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高崖边三古城光耀千年

2013/10/24 11:56:23 点击数: 【字体:




高崖边三古城光耀千年

西山遗址发掘现场。翻拍资料图

 

  “郑州水系,沟通天下”系列之三

  □首席记者 姚伟 特约撰稿 贾宝倩 文图

  引子

  PREFACE

  自大河路西行,近古荥镇时,一个大上坡很是显眼。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前来考察时,将他看到的地形描述为“高崖”。史念海写道:“这道高崖由广武山下斜向东南,直到郑州附近。在古荥镇之东,高崖的高度约二十米,古荥镇东南索河南岸,高崖高度降到十米。”

  这道高崖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它是豫西山地的尽头,其下则是黄淮平原的起点。史念海先生来此,是为了寻访高崖上的荥阳故城和高崖下的古荥泽,他还不知道,两座更古老的城沉睡在这高崖边。

  1984年冬,古荥镇北两三公里枯河北岸,发现了著名的西山遗址,后来的发掘证明,这是一座5000年前的古城,是迄今发现的中原地区最早的城址,被称为“中原第一城”;1985年夏,古荥镇南约一公里的索须河南岸,一座殷商故都也不甘寂寞,显露了真容。

  时间跨度3000年的三座城,在三四公里范围内一条线上排开,在各自的时代光彩闪耀,举世瞩目,这种情形,在世界考古史上也十分少见。

  相隔千年的人们,不约而同选择在这道高崖边建城,让人不能不感慨,这里的风水该有多好?!

  这里的风水的确很好。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温暖湿润,《左传》、《诗经》等古籍,生动描述了郑州一带的自然环境:西边山地森林茂密、麋鹿出没,东边平原河湖交织、草木繁盛。山地与平原相接的地方,既能尽享山川之利,又能防御洪水侵害,选择这样的地方建造城池,体现着古人的生存智慧。

  枯河岸边“中原第一城”

  “枯河”俩字,读者可能看着眼生,这是郑州市最北边的一条河,远离市区,向北流入黄河。

  枯河很早就进入了史书,但过去被称为旃然河、砾石溪。这条河有两个源头,一是荥阳王村镇前白杨村旃然池,一是王村镇西大村济渎池,两源相会后向东北奔流三四十公里,过西山遗址后,东流注入黄河。

  古遗址南面枯河,北依广武山余脉西山,西面是连绵的豫西丘陵,东侧山岭戛然而止,形成高崖,可以俯瞰一望无际的黄淮平原。

  这个遗址曾沉睡了4000多年。直到1984年河南中原石刻艺术馆在西山筹建,才被偶然发现。1985年春,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松林先生在此进行考古调查,认为此遗址是“仰韶文化中具有地域和族别特征的独立类型,即所谓‘秦王寨类型’的遗存”。

  “秦王寨类型”遗址在郑州多有发现,但考古工作者还是觉得西山遗址不同寻常,1992年,河南省文物局选中这里做培训基地,举办首届考古钻探领队培训班。全省各地文物部门20多位学员参加了培训,在遗址中心部位开挖探方14个,发掘面积约280平方米。

  这次发掘引起了国家文物局的注意,1993年到1995年,国家文物局连续三年在郑州西山举办考古领队培训班,发掘面积6000多平方米。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在西山学会了考古发掘,同时也获得了惊天大发现:这个遗址果然非同寻常,是仰韶文化晚期的一座城,距今4800~5300年,当时是全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

  西山古城的发现,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入选199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在第二年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古代史书记载中,中国的城出现时间很早,有说神农氏“有石城十仞,汤池百步”,有说“黄帝时,为五城十二楼”、“(黄)帝既杀蚩尤,因之筑城阙”。西山古城址大约相当于传说中的炎帝、黄帝时代,印证了古史中的记载。

  西山古城平面大体呈圆形,这明显是脱胎于早中期仰韶文化的环壕聚落。所谓环壕聚落,是深、宽均五六米的壕堑,围成圆形的居住区。居住区中间是大广场,周围是一圈排列整齐的房屋,屋门都朝广场开。西山古城继承了这种圆形布局,却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显然是从环壕聚落到后来方形城的一种过渡。

  考古发现的早期城址,不少城垣外没有壕堑环绕,西山古城外却有五六米宽的环沟,这被视为护城河的萌芽,开了后世城壕之先河。

  从环壕到城池,防御能力大为提升,这实际上意味着战争。考古发掘表明,仰韶文化晚期,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族群纷纷崛起,对生存空间和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导致战争规模不断扩大,这种状况加剧了社会变革,处于争夺漩涡中的中原地区率先出现城池,产生早期国家政权,进入文明社会的门槛。因此,有研究者认为,西山古城的出现,宣告了长期稳定的氏族社会的结束,群雄并起、万国林立、争战不已的大变革时代从此开始,持续千年。

  郑州一带,发现了诸多“秦王寨类型”遗址,如中州大道与连霍高速交叉口东南的大河村,金水区的胜岗,荥阳的秦王寨、点军台等,这些遗址都没有发现城墙,说明西山遗址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地位。有学者认为“秦王寨类型”是祝融文化,因此认为西山古城是祝融城;有人则认为这种特色鲜明的文化代表着有熊国,其分布地域包括新郑、新密、郑州、荥阳等地,西山古城当属有熊国,“如果别处没有第二座城的发现,西山古城必是有熊国国都”。这种观点并不为多数学者接受,从西山古城先进的夯筑方式看,中原地区应该有更多的同期城址有待发现。

  索须河

  陪伴殷商故都

  1985年夏,也就是西山古遗址发现不久,其南4公里的索须河边,中原区石佛乡小双桥村几位农民挖土时,挖出一件青铜器。当时发现西山遗址的消息正在传播,带着某种期待,他们将这件青铜器送到了河南省博物院。

  这件普通的青铜器,并没有引起专家们的重视。1989年底,村民们又在村西头发现了一件青铜器,考古工作者认为这是商代前期的建筑构件,因此对小双桥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从1990年开始,考古人员在小双桥进行了三次大的发掘,发现这个遗址面积极大,有140多万平方米。遗址发现了夯土墙、大型高台夯土建筑基址、宫殿建筑基址、大型祭祀场、祭祀坑、青铜冶炼遗址,还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文化遗物。

  小双桥发现的两样东西格外引人注目,一是与甲骨文一脉相承的陶缸表面朱书文字,一是两个造型奇特、十分罕见的青铜建筑构件。

  那青铜构件重6公斤,高18.5厘米,正面宽18.8厘米,侧面宽16.5厘米。正面为单线阴刻饕餮纹,刻法如行云流水,流畅自如。中间有两枚乳钉鼓出,恰似两只睁大怒视的眼睛;构件的两侧各有一长方形孔,四周各饰龙虎搏象图,整个构件给人凝重威严的美感。专家认为,这种青铜建筑构件,多为宫殿正门两侧枕木前端的装饰物,按其形体推测,那宫殿应该规模宏大、厚重坚固,居住者非商王莫属。

  遗址内还发现有大型石磬、长方形石圭、石祖等,体形庞大,制作精致,被认为只能是商王所用器物。

  小双桥遗址发现后,有学者认为这里距离郑州商城太近,因此应为商王的“离宫别馆”,或者大型祭祀遗址。但遗址发现的红烧土、铜矿石、铜炼渣、炼铜炉等,明确表明这里有冶铜遗址,大多数学者相信,小双桥遗址面积大,文化内涵丰富而重要,绝非“离宫别馆”或祭祀遗址,应是商王朝的都城。

  商王朝曾多次迁都,有考古学者依据遗址年代,以及该遗址使用时间较短的特点,认为这里是商王仲丁所迁隞都。而且遗址出现大量岳石文化因素,可以和仲丁征蓝夷的历史相对应。

  宋柏松、张松林依据古籍“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认为,夏朝末年,当遭遇特大旱灾,以至于伊河、洛水枯竭。商汤正是利用这场危机灭夏建商的。古籍有许多汤王桑林祷雨的记载,可见大旱在商王朝建立后仍在继续。郑州这样的气候环境,促使商汤选择地势较低的郑州建都。而仲丁迁都,很可能是由于进入丰水期,郑州商城受到水患。

  小双桥位于广武山下(俗称邙山头)斜向东南的高崖之上,完全可以避开水患威胁,因此仲丁迁于此地。宋柏松、张松林的分析,或许合乎真相。

  在小双桥商城被废弃近千年后,在这个殷商故都与西山古城之间,一个新的城市崛起在高崖边,是为荥阳城(今古荥镇)。这座城的等级较低,但由于鸿沟的开凿,这座城在全国交通网络中地位极为重要,因此成为天下名郡。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3-09-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