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鹤壁 >> 鹤壁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鹤壁

宋学海:痴心泥塑终不悔

2013/3/15 14:56:59 点击数: 【字体:

宋学海:痴心泥塑终不悔


    浚县黎阳镇西杨玘屯村是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在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子里,提起宋学海,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与泥咕咕有着一种难以言状的痴情、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缘分……
  
    宋学海出身泥玩世家,自幼与黄河泥土打交道,是泥咕咕的传承人之一。他的曾祖父宋仕杰,祖父宋文彬,父亲宋清顺,世代从事泥塑制作,而且都很有造诣, 在同行中出类拔萃。宋学海从小耳濡目染这一民间艺术,民间艺术也启迪着他的艺术灵性。在长辈们的指导下,他捏泥哨、团泥狗、制泥猴,与泥咕咕结下了不解之 缘。
  
    宋学海对泥咕咕天生就有一种痴心的热爱。村里有个叫王庭染的老人,其泥塑作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当年作为孩童的宋学海经常去老人家玩耍,每一次, 只要老人在创作泥塑作品,他都在一旁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回家后,再拿出泥块,模仿王庭染老人的一招一式,创作自己的泥塑作品。从中他学到了不少的东西。 他跃跃欲试,尝试进行泥玩创作。
  
    宋学海兄妹6个,他排行老二。他对上小学时的一个冬日至今难以忘怀,因为那是他第一次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了钱。那天天空飘着雪花,冷飕飕的北风刮个不停,衣衫单薄的他被冻得浑身打颤。宋学海顾不上这些,只想着自己的泥咕咕能尽快出手,他提着篮筐到浚县一中的十字路口叫卖。用了一上午的时间,他的泥咕咕才全部卖完,有7分钱的进账。为此激动得他在回家的路上手舞足蹈。自己的劳动成果第一次被人承认,这对他是个多么大的鼓舞呀。可当他满心欢喜地揣着7分 钱回到家时,没想父亲却劈头盖脸地吵了他一顿:“天这么冷,冻病了怎么办,以后天冷就不要再出去了。”宋学海委屈地流下眼泪,但懂事他深深理解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
  
    作为一名新手,当时宋学海的泥咕咕卖不上价钱,数百个也卖不到1元钱,他为此非常苦恼。有一次却令他大吃一惊,他在庙会上看到,别人家的一对泥狮子, 竟然卖到两元钱的天价,只是人家的作品形神兼备,创作精美。于是他暗下决心,钻研泥塑艺术,提高创作水平,改变生活状况就从小泥玩做起,小泥玩里有大文 章。从此,他在泥塑创作的道路上,便一发而不可收。
  
    浚县的 泥咕咕能闻名 省内外,宋学海功不可没。1978 年,宋学海15岁。省里要举办一次“六一”儿童节美术作品展览,全省各地都选出精品,送往省城。当时浚县文化局的万局长问宋学海,你如果有泥塑作品,可以 参加省里美术展览。于是,宋学海便把将自己精心创作的部分泥布谷,另外还有一个泥马、一个泥猴送去参展。没想到这几件作品获得了省美展一等奖,同年又 获得全国少儿作品一等奖。一下轰动了河南美术界,未登过大雅之堂的浚县咕咕也从此名扬天下。
  
    宋学海对泥咕咕的痴迷到了一种忘我的境地。他无论正在吃饭或是刚躺到床上准备睡觉时,只要一有灵感,他便不顾一切地将自己关在作品制作室里反复揣摩、 苦心研究,精心制作每一个小泥玩,直到满意才肯罢休。1982年宋学海结婚时,为了凑足各项费用,他与家人共同捏制了一卡车泥玩,共卖了500元钱,才将 婚事置办下来。
  
    鸡年捏鸡,猴年捏猴,猪年捏猪,是宋学海的一贯做法。为此,他每年都要走出家门,到外地交流、学习,汲取艺术的营养,融会到自己的作品中。别人到公园 是为了休闲娱乐,游山玩水。而他却是为了观察动物的形态和动作,揣摩动物的习性,牢记于心,为在家家进行艺术创作作准备。80年代初,为创作出十二生肖, 他自己借了相机,到北京、郑州的动物园进行拍照,为此他花去了不少费用。
  
    在宋学海的家中,他拿出自己前期的一些作品,与最近的一些泥塑作品进行了一番比较。他说“你看,以前的作品,都比较粗糙,形态方面还不算逼真。现在的作品就 不一样了,形态、姿式的把握就比较准确。”据他说,以往因为对蛇、老鼠等一些小动物有恐惧心理,不敢接近。对小动物的骨架,没有进行过认真的研究,只是从 外形上进行模仿。后来为了将泥塑作品制作得更形象、更逼真,他如今不仅敢抓蛇、抓鼠,而且对它们骨架的分布也掌握得清清楚楚。这样创作出的作品自然也就与 以往不一样了。你看他的“瓦岗战马”特别注重突出马的头部、颈部,马头高昂,威武雄壮;“泥布谷”圆润丰满;“老猴”张大嘴巴,手舞足蹈;“小猪”则憨态 可掬,令人捧腹。他的十二生肖中的十二种动物形象和人的形象结合,创作了人身、兽头的十二生肖艺术形象,两大类型,气质各异,活灵活现,人见人爱。
  
    宋学海是个善于钻研的人,只要他认准的事,就一定要搞出个水落石出,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他的创新意识非常强。泥塑作品,千百年来,都是老工艺、老技 法。但是有一件事却促使他让小泥塑“脱胎换骨”。有一位经常买宋学海泥塑作品的人向他反映:“你的作品我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几年之后,作品就变了模样,很 容易分化。另外搬家、运输过程中也容易打碎。如果你的作品能够再结实一些,不就更加完美了吗?”这话提醒了宋学海。宋学海认为这个建议有道理,艺术品应该 有珍存价值,这样才有利于传承。如果烧制出来,不就有了保存价值了吗?他果断决定,一试身手,做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他在自家建起了炉灶,进行了无数次的试 验,百折不挠的他终于第一次将泥塑作品变成了烧制品。新的作品更有神韵,更加有利于珍存。
  
    为将泥塑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发扬广大,宋学海多次举办泥塑艺术培训班,免费将技艺传承后人。村里有数十户人家,在他手把手的指点下,都非常出色地创作 出了优秀作品。对此他并不满足,还经常到本县及外县的学校任教或讲学,不图一分钱的讲课费,只求让这一艺术奇葩在更多的地方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宋学海的执著与勤奋换来了丰厚的回报:1989年12月,他创作的泥塑作品“十二生肖”获全国首届工艺美术佳品奖,并被选送到新加坡展出,“十二生 肖”人物像成了他的代表作,2001年又在河南省第三届艺术博览会上被评为“民间艺术优秀奖”;2004年5月他创作的泥塑系列作品,在河南省第四届民间 艺术博览会上被评为“精品金奖”;2005年9月在“中原文化上海行”中“瓦岗军骑马人”荣获金奖,同年9月被河南省民间文艺金鼎奖评审委员会授予“金鼎 奖”、“成就奖”。同年11月,被编入《中国民间艺术,民间艺术家卷》中; 1995年9月,宋学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如今宋学海的作品十分畅销,每月西安、北京、广州等地的商户,都要向他预订大量泥塑作品。仅今年7月份,北京的一家商户就预订了7000元的泥塑作 品。目前 村里正在筹划成立泥塑发展有限公司,宋学海将担任副总经理,负责研究开发泥塑作品,做大做强这一民间艺术产业,将这一民间艺术传承下去,发扬广大。(原标题:宋学海:痴心泥塑终不悔)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大河鹤壁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