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当代鹤壁 >> 展示我家乡 >> 浏览鹤壁

鹤山区龙宫村吴家大院:庭院深深 草绿阶前

2013/11/8 15:17:56 点击数: 【字体:

   鹤山区龙宫村吴家大院:庭院深深 草绿阶前

吴家大院的影壁。

鹤山区龙宫村吴家大院:庭院深深 草绿阶前

三进院前檐已是椽残瓦缺。

鹤山区龙宫村吴家大院:庭院深深 草绿阶前

四进院荒草萋萋。淇河晨报记者 赵永强

    位于鹤山区九矿广场街道办事处北部的龙宫村,是一个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古村落。提到龙宫村,不少当地百姓都会津津乐道以“九门相照”著称的吴家大院——吴守业旧宅。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吴家大院几度扩建,其规模遂达至盛。

    7月29日,记者一行来到龙宫村探访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民居,寻找那段远去的岁月。

    庭院深深 九门相照

    在吴家大院守门人吴长生的带领下,我们在龙宫村老街一个不起眼的宅门前停了下来。

    “这里就是吴家大院了。”吴长生告诉记者。

    细细打量,眼前的宅门是屋宇式的坡顶建筑。只见门楣石之上刻有“诗礼传家”四个大字,表明着宅院曾经的主人,希望后人世代皆读书习礼的治家之道。

    推开大门,迎面看到的是一个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影壁。影壁约3米高、2米宽,壁中心雕有“鸿禧”二字,边缘雕刻着石榴、连环、花卉等纹饰。“影壁在老四合院中很常见,可保护主人的隐私,也是外人进入院内看到的第一道景观。”吴长生说。

    绕过影壁,看到的是典型的四合院建筑,有北房、倒座房(南房)和东西厢房,只是院子看起来年代似乎并不十分久远。“几年前,村委会曾出资修缮过这儿,因此并不显得特别破旧。”吴长生介绍,这里是吴家大院的第一进院和第二进院,两个院落中间本是由一座垂花门隔开的,可惜在上世纪60年代,垂花门被拆除掉了。

   从侧门进入第三进院,有五间北房和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由过厅及左右耳房组成,过厅是连接第三进院和第四进院的通道。过厅前面设廊,立有两根左右对称的木质檐柱,虽历经岁月的洗礼和风雨的侵蚀,它们却依旧坚挺而牢固地竖立在那里,见证着这座百年宅院的繁荣与沧桑。

    在过厅正门的额枋上刻有“聚业堂”三个大字,门楣正中则书有“谦受益”三字。左右耳房门楣之表是一副对联,上联曰“笔参造化”,下联曰“学究天人”。由此猜想,宅院曾经的主人一定是位饱学之士。

    在东西厢房的门楣和窗楣上,刻满了“福”、“寿”等字样或童叟嬉戏等图案。除了部分在“文革”中遭到人为破坏外,其余大都保存完好。

    走进第四进院,正房和东厢房都是上下两层的坡顶建筑,西厢房则是平顶,上面盖有一间耳房。“这主要是为了晒粮食方便。”吴长生介绍。

    “这样的宅子院套院,从第一进院到第四进院,总共有9道门,并且门门相照,被称为‘九门相照’,这在当时,是大户人家才有能力建造的。”吴长生说。

    历时26年终建成

    吴家大院是典型的北方多进四合院式建筑,由南北纵列的四进庭院组成。现存主要建筑11栋,屋宇39间,皆为砖混结构,木架梁,宅院总面积近千平方米。据悉,在吴家大院的南面,还曾建有一座私家花园,可惜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已难觅踪影。

    吴氏家族后人,今年79岁的吴学生告诉记者,吴家大院的初建人吴守业是他的曾祖父。“吴家大院第三进院、第四进院的房屋和第二进院的北房都是在曾祖父的主持下修建的。祖父辈和父辈又相继扩建了第二进院的东西厢房和第一进院。”他说。

    吴学生介绍,吴家大院中每间屋子的地面都是由一块完整的大石块铺成。如此之大的石块,在当时的条件下,是如何搬运的呢?“听家里的老人讲,这些石块都是工匠从村口的南崖上开凿下来的,他们根据房间的面积直接开凿出大小合适的石块。”吴学生说,南崖距离吴家大院有一里地,即使用牲口运也是件费力的事。当时正值寒冬腊月,有人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运石头的前一晚,先在沿途经过的道路上洒满水,到了第二天清晨,路面已积水成冰。这时再把大石用绳子绑在牛身上,沿着冰道拉石头,就省力多了。

    吴家大院由吴守业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建造,后经吴氏后人几度扩建,终于在1931年最后一次扩建竣工。吴守业祖孙三代历时26年,吴宅规模终于达到了鼎盛,这其中凝聚了一个家族数代人的心血、智慧和情感。

    繁华已逝,空余寂寞

    提起吴家大院的往事,只有村里一些上了岁数的老人才能说上三言两语。据说,吴家家大业大,到吴守业当家时,吴家达到鼎盛时期,人口足有上百人,这才开始了吴家大院的建造。

    在吴守业主持修建的第三进院内,过厅正门的门楣两侧依稀可以辨认出是唐代两位诗人的诗作,东侧是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如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西侧是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诗家清景在新春,柳绿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恍惚间,吴家大院当时的兴盛与繁华仿佛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如今,重门深院,几易其主,草绿阶前,早已物是人非。后两进院里已多年无人居住,门上铁锈斑驳,阶前青苔遍布,庭中荒草极尽凄凉,风雨剥蚀,些许残椽落瓦,湮灭了盛衰沉浮。古老宅院发生的故事仅残存于村头老者的片言只语之中,几近无迹可寻,更显扑朔迷离,引人遐想。偶有外来的游客或研究古建筑者寻迹探访,才会打破古宅的寂寞。(记者 韩文雪 陈艳艳)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淇河晨报(2013-08-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