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周易》与中医学

2013/11/12 15:13:31 点击数: 【字体:

    《 周易》与中医学的关系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中医源于《周易》。一种认为医易同源。说法虽然不同,但实际却是一样的。中医源于《周易》表明《周易》与中医一脉相承,医易同源说明医易血脉相连,都说明了《周易》与中医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从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分析看,无论是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运气学说,都脱胎于易理,深受易理“象、数、易、占”的影响。《周易》阴阳相克相生关系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导源。《周易》太极图是中医精气学说、阴阳学说的根基。《坎》、《离》两卦与中医心肾相交、命门学说、灵龟八法、七损八益密切相关。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发展与《周易》息息相关,相互促进,使中医学在传统文化的支持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科学。《周易》的天人观是中医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该书明确提出“人与天地相应”,即不仅人之躯体与天相类似,而是天精地形与人也是一气相通。书中说:“天气通于肺,中医针灸用的小铜人明仿宋铸制 针灸铜人模型 通高213 厘米中医是《易经》哲理发展的一个支流。有学者称,《易经》是中国古人的科学理论,中医是这门科学理论成功实践的表现。《神农本草经》中医药理论流淌着《易经》的“血液”。易学在医学观念、医学理论和医学方法等方面为中医药提供了深厚的支持。假托为神农所著的《神农本草经》就是这样一部著作。

    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人在天地之间,一年四季,春气生病,多在头部;夏气生病,多在心脏;秋气生病,多在肩背;冬气生病,多在四肢。由于人体气血运引直接受四时变化的影响,所以在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也必须因时因地因病制宜。阴阳辨证是中医学说的灵魂。《周易》道阴阳,也就是说,我国讲阴阳之书始于《周易》。《内经》也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表明治病必须从阴阳为根本去辩证施治。阴阳在人体之内是相对平衡的,如果阴气偏胜,阳气必然受伤害。如果阳气偏胜,阴气必然受损害。热极生寒,寒极生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人之生病在于阴阳失衡,治病的目的是在人体内外阴阳趋于平衡。“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治病如此,养生也如此。人在天地之间,人体的阴阳平衡无时无刻不受天地阴阳变化的影响,养生的目的就是要人体顺应天道阴阳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五行观是中医的一个重要思想。五行观即以《周易》五行配与人体五脏,即木主肝,火主心,土主脾,金主肺,水主肾。五行在一般情况下相互间保持独立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是阴阳的具体应用。《中藏经》:“阴阳者,天地之枢机;五行者,阴阳之始终。非阴阳不能为天地,非五行则不能为阴阳。”五行以阴阳为体,阴阳以五行为用。正是五行生克循环,运行不息,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状态。如果在某环节上相克不及或是相克太过都会引起身体自我调节失衡。所以中医治疗要通过脏腑反映出的信息,治本治表结合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医易同源孙思邈仰人明堂图 唐代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阴阳是中医的核心理论,《周易》是阴阳的鼻祖,没有《周易》,便没有中国的阴阳文化,更没有中医学。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晚报(2011-11-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