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记忆之外的郑州文庙

2013/3/21 15:02:36 点击数: 【字体:

 

    郑州文庙残存下的建筑只有两座,一个是大成殿,一个就是这个戟门。

    对于始建于东汉的郑州文庙,已经少有人知道了。郑州文庙的幸运,在于它没有被风风雨雨彻底消灭。虽然,郑州文庙留下来的只是一点"残垣断壁"。这点"残垣断壁"自有它独特的文化威慑力,你可以让它继续淹没在郑州东大街的繁闹之中、闲置在当代郑州人的记忆之外。可你绝不敢轻易地在郑州文庙大成殿的四壁上喷一个"拆"字,再画上一个夸张的大圆圈…

    郑州文庙的历史令我无从说起。

    我曾经数次从文物部门那里讨要资料,得到的都是失望。按照采写历史题材的经验,下一步我应该向民间老者讨教。在郑州市管城区的小街道,我虔诚地向老人们求教,他们的头都摇得相当坚决。

    已经很少有人知道郑州文庙,虽然它退出历史舞台的时间只有70多年。今天的郑州文庙,已经是一座活在郑州人记忆之外的建筑。

    我想,此文应该达到两个目的--让大家知道郑州有一个文庙,让大家知道它是郑州这座城市的文脉延续。

    两千年来屡毁屡建

    中国历史上的外在礼仪,简单地说不就是磕头吗?君臣之间,人神之间,都要三跪九叩;逢年过节,小辈们给长辈请安,也要磕头。郑州文庙,不过是一个给孔子磕头的地方。

    全国范围内禁止祭孔磕头,始于民国十七年(即公元1928年)。此后,各地的孔庙、文庙、夫子庙多挪作他用。日耗月蚀之下,祭祀孔子的庙宇或存或毁,凭的全是自己的造化。门庭冷落之中,郑州文庙熬过了70多年。两年前,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提出了重修郑州文庙的议案。作为郑州市区内仅余的三处明清建筑(清真寺、文庙、城隍庙)之一,郑州文庙将依据乾隆十三年的旧制进行"缩减"重修。

    重修文庙无须太多的理由,只因为它残存,这就足够了。

    一张晚清手绘《郑县城及四关图》,是百年郑州起笔构图的底色,也是我感觉老郑州的唯一凭证,它满足了我恋古自慰式的遐想。确切地讲,这张地图所标示的,是郑州市管城区百年前的旧貌。在晚清,今天的管城区就是郑州城(民国后由州改县)的全部。

    郑县衙署旧址,就是现在的管城区委大院。区委门南那条路,旧称衙前街。在衙前街北端,东西走向的便是老城最长的干道--东西大街。文庙坐落于东大街的路北(今郑州轴承厂内)。唐宋时,凡府州县所在地都有文庙。文庙一般都建在一个城市风水上好的地方。郑州文庙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75年)。风吹雨打,那个时代的建筑先后消失在历史的深处,只有文庙屡毁屡建,始终在旧址挺立。郑州文庙的幸存,得益于"学而优则仕"的正统,得益于中国人对孔子的爱戴。

     无论统治中原的是汉族、蒙古族还是满族,文庙的尊位始终未被动摇。《郑县志》记载,文庙多次重修、重建的原因,多系火灾。其中较大的一次仿原貌重建发生在元顺帝至正六年(公元1346年)。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郑州文庙再遭大火,毁坏殆尽。于是"部议重修,按亩捐款,土木大兴,岁两度始克告成"。这是史料记载中郑州文庙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重建。郑州文庙规模最大时是在元代,当时占地37亩,有五进院落,东西配房200间。

    古稀之年的老人大都还能凭印象回忆起郑县城内那些名目繁多的寺庙,如岳公庙、玉皇庙、财神庙、卢医庙、开元寺、清真寺等。在这些寺庙中,就规模而言,文庙最大。

    我猜度,庙宇寺观的肇始,是官民上下不成文的约定,是中国人找到的心灵依靠。处于童年期的中国人不仅浪漫地创造了诸神,还把不少先哲一并作为半神半人敬了起来,譬如老子、孔子。综观中国现存的历代古建筑,多是庙宇、寺观、宗祠、牌坊、佛塔一类纪念性、精神性建筑。

    这种现象无疑昭示:在我们先民的生活中,神灵曾经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2008-12-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