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文章

传承了七代 木偶工艺品还能刻多久

2012/11/6 15:11:50 点击数: 【字体:

 
    71岁的徐竹初是个沉默寡言的人。
     
    呆在他的木偶世界里,徐竹初可以一连几天不说一句话,“因为他觉得,跟人说话的时间多了,跟木偶说话的时间就少了。”徐竹初的儿子徐强说。看到人们的赞叹,听到人们的笑声,这是徐竹初最开心的时刻。“这次到北京举办展览,看大家对木偶那么感兴趣,父亲很激动,话说得太多,结果住进医院。”
      
    长年与木偶为伴,徐竹初常常将自己当成木偶,也将木偶当成自己,“它笑我跟着笑,它愁眉苦脸,我刻起来心情也忧愁,好像我的性格、我的心情跟整个这个木偶心情是融合在一起的。”徐竹初说。
     
    “谁说‘木头人’缺乏感情?在雕刻家徐竹初的刀下,尊尊木偶皆神态活现,性格鲜明。”***报纸盛赞。“木偶不是‘木头人’。俗语说,千言万语,抵不上眼角一瞟。”徐竹初说:“刻木为偶,以偶做戏。木偶是与观众见面的,因此,‘木头人’既是木头,又要是‘人’。由于是偶,表情固定,不会说话,所以雕刻木偶选定最有代表性的表情非常重要。表情选得精当,可抵千言万语。”
      
    巴掌大的木偶凝聚着民间智慧,也折射古老技艺一路前行的风霜雪雨。一个木偶问世,要经过10多道工序,其中仅上色工序就要反复20多遍。在每一个活灵活现的木偶背后,都有着千年岁月的沧桑背影,站着每一位呕心沥血的先祖的高大身形。
       
    起于晋而盛于唐的漳州木偶雕刻可谓经历了千年沉浮。漳州地势险奇,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腹地崇山纵横,滨海峻岭交错,交通极为不便。人们生活波动,祸福难料,因而“敬天礼神,崇鬼尚巫”之风极盛。古老神秘的傀儡戏在民间广泛流行,木偶制作技艺因而盛行。闽地自1300多年前始建漳州以来,这里便到处活跃着木偶戏班,每至年节,风俗尤盛。
      
    漳州有一条街叫“北桥”。这里是木偶、泥人、玩具的集中产销地,人称“尪(音汪,短小也)仔街”。街上有10多家制作木偶、佛像、泥偶、泥玩具的作坊。当时各地的小商贩都到这里来批量进货再转运到外地去销售。逢年过节漳州大街小巷都是泥人、木偶、玩具摊。徐家早在明末清初就在这条街上开有佛像木偶作坊。“我们在木偶堆里成长,从小和木偶交上朋友。”徐竹初说。对木偶耳濡目染让他从小就对这门手艺独具深情。
      
    从徐氏木偶的第一代算起,200多年来,木偶制作技艺薪火相传,到徐竹初和徐强,已是第六代和第七代,木偶是徐家生活的重要部分,岁月的起伏跌宕、世间的冷暖炎凉、生活的善恶美丑、生命的荣耀与衰微……在徐氏木偶中被鲜明地雕镂着。
      
    而今,这镌刻着世间百态的木偶已声名远播,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象征,走向世界各地。除中国美术馆、上海博物馆外,英、法、德、日等很多国家的博物馆都收藏了徐竹初的木偶作品,新加坡的国家博物馆还专门设立了他的一个分馆,他的木偶还作为国礼被赠送给许多国家的领导人。
      
    然而,徐氏木偶极尽荣耀的背后,却有着诸多的思虑和担忧。传统木偶剧观众严重流失,今天的人们还有没有闲心把玩木偶?漳州木偶仿佛无线的风筝,不知道会飘向哪里?木偶雕刻费时费力经济上却没有好的收益。对有些人来说是无价之宝,而对更多的人来说一钱不值。懂得欣赏的人越来越少,这个传承了千余年的技艺,现在面临着传承的困窘。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徐竹初一直在寻找突破传统工艺发展的办法,而年轻气盛的徐强则希望将这项祖传技艺变成文化产业。他们进行过很多尝试,比如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扩大徐氏木偶的影响力;比如增加木偶的时尚元素,吸引年轻人的眼球;比如借助有关方面,将木偶艺术介绍到小学课堂,在孩子们中间寻找受众……“困难重重,效果都不太理想。”徐强感慨。对此,饱经风霜的徐竹初却表示理解:“在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自己能够解决的。中国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还需要我们精心培育时代的土壤。”【原标题:传承了七代 木偶工艺品还能刻多久】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浪 2009-02-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