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安阳

南海一隅醉夕阳

2013/10/25 15:34:12 点击数: 【字体:


    这是一个风景秀美的地方,群山环抱、峰峦叠翠。古时候,这里水面很辽阔,看起来像一片海洋,并且地处古邺城之南,所以人们又叫它小南海。“平岗回合尽桑麻,百汊清泉两岸花。更得青山作重复,武陵何处觅仙家。”古人在诗中描绘了小南海古时的秀丽风光。那时候,由于水面辽阔,而且水很深,所以小南海当时建有码头,水运非常发达,粮食、煤炭、木材、瓷器等从这里运往各地,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地区。
    
    自从决定要去小南海采访,我就在脑海中搜索着自己对小南海的记忆,除了想起那里有山、有水、有树之外,就只记得小时候发生的一件很可笑的事情。五岁那年,当教师的妈妈领着学生去小南海春游,我这个“跟屁虫”也一同前往。我一路上高兴地跑来跑去,谁知爬山爬到一半时却没有了力气。我哭着喊着,死活不要爬山了,妈妈拿我没有办法。她正在发愁的时候,碰到一位熟人开车下山,妈妈就委托人家把我送回家。我因为不认识那人,怎么也不愿意跟他走,他*的那个熟人就从车上拿了一瓶汽水给我,我便美滋滋地坐着车,跟着人家下山了。此后,这件事一直被家里的长辈拿出来当笑话讲。在谈笑中,我渐渐长大了,关于小南海春游的笑话大人们也不再讲了。只是对小南海,我心中仍有一丝向往。
    
    于是,我在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景象:夕阳下,晚霞映红了天空。三磊虹桥下碧水长流,水中鲤鱼戏水、鹅鸭成行,岸上杨柳依依、芳草萋萋。山坡上,牧童挥着长鞭,赶着牛羊缓缓归来。这迷人的美景,让人陶醉其中。
    
    小南海位于安阳市区西南25公里的安阳县善应村一带。这里有许多奇特的自然风貌和人文古迹,有25000年前的原始人洞穴遗址,有北齐天保元年开凿的石窟造像群,还有长春观等5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这里还有许多神奇的景致,如冬不落雪夏不觉热的宝地“雪不落”,石板上印着古代女人小脚痕迹的“小脚岭”等,妙趣横生,让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见证精湛石窟艺术

    那天,我们一大早便驱车赶往小南海。根据一位老乡的指点,我们一路西行,仔细搜索着第一个目的地——小南海石窟。车子停了下来,站在路边,我眼前出现的是一个破旧的院落,院门上的朱漆大部分已经脱落,两边的墙壁上堆积着厚厚的灰尘,墙根处的杂草长得很茂盛。眼前的景象让我怀疑这里是否真的是小南海石窟,可是旁边两座静静伫立着的文物保护标志碑告诉我,这就是我要找的小南海石窟。

    迈入院门的一刹那,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没想到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小南海石窟已是眼前这番景象。走进院子抬头看去,只见整个院落依山而建,北面靠着石壁,石壁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木。听老人讲,这里原是宏伟的灵山寺,现在就只剩下三座石窟,分别是中窟、东窟和西窟。小南海石窟修建于北齐天宝年间,所以世人也称之为北齐石窟。

    在院子的正中间有一座石窟,石窟坐北朝南,这就是中窟。由于年代久远,石窟上面的雕刻都有些磨损了,但我们仍可以清晰地看到拱券上雕着两条青龙,龙头正对着中间的一颗宝珠,两边还雕有金翅大鸟。门洞两旁伫立着天神雕像,气宇轩昂,威武雄壮。洞窟的门额及左面削平的岩石上,镌刻着经文,字体是标准的隶书。据史料记载,此石窟造像乃灵山寺的方法师在北齐天保元年为在过少林寺、死于云门寺的高僧稠禅师重茔而凿的。到北齐乾明元年,从云门寺迁化时,镌刻《华严经偈赞》和《涅   经·圣行品》,以示纪念。经过多年风雨的打磨,有些字已无法辨认,可字体仍旧十分苍劲浑厚。

    这座石窟呈方形,面积约为1.6平方米。洞顶饰有莲花的图案,端庄古朴,为覆斗式藻井。在洞窟的正面雕有释迦佛,周围刻有六个飞天,轻歌曼舞,迎风飘荡。左右两旁是胁侍菩萨。按照佛教的理论,大千世界当中有无数佛,每一方佛土都会有一尊佛来教化众生,而每一尊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因此,佛教里的胁侍菩萨有多少,谁也说不清。在石窟壁画中经常画的是“八大菩萨”,而我们在这里只看到了释迦佛的左右胁侍——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

    其实,在石窟雕刻艺术中,胁侍菩萨像和其他的佛像是一样的,都有一定的法相。比如,我们常见的观音菩萨像都是手持净瓶和杨柳枝;而文殊菩萨像都是手持宝剑,骑着青色雄狮;普贤菩萨像则是手持如意或经卷。在洞窟两侧的墙壁上还各侍立着三尊菩萨,样子文雅虔诚。可惜的是,这些石窟都毁坏严重,部分造像的头被盗走。虽然有的已被修复,但后来制作的造像的头显然要粗糙一些,这给观赏者留下了不少遗憾。

    中窟和东窟在构造上有一些相似之处,洞顶都为覆斗式藻井。藻井是对洞窟顶部天井的一种装饰。经过彩绘的洞窟天井称为藻井,天井上描绘的装饰图案称为藻井图案,形状像倒置的斗的藻井为覆斗式藻井。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顶部采用的就是藻井装饰。

    东窟坐北朝南,洞窟也呈方形,面积为1.66平方米,整个洞窟内的雕像和中窟是一样的,正面为释迦佛,两旁为胁侍菩萨,洞窟两侧的墙壁上各侍立着三尊菩萨。但和中窟不同的是,东窟还刻有大小佛像二十三尊,但这些佛像没有统一的布局。东西的台座上还各刻有三个伎乐人,形象生动逼真。佛教在南北朝时达到鼎盛时期,北齐年间更是崇佛成风,从东窟门外大面积的浅窟造像可以看出这一点。

    在满院的杂草和枯树枝中,中窟和东窟显得分外孤单。我们正在找第三座石窟时,一位在附近居住的大娘到庙里拜佛,我们跟着她到了西窟。

    西窟略大些,面积为2.4平方米,洞内的石壁早被山风和雨水侵蚀得失去了原来的颜色。但从造像上看,西窟的造像要比中窟和东窟的生动活泼。西窟门楣上雕有两条交缠着的苍龙,中间是一朵盛开的莲花,两只金翅鸟头向外伸出。两边飘绸垂挂,各倒悬着一尊虎头人身的裸体像,虎头人身像下面各站一护法天神。整个石窟造像的衣服纹理清晰,身体圆润丰满,十分生动。洞窟右面的石壁上还有一排排的浅浮雕像,排列整齐,造型精美。

    这里的石窟造像把佛教里神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很好地结合起来。薄而下垂的眼睑,细长上扬的双眼,表现出了菩萨的深沉睿智、端庄慈祥。鼻翼两侧若隐若现的线条和嘴角旁的一对酒窝,又使其看上去带有少女的聪慧和活泼美丽。雕刻者高超的雕刻技法,使得雕像带有丰腴的质感,并产生了造型准确、表情生动的艺术效果;同时,还使得雕像五官的轮廓即便在光线微弱的情况下,仍能被观赏者清楚地看到。可以说,小南海石窟造像的形象特点、艺术风格等,都明显体现着北齐年间民间石刻艺术舒展流畅的特征。

    站在院子里抬头仰望,蓝蓝的天空让人浮想联翩。眼前这些古人留下的艺术瑰宝,正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多少年过去了,它们仍旧静静伫立在这里,却已是面目全非。站在小小的院落里,看着这些珍贵的文物,我想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为它们重现夕日的光彩做些什么。
 
    感受独特的转花楼
     
    从小南海石窟出来,继续西行,我们很容易就找到了长春观。历史上,“长春观”这个名字是元代以后改称的。在这里工作的老人说,以前这里树木四季常青,所以就把这个道观叫做“长春观”,当地的老百姓都称这里为口儿寺。
    
    长春观始建于唐代,此后历代多有整修,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据说,这里曾经道家高手云集,讲经论道,好不热闹。现存的元代摩崖石刻记载:“太古家风,冯衲衣而暗度异国成亲,合呼同嗣。”
    
    长春观坐西朝东,依山而建,高大雄伟。站在半山腰上,眼前是高高的台阶,抬头只能看到山门和两旁葱郁茂密的树木。长春观的布局比较特别,共分四进院落,建有山门、二门、佛祖殿、玉皇殿、转花楼等。
     
    长春观的各个殿堂之间都建有高高的台阶。站在山门处,可以看到各个殿堂的位置逐渐升高,甚是壮丽。观内由东向西依次是佛祖殿、圣人洞、老君洞,另外还建有玉皇殿和转花楼。
     
    在长春观中,转花楼最有特点。《安阳县志》记载:“长春观有转花楼十八间,神像骑异兽状极精彩。”其主要建筑十八间转花楼已按记载重修。转花楼高15米多,共计3层。下层为老君洞,洞高7米,宽6.3米,深18.75米。洞里冬暖夏凉,内有老君塑像,洞壁有清乾隆年间所遗墨迹“洞里长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可要上转花楼,却让人觉得心惊肉跳——玉皇殿后面通向转花楼的两道石梯如云梯一般陡峭,坡度接近60度,而且石阶比较窄。我们上楼的时候,只能用脚横着踩石梯。登完石梯后,我们又沿着木梯,从南面到了转花楼上。站在楼上,刚欣赏完转花楼建造工艺的鬼斧神工,一转身,又被眼前的美景给吸引住了。从楼上望去,长春观尽收眼底,在苍翠挺拔的绿树之中,青砖黄瓦的观内建筑显得格外宏伟。转花楼上供奉着睡娘娘、王母娘娘、福禄寿三星等神仙塑像。从北门的木梯下来,脑子里还是对转花楼建筑艺术的惊叹,仔细数数房间,怎么也没凑够十八间。正当我疑惑的时候,身边的一位老大爷对我进行了指点,再一数就是十八间了。看来,这其中是有什么门道的。老大爷看我第一次来这里,便兴致勃勃地为我介绍长春观的三宝:玉石、中草药、泉水。他说,此处诸山多产白玉,品质很高,在阳光照射之下光彩夺目。长春观的阳台、栏杆均为玉砌。山广石缝多,药材遍山坡,这里盛产三七、防风等中药材。
    
    至于泉水,老大爷指着转花楼下的一处楼阁说,那就是长春观有名的“玉泉井”了。玉泉井在佛祖殿南侧,为中州一大奇观,始建于唐代。因泉水出于白玉山腰,故取名为“玉泉井”。井深3.7米,海拔267米,泉水旺盛,取之不竭。民间传说此水可以医治多种疾病,经有关部门化验后,确认泉水为优质天然矿泉水,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此神奇的泉水,怎能不喝上一口呢?入乡随俗,我们酣饮泉水,十分畅快!

    探寻中州唯一洞穴遗址
     

    原始人洞穴位于小南海景区的西北部,洞外建有原始人群像雕塑,雕塑再现了原始人的生活场景。
     
    原始人洞穴坐西朝东,是一处熔岩洞穴。在25000年前,一群身裹兽皮的原始人来到此地,见这里有着广阔的平原和清清的河水,周围山清水秀、草木葱茏、动物成群,实在是上天赐给的一块儿休养生息的宝地,就停止了迁徙。他们用石头驱走了洞中的鬣狗,在山洞里燃起火种,驱赶野兽,取暖照明,打制石器,从此开启了这一区域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
     
     资料记载,1960年3月,当地人民为了控制山洪,在洹水上修筑小南海水库大坝。民工采石放炮时发现了此洞,当时不少人带着照明工具进洞探查。开始时洞只有3米多宽,人要弯着腰才可进入。当进洞的人前进二十来步,翻越一道齐胸高的石墙后,洞内开始变得极为宽敞,像大厅一样,能容纳一二百人。洞内石壁漆黑油亮,看来是烟火熏烤所致。再往里走便是狭长地带,可以听到“隆隆”的流水声,可能是有地下河在流动。在洞内发现了鸵鸟蛋壳、鹿角和动物骨骼化石等。
     
    同年4月,国家考古研究所安志敏先生主持了对洞穴的发掘工作。1978年春,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经两次发掘查明,此洞为原始人洞穴,洞前文化层堆积厚达 6米,可分为五层。据测定,小南海原始人洞穴的文化遗存,上层堆积距今约13000年,下层堆积距今约25000年,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当,从出土的石器上看,两者还有一定的渊源。原始人洞穴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各种动物化石、装饰品及用火灰烬等。在出土的7778件石质遗物中,有人工打制的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等。器形一般较小,未经磨制加工,却亦灵便锋利。动物化石有野驴、披毛犀、水牛、野猪、斑鹿、羚羊、鬣狗、鼢鼠、猩猩、狗、獾、刺猬、狼、鸵鸟等。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命名此为“小南海文化”。据发掘分析,原始人定居洞穴后,制造工具,烧食野兽,到小南海饮水、捕鱼,到岸边平地采摘野果,到西山猎取野兽,逐渐繁衍起来,并在这里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小南海原始洞穴遗址是河南省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建国以来华北地区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晚期洞穴遗址。它对研究古动物进化史、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史、黄河以北地区的地质变化及水文气候演变等,都有重要价值,因此,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人士的高度重视,纷纷来此参观考察。1963年6月,这里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小南海原始人洞穴安有铁门,洞内装有6架钢筋拱梁,使洞穴得到了较好保护。
     
    小南海是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原始人曾居住在这里;前人也在这里修建佛窟、祈求平安,建造道观、修身养性。远古时代的往事,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通过对这些古迹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祖先是如何生存的,可以了解人类社会是怎样一步步发展的,我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古人对神是如何的信奉和他们心中有着怎样超乎现实的幻想。
 
    后  记
      
     在采访完小南海的这三个景点后,小南海石窟的落寞、长春观过多的人工建设以及原始人洞穴的无人问津,使我的心中充满了担忧。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些瑰宝目前正在资源保护和经济性开发的矛盾中挣扎。如何对它们进行保护和发展,成了摆在我们面前最迫切的问题。
      
    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使得这些古迹要么无人管理,面临着“自生自灭”;要么就是开发过度,破坏了它的原貌。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记者认为,科学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是唯一的出路。确立一个既科学规范又符合实际,既能保护古迹又能开发利用,既能造福当地群众又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发展思路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集思广益,逐步实现小南海风景区的一体化管理,把规划建设、旅游服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融为一体。
     
     “巍巍太行凌青苍,峰峦叠嶂碧云荡。峻岭纡岗凝翠微,南海泉酿醉夕阳。”让我们期待小南海和谐发展的新面貌
 
    相关链接:
      
    从市区向西南行25公里,就来到了安阳县善应村,安阳八大景之一的善应松涛便在此处。
     
    传说南海观音路过此地,看到这里峰峦叠翠,群泉争涌,不禁感叹恶有山、善应水,“善应”一名由此而来。
     
    这一带群山环抱,地下水系十分丰富,河水清澈见底。近处有一牛头山,小山玲珑,苍松翠柏。在半山腰上,一座红墙绿瓦、金碧辉煌的寺庙掩映在一片苍翠之间,这便是南海古庙。有风从山中掠过,掀起松涛阵阵,十分壮观。身在此间,犹如身入画卷,令人目不暇接。连绵起伏的松涛中不时传来天籁般的轰鸣,“如谱琴瑟,如吹笙竽,如咽寒泉,如喧飞瀑,令人仰听”。耳畔仿佛有鸾凤之音,又若秋之风携带着夏之雨极速驰来。恍惚之际,不觉身在林壑,而是进入了音乐的圣殿。观松柏层林,听涛声哗哗,实乃人生一大快事。
    
    人们对善应松涛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说是牛头山上松柏茂密,夜深人静之时,风来树摇,其声如涛。还有的说是山下潭深数米,潭中水草逶迤,随水漂流,其摇摆之状很似松涛。其实,对美景的欣赏何尝不是见智见仁?无论怎样,各自品味,各自陶醉,只要感悟到美也就足够了。
     
    传说观音留恋这里的美景而在此修行,世人遂修建了菩萨庙。因不是正宗的南海仙境,故称小南海。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安阳旅游网 2007-8-24 作者:阎亮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