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安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安阳

安阳民间的彩画灯笼

2013/4/15 17:21:02 点击数: 【字体:

 


安阳民间的彩画灯笼  
 

     “灯彩”又叫“彩灯”,是我国各地,特别是汉族广大地区极为普遍的一种工艺品。在传统民间工艺的百花园中,又是一束绚丽多姿的香花。

    灯彩,在人们心目中,是太平盛世,喜庆吉祥和节日欢乐的象征。灯彩的出现与我国传统的民间节令风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彩灯,究竟起源于何时,说法不同。相传在公元前2世纪的秦代,宫廷里便有了富丽堂皇的彩灯。到了汉代,每到上元夕夜(正月十五夜),就有百姓燃灯祭祀太乙神的习俗。

    唐代以后,上元节(正月十五)观灯赏月,已逐渐成为黎民百姓的民俗节日。到了宋代,上元节观灯的活动,已经盛况空前,成为全民性的娱乐活动,极为壮观。据宋代周密写的《武林旧事》一书中说:当时的东京汴梁,上至帝王,下至平昆百姓,倾城出动观灯。隋朝时候,还只有正月十五一个晚上观灯,而宋朝时,已扩大到从正月十三夜到正月十七夜,一连5天。事实上,一过正月初五,民间的各类花灯,便纷纷上市,花灯集中的地方,称之为“灯市”。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各处城镇、乡村都张灯结彩,燃放焰火,耍狮子、龙灯,各种民间杂耍也纷纷出动。宋都汴梁城更是沿街陈列着各种能工巧匠扎成的灯山、彩楼,通宵达旦,热闹非凡。

    明朝时,这种习俗沿袭下来。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不久,为庆贺元宵节(上元节)与民同乐,曾在南京的秦淮河上,燃放木灯万只,随河水漂流,景观极为壮美。朱元璋迁都北京后,还增设“灯市”,现如今,北京的灯市口大街,便是当年最大的灯市。

    清代,正月十五玩花灯的习俗依然没变,而且民间的彩灯制作工艺,还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燕京岁时记》这本书中对当时的灯节,有详细的记连。大家都看过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的名著《红楼梦》,在《红楼梦》一书的第一回中,便极生动地描绘了当时贾府闹元宵灯会的盛况。

    解放以后,人民生活逐年提高,国泰民安。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盛况空前。一年一度的“元宵灯节”更是引人入胜。特别是制作彩灯的工艺水平,有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并运用科技手段,增加了声、光、电的效果。元宵佳节的夜晚,开封、洛阳、郑州、安阳等各大城市,都要举行规模宏大的赏灯晚会,入夜以后,各种形式的彩灯争相比美。80年代以后又增添宣传“计划生育”、“吸烟有害”、“科普教育“等富有教育意义的大型电动彩灯,使传统的彩灯增加了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内涵。

    我省制作大型彩灯,以开封、洛阳最为有名,如大型“宫灯”、“电动造型灯”等。近年来郑州市也出现了制作宫灯的工艺美术厂,有后来居上的趋势。但与民俗有密切联系,又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少年儿童欢迎的,要数安阳苏奇村的“小彩灯”了。

    安阳市地处河南省的北部,位于晋、冀、鲁、豫的接壤处,具有30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使这一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老的风俗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寄托着安阳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许多民俗节日中,“正月十五闹花灯一的风俗是格外隆重的。群众把灯节看作是春节的高峰。只有过罢灯节(正月十五、十六),年节才算过完。人们拜年也通常拜到灯节才算完事。当地流传一句老话,叫“灯市下,年拜罢;下了灯,年货清”,生动地说出了这十意思。

    在灯节的夜晚,你可以看到一群群、一队队身着新衣,天真烂漫的儿童,手持着一种小巧玲珑一尺见方的纸灯笼,边走边唱:“灯笼会,灯笼会,灯笼灭了回家唾。”这个情景,在安阳地区到处可见。从腊月三十晚上,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六。这种印有小型彩画的灯笼,在安阳市郊和所属几个县极为普遍。其中以安阳县苏奇村制作的“苏奇灯笼”最有名气,在豫北一带享有盛誉。据说每年腊月,只要安阳“苏奇灯笼”一上市,就被群众争购一空。

    苏奇村的彩画灯笼,是当地民间艺人就地取材,用高粱秆儿扎制成约六七寸高,四寸宽,四面或六面形体的骨架,然后再裱糊上事先印好的彩画,灯的四周以彩线装饰,中间插上蜡烛,燃着之后,小巧玲珑。烛光映出了花、乌、虫、鱼或各种戏曲故事,当地群众说:“这种灯笼有说头,有看头。”灯笼上的彩画和戏曲故事,成了大人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教材。老年人兴致勃勃地讲解戏曲故事的内容,孩子们聚精会神地听,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是非清楚,爱憎分明。安阳木版灯笼画成为年节中少年儿童聚会玩耍不可缺少的有益玩具。

    安阳苏奇村的木版灯笼画,内容以表现戏曲人物、民间传说为主,如今还可以见到的题材有30多个,如“古城会”、“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华容道”等等。

    70年代以后,灯笼画中陆续出现了反映现代题材的戏曲故事。如“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朝阳沟”、“游乡”等等。于是除了关公、张飞、孙悟空、猪八戒、诸葛亮等历史和神话人物之外,白毛女、大春、杨子荣、少剑波、李玉和、铁梅……等现代英雄人物,又成为妇孺皆知的英雄形象,学习榜样。

    安阳木版灯笼画,除了戏曲人物造型外,还有许多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卉、飞禽瑞兽等。民间艺人经过巧妙构思,运用想象,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祈福内涵,大量使用“谐音”(字不同,语音相同)和“借比”手法来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吉祥、喜庆的含意,以满足人们不断追求幸福,美满、丰收、富裕的心理需求。

    灯笼画艺人在表现单独花样内容时,大致有三种手法:1.“象征”手法。常见的有“松鹤延年”、“凤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2.“谐音”的手法有“五福捧寿”(借蝙蝠的蝠、福音同)、“吉庆有余”(余与鱼音同)等;3.“借比”的手法则有“八仙过海”、“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等。这些以民间故事、传说为内涵的巧妙比喻手法,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

    安阳的彩画灯笼,制作方法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方法类似木刻水印,艺人选梨木做版,根据故事刻出主要人物主线版,然后用黑色拓印,称为“线版”;然后再填色,色彩受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影响,多用原色——红、黄、绿、紫,这些颜色的对比都很强烈。在着色过程中,许多艺人仍采用祖传的方法,在颜料中加添白糖和蛋清勾兑,借以增加画面的光亮程度和色彩的附着力,持久不易褪色;另一种方法是除刻出主线版外,采用多版套色的方法,这种作法和传统本版年画的印刷方法完全相同,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大量印刷,有利于满足市场需要。

    安阳彩画灯笼,在豫北各县均普遍流传,但以安阳县永和乡苏奇村,民间艺人苏守安老人制作的“苏奇灯笼”最有名气。老艺人苏守安生下来就是残疾人,少小聪慧,靠自学有点文化,因身残不能下田,贫苦的生活,逼迫他学会了土布印染、扎社火,而最拿手的绝活是扎灯笼,画灯笼画。他制做的灯笼,小巧坚固;他描绘的戏曲人物、飞禽走兽生动传神,经他着色的画面,色彩鲜亮透明。在长选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他从观察生活、选取题材、扎制灯笼骨架、色彩调配,以及选用纸张、刻版技术,都总结出一整套成熟、完整的经验。如今,他把整套手艺都传给了他的儿子苏家顺。“苏奇灯笼”有了新的传人。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民间工艺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