去,武庚被杀。微子启顺从周朝,没有参加武庚叛乱,因此,周公旦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他,建立宋国,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让他管理商族遗民,奉守商人的宗祀。宋国是周代诸侯中产生姓氏最多的国家,加上商朝产生的姓氏,源于子姓、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就有十多个。其中,直接源于商朝王族(子姓)的有以国为氏的邓姓、殷姓,以人名为氏的汤姓,以及王姓、林姓(均出自今河南)、黎姓的一支等;源于子姓宋国的有宋、戴、钟、孔、武、牛(均出自今河南)及萧、邹等姓氏。

    c.周族
   
    周部族始祖名弃,也是帝喾之子,帝尧时任农师,帝舜时被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号曰后稷,别姓姬氏。传14世至姬昌(即周文王),迁都于丰(今陕西长安沣水西岸),开始成为商朝西方各方国部落的中心。姬昌死后,其子姬发(即周武王)遵照他的遗嘱兴师伐商,最后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郊外的牧野与商王军队展开激战,使殷纣王大败而死,继又乘胜占领商都,宣告了商朝的灭亡和周朝的建立。为了加强对被征服地区的统治,周初曾大规模分封诸侯,即“封邦建国”。周武王、周公旦、周成王先后建置71个诸侯国,其中,武王的兄弟15人(一说16人),同姓(姬姓)40人,还分封有一些异姓诸侯。周王的子弟一般都得到了封地,立为大小诸侯,例如:文王之弟封于东虢、西虢,文王之子封于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武王之子封于邘、晋、应、韩;周公之子封于凡、蒋、邢、茅、胙、祭。同姓诸侯有北方的燕国,南方的吴国,西南的巴国,汉水北岸的随国及“汉阳诸姬”的其他一些方国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多数诸侯国在大国争霸的战争中被兼并或消灭,从而形成一大批用国名命名的姓氏;同时,天子和诸侯的子孙又有许多人以爵位、谥号、官职、采邑、排行次序等为姓氏,致使姬姓衍生的姓氏多达数百个。据统计,在当今120大姓中有47姓源于姬姓周族或有部分源头出自周族,这47姓是:王、杨、周、吴、孙、胡、林、何、郭、郑、韩、冯、于、程、沈、蒋、蔡、贾、魏、叶、阎、余、潘、戴、汪、方、石、康、毛、秦、侯、邵、孟、万、段、常、赖、龚、文、庞、兰、施、洪、严、温、季、鲁。于些可见,姬姓周族繁衍之盛、衍生姓氏之多,不仅为黄帝族之最,而且在整个中华姓氏中也是首屈一指的。其具体情况前面已介绍过,这里不再赘述。

    ⑶匈奴族与鲜卑族姓氏

    a.匈奴族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夏后氏为古部落名,相传禹是其领袖。由此可知,匈奴族的祖先,是夏禹的后代。夏禹是颛顼的后代,而颛顼是黄帝之孙,所以,匈奴族当属黄帝族系。当今第4大姓刘,有一支出自匈奴,是由匈奴族和汉族结合而产生;第69大姓金,其主要的一支也出自匈奴族。
   
    b.鲜卑族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黄帝生昌意,昌意少子悃(kǔn),居北,十一世为鲜卑君长。”鲜卑族拓跋部于4世纪在北方建立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后魏,因其皇族以部落名“拓跋”为姓氏,故又称拓跋魏。北魏皇族为何称拓跋氏,据《魏书》称,因黄帝以土德王,而北方俗称“土”为“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氏,以表示是黄帝的后裔。从这些文献资料可以看出,鲜卑族也属于黄帝族系。正因为这种血缘亲情所系,北魏深深仰慕汉文化,孝文帝拓跋宏于494年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改革,令鲜卑人改姓。他取“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的意思,带头改拓跋氏为元氏,并将其他鲜卑姓全部改为类似汉人的姓。这次改姓,数量在100以上,其中仅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即有25个。

    (二)炎帝族与姓氏

    炎帝是传说中上古姜姓部落首领,相传为少典氏娶于有蟜氏而生,因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故姓姜;因以火德王,又以火名官,故称炎帝;相传他作耒、耜,教民耕种,又曾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病,故又号神农氏。他原居姜水流域,后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被打败。《竹书纪年》说他曾“居陈,迁曲阜”,“陈”即今河南淮阳,曲阜今属山东。

    传说中的炎帝后裔有4支,可能是属于古羌人的4个氏族部落。一支是烈山氏,其子名柱,会种谷物和疏菜,从夏代以上被奉为稷神。烈山氏就是烧山种田的意思,即放火烧山,将草木焚为灰烬当作肥料,进行原始的农业生产(刀耕火种)。烈山氏活动于今湖北北部及河南南部的一些地方。炎帝后裔中的共工,被传成一个神话人物,主要是因为他同东夷的蚩尤打过一场著名的战争,打仗的地方在今太行山东侧,今河南北部到河北南部一带。共工部落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伊水和洛水流域。这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9个氏族。炎帝后裔中得到发展的是四岳,据说四岳是共工的从孙,始祖是伯夷。伯夷,《吕氏春秋》说他是颛顼之师,《史记·五帝本纪》说他是舜的臣子,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则说他“是个祭山的官,也是山神”。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4个分支,即齐、吕、申、许。除西周初由姜尚建立的齐国在今山东北部外,其余3支均在今河南境。传说许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他曾带领许部落活动于今河南许昌一带,死后葬于箕山(在今河南登封市东南)。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一说许由即伯夷。西周初,由伯夷后裔姜文叔在许由曾居住过的许(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至战国初期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形成一支许氏。吕、申具有近亲关系。《诗·大雅·崧高》云:“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崧,就是嵩山;甫,即吕。意思是说,从高耸入云的嵩山上降下神灵来,生出吕和申,后来发展成为两个国家。吕国约建于虞、夏之际,为侯爵,在今河南南阳西,于公元前688年被楚文王所灭。周代还有一个吕国,在今河南新蔡,是南阳吕国的分支,史称东吕,春秋初为宋国所并。见于文献最早的吕姓人物是吕尚,即姜尚。《史记·齐太公世家》说:“太公望吕尚者……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南阳吕国、新蔡吕国灭亡后,子孙均以国为氏,与齐国吕尚的后代共同形成吕姓的三大主流。申国有二:一在今河南南阳市北,称为西申,公元前688年为楚所灭;一在今河南信阳市北长台关,称为东申,公元前680年为楚所灭。西申、东申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皆称申氏。《世本八种·秦嘉谟辑补本》将“姜姓炎帝神农氏后”的姓氏汇集一起,列举有列氏、列御氏、封氏、共氏、洪氏等107个氏,包括齐、吕、申、许及其衍生的分支,有不少都出自今河南境内。

    齐、吕、申、许4姓,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有许姓,排名第35;吕姓,排名第40。此外,炎帝族的姓氏被列入当今120大姓的还有十多个,其情况是:当今第60大姓姜,原本是炎帝的姓,后因种种原因,其子孙变易为其他姓氏,至虞、夏之际,炎帝裔孙伯夷因功被封于吕,才被复赐以祖姓姜;当今第62大姓方的一支和第88大姓雷,均是炎帝8世孙帝榆罔之长子方雷氏的后裔;第99大姓龚和第107大姓洪,各有一支是炎帝裔孙共工氏的后代;第74大姓崔、93大姓易、118大姓章,第15大姓高的3支及42大姓卢、46大姓丁、72大姓邱、97大姓贺的各一支,都是从姜姓齐国(始祖是姜子牙)衍生出来的姓氏;第24大姓谢姓的一支,是从南阳申国(始祖是炎帝后裔申伯,姜姓)衍生出来的;当今第100大姓文姓的一支,是从姜姓许国(始祖是姜文叔)衍生出来的。

    (三)东夷族与姓氏

    “夷”是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称“东夷”。东夷族分为太昊族与少昊族。

    ⑴太昊族与姓氏

    太昊,亦作太皞、太皓,风姓,是传说中的古帝名,也是传说中古代东夷族首领。《中国史稿》说:“传说中的太皞,比炎帝晚一些。太皞,号伏羲氏。”《帝王世纪》说:“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在今河南濮阳城东南),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燧人氏没,庖羲(即伏羲)氏代之,继天而王,首德于木,为百王先。帝出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都陈(今河南淮阳)”。《左传·昭公十七年》也说:“陈,太皞之虚也。”于此可见,太皞就是伏羲氏,他是淮河流域的氏族部落想象的祖先,曾继燧人氏为帝。据一些古籍记载,伏羲又作宓羲、包牺、庖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是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据说八卦也由他始画。《易·系辞上》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与“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有人说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这只能看作是一种传说,而不能作为研究姓氏的依据。因为那个时代绝大多数姓氏尚未产生,可“正”的内容实在太少;《白虎通义·德论》虽有“伏羲因夫妇,正五行,始定人道”等语,但传说伏羲与女娲即是兄妹近亲婚配,尚未达到“别婚姻”的阶段。

     《左传·昭公十七年》云:“太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杜预注:“太皞伏羲氏,风姓之祖也,有龙瑞,故以龙命官。”于此可知,太皞族以龙为图腾,曾以龙为官名。《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云:“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这是说,任、宿、须句、颛臾均为风姓国,是太皞的后裔。这几个国,都是夷人小国,在今山东曲阜附近,是从淮河流域发展到那里的,皆奉太皞为祖,后都演变为姓氏。在当今120大姓中,第59任姓,有一支即出自这个任国。此外,还有两姓可以列入太皞族系,即:71郝姓,因郝姓的祖先郝省氏是“太昊之佐(助手)”;73白姓,因白氏有一支出自秦国大夫蹇叔之子白乙丙,而蹇氏是伏羲臣蹇修的后代。

    ⑵少昊族与姓氏
   
    少昊,一作少皞,名挚(一作质),是古代东夷族首领。东夷族以鸟为图腾,少昊曾以鸟名为官名,有凤鸟氏、玄鸟氏、伯赵氏、青鸟氏、丹岛氏、祝鸠氏、鴡鸠氏、鸤鸠氏、 爽鸠氏、鹘鸠氏,还有“五雉”和“九扈”,都是鸟的名字,共24种,当是24个氏族。相传他因修太皞之法,故曰少皞;按照古人的五行学说,土生金,少昊以金德王,故号金天氏。《帝王世纪》说,少昊自穷桑(今山东曲阜市北)登帝,后徙曲阜,说明少昊族的活动中心在今山东曲阜一带,但他的后代却分布在全国许多地方。
   
    关于少昊与太昊的关系,《中国史稿》说:“这个部落最初可能是从太昊氏分出来的。在古代文字中‘风’即‘凤’,风夷也就是凤夷。从一个凤鸟氏族分为两个,一个属太昊,另一个属少昊。夷人中这两支,一支在江淮流域,另一支北上到黄河下游,后来大部分融为华夏族。”加之其他一些文献,二者的关系可以找出三点:其一,太昊和少昊都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太昊早于少昊。其二,少昊部落最初是从太昊部落分出来的,可能是从淮河流域发展到山东曲阜一带的。其三,少昊因修太昊之法,故曰少昊,少昊与太昊是继承关系。但是,这些文献并没有说少昊与太昊有直接血缘关系。少昊名挚,黄帝子孙中也有叫挚的,因此,还有人将少昊说成是黄帝之子。鉴于没有资料可以说明太昊与少昊有直接血缘关系,而他们二人都是古代东夷族的首领,所以,我们把太昊和少昊都列为东夷族的祖先。
在当今120大姓中,有7姓源于少昊族,还有7姓的各一支也源于少昊族。这14姓分别出自少昊、皋陶和伯益。少昊号金天氏,其子孙以其号为姓氏,形成第69大姓金姓最早的一支。他的儿子殷,被封于尹城,其后以地为氏,形成第91大姓尹姓最早的一支。他的后裔所建的沈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形成第37大姓沈姓的一支。

    a.皋陶

    皋陶,一作咎繇,生于曲阜,为偃姓,也是东夷族的首领,《路史·后纪七》说他是少昊的曾孙。他曾被帝舜任为大理(掌管刑法的官),制定五刑之法,正平天下之罪恶,为安定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后被禹选为继承人,因早死,未继位。他的后代世袭大理之职,后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征遭殷纣王杀害,其子利贞,在逃难中食木子得全,因而将“木”与“子”组成“李”,作为自已的姓氏。李姓是当今中国、也是世界第一大姓,拥有一亿人口。皋陶后裔还建立有一个廖国(一作蓼国),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形成第66大姓廖姓的一支。此外,古代的英、六、舒等国以及从舒国分出来的、分布于今安徽舒城、庐江一带的“群舒”,即舒庸、舒蓼、舒鸠、舒龙、舒鲍、舒龚等国及用这些国名产生的一些姓氏,也都是皋陶的后代。

    b.伯益

    伯益,又作伯翳、柏翳,亦称益、大费,是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史记·秦本纪·正义》引《列女传》曹大家注,说他是“皋陶之子”。《史记·秦本纪》和《夏本纪》都记载有他的事迹。他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舜赐姓嬴氏”,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共同祖先;又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受到帝舜的嘉奖,后来禹要把天子之位让给他,他坚请禹之子启继位,而自已则避居箕山之阳。伯益的后裔相当繁盛,传说共有14支,即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在历史的长河中,这14氏不断发生变化,有的发展壮大,有的还衍生出一些新的姓氏,有的已默默无闻。在当今120大姓中,有赵、黄、徐、马、谭、江等6姓是伯益的后代,还有梁、秦、葛等3姓的各一支,也是伯益的后代。赵姓为当今第7大姓,得姓祖先系善御者造父,是伯益的裔孙。黄为第8大姓,徐为第11大姓,二者均系以国为氏,其立国始祖都是伯益的后裔。马为第19大姓,是从赵姓中衍生出来的姓。谭为第65大姓,江为第79大姓,二者原来都是嬴姓国,后以国为氏,自然都是伯益的后裔。梁为第21大姓,主要的一支系以国为氏,而梁国的开国君主是伯益后裔秦仲的小儿子康。秦为第78大姓,主要的一支系以国为氏,而秦国为嬴姓,是伯益的后裔。葛为第120姓,原为葛国,嬴姓,其后以国为氏,也是伯益的后裔。

    以上通过对当今120大姓追根溯源,明确了各姓所属的族系及祖先,找出了这些姓氏的总根;也说明中国人称炎黄二帝是“人文始祖”,自称“炎黄子孙”以及称太昊是“人类始祖”都是事出有因、有一定道理的。“炎黄子孙”这一提法,过去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今后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中国有56个民族,从古至今使用过11969个姓氏,姓这些姓氏的人,是否都是“炎黄子孙”呢?这就未必。因为这数以万计的姓氏,各自都有其形成的时间、地点和原因,不会、也不可能都是炎帝、黄帝、太昊和少昊的后代。所以,“炎黄子孙”可以笼而统之,而说到具体姓氏时,则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作者:谢钧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