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河南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文章

问道汝城窑

2015/6/17 15:52:05 点击数: 【字体:

 

问道汝城窑

最近挖掘出的汝城窑瓷器


    范全才

    在多姿多彩的瓷器家族中,有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日用瓷,它实用、耐看,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湘南人民的祖先中,一代一代地传承着、使用着,用它装米、装油、装盐、取暖、盛饭、煮茶。它虽然貌不惊人,黑不溜秋,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它质地坚硬、经久实用,普遍被人们所接受,走进了寻常百姓之家。1000多年来传承到现在,还得了个不雅的俗名——“汝城油盐罐”。由于它太普通了,多少年来,都没有人去关注它。

    近年来,随着汝城窑址被文物工作者陆续发现,汝城窑终于撩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

    汝城窑历史悠久

    说起这看似普通的“汝城油盐罐”,其实有一个官方授予的正宗名字——“汝城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不可或缺的一页。如果要寻根问祖、追踪溯源的话,宋、元时期就在距离汝城县城约18公里的暖水镇沤江西北岸,下蒋村的三角园、任前头和上蒋村方园角一带开始烧制。如果要讲究名人效应的话,旅游大侠徐霞客就为她做了代言,在《徐霞客游记》就记有“又五里为东阳渡,其北岸为琉璃厂及桂(王)府烧造之窑也”。大侠所说的桂(王)府就是现在的汝城县。翻开汝城县志可以清晰地看到,东晋升平二年(358年)析郴县东南地始置汝城县,南朝陈天嘉元年(560年),改汝城县为卢阳郡,属东衡州。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卢阳郡为卢阳县复入郴州。唐代改称义昌县,五代改郴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为避宋太宗帝讳,改称桂阳县,至民国初复称汝城县。汝城县称桂阳县与桂阳州并置千年有余。

    作为烧造实用瓷的汝城窑,1000多年来,随着战争、自然灾害及历史的变迁,窑火断断续续,有的窑址已无从考证。但从距汝城县城约18公里的暖水镇沤江西北岸发掘的窑址,和现在留下来的精美实物,可见汝城窑当年是何等的辉煌。

    陶与瓷之间的器物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南部,有“鸡鸣三省(湘、粤、赣),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称。沤江水系从汝城北边穿境而过,丰富的瓷土蕴藏在整个北部山区,这些都为汝城瓷的烧造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有中原地区的商人进入了汝城境内。到了南宋时期,因北方战乱,大量的人口南迁入境,也把北方一些先进的烧窑工艺带进了汝城。从沤江边上蒋、下蒋村窑地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出,当时就采用了支钉、支圈叠烧的方法进行烧制,窑温也超过了烧制陶瓷的800摄氏度的温度,达到了1000摄氏度以上。由于烧制的窑温高,所以汝城窑烧造的器物,釉面和胎体结合紧密,不像其他陶器,年代久远以后就脱釉。

    由于瓷土质量较好、窑温高,汝城窑烧出的器物胎质细腻、胎体坚硬、白中带灰、经久耐用、不易损坏,旧时民间就有民谣传颂“汝城罐子,汝城缸,经得敲来,经得撞”。窑温高,胎体硬,构成了汝城窑的一大特点,汝城窑所烧的器物是一种介于陶和瓷之间的瓷器。

    注重造型的实用瓷

    汝城窑烧制的瓷器注重实用性,器形有碗、坛、罐、壶、钵、香炉、火盆,民间需要什么就烧制什么。在同一种器型中又根据不同的用途有大有小,大的可达一米多高,小的只有几厘米高,构成了汝城瓷器的多样性。在湘南、粤北、赣西地区,旧时很多人家都使用汝城窑烧制的瓷器。

    在制作工艺上,无论器型大小,汝城窑瓷均采用古老的传统工艺分段拼接而成,拼接痕处理不细致,接痕明显,一般有一段接痕,大的器物和壶有二段接痕。大多数器物底足中心有乳钉状突起,即“鸡心底”,修足比较小,但整齐。大型器物底部有釉,小型器物底部无釉素胎,圈足着地处均无釉。

    为实用、方便,汝城瓷的器物内外多施釉,吸水率低,釉面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青白釉,此种釉面有点像浙江龙泉窑的釉面,白中带灰、白中发青、釉面厚、光洁透明、手感好,触摸有种油腻感;另一种是仿宋哥窑釉,釉面灰中带白,自然开裂,裂纹有大有小,深浅不一,颜色有深有浅,有的有宋窑一样的“金丝钱线”构成了一种自然的断裂美。近年来,一些外地的收藏爱好者都把汝城瓷作为龙泉窑和宋哥窑一样的珍品收藏,有的还进入了拍卖会,被高价拍出。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