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鹤壁 >> 走进鹤壁 >> 印象鹤壁 >> 浏览鹤壁

泥咕咕:黄河胶泥的凤凰涅槃

2013/4/9 9:20:30 点击数: 【字体:

 
    泥咕咕:黄河胶泥的凤凰涅槃
 
    【开栏的话】
 
  在近日召开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推进《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立法、实施“铭刻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记录计划”、建设“中原记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一系列利好消息传来。

  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不仅仅需要经济实力的增长,更包括文化上的复兴。

  即日起,东方今报推出“寻找民间的中原文化瑰宝”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见证遗产的魅力,让这份“基因”更加茁壮。

  用双手一捏、一搓,再用小竹棍一划、一点,一匹小马栩栩如生地诞生了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梁新慧\文 记者 袁晓强\图

  一团黄胶泥,一双巧手,只需分分钟工夫,一个造型古朴而又夸张别致的小动物,便跃然手中,让您怦然心动。

  如果再用竹棍儿,轻轻一扎,两个小孔已然相通,吹上一口气,“咕咕、咕咕……”的叫声顿时在空气中流淌。

  这就是鹤壁浚县的“泥咕咕”,一个已经传承了上千年的小玩意儿。

  正月的浚县古庙会上,车水马龙,香客云集。

  本县的、外县的,赶车的、步行的,熙熙攘攘,煞是热闹。

  大大小小的摊点从城里一直延伸到郊外的古庙前。在这些摊点上,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造型古朴、色彩艳丽的泥咕咕。

  走近泥咕咕,去把玩它,欣赏它,才感到它的魅力所在。

  就像现在,虽然农村孩子的现代玩具多起来,但由于泥咕咕内容丰富,造型、风格各异,纹饰色彩鲜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仍然讨孩子们喜欢。

  将一只泥咕咕捧在手里,时光便回到了刀光剑影的1400多年前。

  那是隋朝末年,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在古黎阳(浚县)与隋军大战。将领杨玘奉命收容疲病士兵扎寨浚县东的金堤(现在的杨玘屯),屯兵垦田,休养生息。

  军中一些心灵手巧的人就用当地的黄胶泥捏成一些鸪鸪鸟、战马、骑马人,以示怀念,杨玘屯村由此得名,捏制泥咕咕的技艺也延续下来,流传至今。

  这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传说,给浚县泥咕咕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充满了神秘色彩。

  传说毕竟是传说。

  市场上,泥咕咕最常见的造型,则是各种鸟类。

  王氏泥咕咕彩塑第九代传人王学峰说,人物、动物造型是后来陆续出现的,而且在汉代的墓葬中曾经出土过类似泥咕咕的陶器。

  “北魏时期,庙会开始出现,泥咕咕也一直是伴随着庙会的举办,飞入寻常百姓家。”

  据此推断,泥咕咕最早可能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于鸟的信仰和图腾崇拜,它的出现可能会早于隋唐,只是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发展和壮大。

  浚县黄河古道沉积了千年的黄胶泥,成就了泥咕咕。

  从大地的怀抱中取回黄胶泥,晒干、敲碎、洒水、洗泥、打泥,直至将黄泥块捶打至不黏手为止。

  再轻轻一捏成形,涂上各种颜料,罩上一层清漆入窑烧制,黄胶泥犹如凤凰涅槃,重生为泥咕咕。

  摆在你面前的泥咕咕,几乎把所见、所想、所寄托的各类物象均归纳入其中,开辟了一个玄奇微观的情感世界,创造出一种浸染野性,富于神秘色彩的形象。

  各类人物蕴含着丰富的内涵,简单的造型寓意着复杂的境界,从不同角度映射出中原儿女的生活状况。

  民间艺人用双手和五彩赋予泥咕咕以生命,让它一代代传承下来。

  当我们在古庙会里穿梭,看着各式各样五彩斑斓的泥咕咕,听着它们发出“滴滴”、“咕咕”、“嘟嘟”、“呜呜”等动听的声音时,谁不承认这是自然界里最美妙的音符呢?

  而这份最美好的记忆,这最美妙的音符,已经载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

  当泥咕咕需要国家来“保护”时,心头一片涟漪:是欣喜?还是悲哀?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2-02-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