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冶铁业增辉“天下名都”

2013/10/16 9:59:57 点击数: 【字体:

 

 冶铁业增辉“天下名都”   

古荥冶铁遗址内复原的鼓风设备

冶铁业增辉“天下名都”

    阳光下,这些铁块色彩斑驳。它们并不美观,却是古代荥阳繁华的确凿证明。

冶铁业增辉“天下名都”

    古荥冶铁遗址模型

    “铁器者,农夫之死士也。”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即公元前81年二月,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关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大型辩论会十分热闹。在这次被后世称为“盐铁会议”的大辩论中,“铁器”一再成为关键词。

    大辩论的一方是以桑弘羊为首的政府官员,另一方是朝廷从全国各地召集的民间代表——“贤良文学”60多人。

    桑弘羊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经济学家,也曾是汉武帝的“首席财经大臣”。与传统儒家的“重农抑商”思想不同,他充分重视工商业,认为不可或缺,但他强调盐铁等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必须发展国营——当时的话叫“官营”工商业。

    这场大辩论中,关于“官营”利弊的争论,至今仍光芒闪亮,颇为有趣。反对者认为官营滋生腐败、造成民间经济萧条,官营企业生产的铁器等质劣价高,缺乏市场导向,不适民用,并且强买强卖;桑弘羊则认为唯有“官营”才能超常规发展工商业,不增加赋税而解决财政困难,以应对战争和灾荒。

    关于“盐铁会议”的争论很复杂,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我们感兴趣的是,正是在这次辩论中,古代荥阳城被桑弘羊誉为“天下名都”之一:

    “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淄,楚之宛、陈,郑之阳翟,三川之二周,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也,居五都之冲,跨街衢之路也。”

    桑弘羊的话,显示了他对经济运行的脉动,对工商业与交通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在他看来,荥阳等地能够“富冠海内”,不是靠耕田种地,而是因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由此而发展起来的工商业。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官营”冶铁企业遗址在古荥被发现。就目前考古发现来看,其规模之宏大,设备之齐全,世界首屈一指;其一号炼铁炉之容量,全国首屈一指。

    这一发现,成为古荥阳城“天下名都”最确凿的证据。

    “国营”冶铁 规模宏大

    铁流如水,漫溢,凝固,再漫溢,凝固,形成层层波纹状的堆积。日前,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我们看到,冰冷而坚硬的铁,曾经火热而柔软。

    大铁块表面上的层层波纹,是冶铁高炉生命的律动,代表着那个时代最强的能量。

    这大铁块是1975年在古荥出土的,同时出土的大铁块共计15块,其中最大的一块,重20余吨。

    自古以来,荥阳故城西城墙外、纪公庙村以北,就有大片红烧土堆积,老百姓称之为“红土冈”,相传是当年楚霸王烧死纪信造成的遗迹。

    1964年冬,古荥公社修公路时,在此处发现大量的赤铁矿石、炼渣和一些铁器。第二年春,郑州市博物馆进行考古钻探,发现此处为汉代冶铁遗址。遗址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00米,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同时期的冶铁遗址,1万平方米以上即已足称可观,古荥遗址竟有如此规模,这让考古工作者大为兴奋。但当他们的发掘工作刚刚起步时,“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发掘被迫中止。

    1975年春,深翻土地的古荥社员挖到了笨重的大铁块,铁锨别不动,铁杠撬不动,最后开来了手扶拖拉机,绑上钢缆,硬是拽了出来。

    这次意外最终促成了考古发掘。郑州博物馆闻讯赶来,派人看护,并上报有关方面。得到批准后,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发掘,结果发现,这个遗址规模宏大,设备齐全。

    日前,在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曾参与发掘的张振明先生向我们介绍说,当年发现炼炉炉基两座,断面呈椭圆形,其中1号炼炉是已知汉代炼炉中最大且保存最好的。在炉基的周围,有大大小小的炼炉积铁块,成堆的矿石、炼渣。围绕炼炉,还有矿石加工场、水井、水池、“船形坑”、四角柱坑、鼓风管残片等设施,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冶炼系统。在冶炼区东部和南部有堆炉渣的坑,炉渣堆积厚6米以上。另出土各种铁农具、铁兵器等文物近千件。

    部分出土铁器上,有“河一”铭文,据此推断,这个遗址是汉代官营冶铁作坊,是隶属河南郡铁官的第一冶铁作坊。

    冶铁的发明,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西汉时期,铁制品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张汤曾说,一个汉兵可以对抗三个匈奴兵,这种自信很大程度上源自铁兵器的先进。其次,铁农具的使用,带来了手工业、农业的巨大进步。如恩格斯所论:“铁器的使用,生产成果更加丰富,超过了过去所有各时代的总和。”

    今河南地域,在汉代是全国冶铁重地,《汉书·地理志》记载,全国设铁官四十九处,有六处在今河南境内,并且规模都比较大。如今发现汉代冶铁遗址共30多处,近半在河南,而古荥冶铁遗址是其中的“巨无霸”。

    众多周知,铁矿石十分沉重,又多产于山中。古荥能拥有超大型冶铁遗址,与其水运枢纽的地位息息相关。

    水运成就古荥冶铁业

 

    汉代的“河南”比今河南要小很多,河南郡主要包括今洛阳、郑州,此外还有开封、新乡各一部分。这个河南郡是由秦三川郡改名而来。

    “河南郡,故秦三川郡……有工官、铁官、敖仓在荥阳”。

    此时,郡治已由荥阳迁到洛阳。当时洛阳是全国一线城市,全国数一数二,工商业极为发达,“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据汉书记载,整个河南郡人口170多万,有30多万集中在洛阳,约占20%。尽管如此,河南郡的“工官、铁官、敖仓”都还在荥阳,说明荥阳仍很繁荣,是重要的经济城市。

    敖仓始建于秦,是大半个中国漕粮转运的大仓库,汉代敖仓仍在荥阳,意味着荥阳仍是天下水运枢纽。汉代黄河水量丰富,“水形满河”,“大船万艘,转漕相过”,依托黄河的鸿沟、济水也仍是繁忙的黄金水道。绝佳的区位优势,使汉代荥阳延续了前代繁荣。

    工官、铁官分别是手工业、冶铁业管理机构。工官全国共设九处,均为官营手工业中心,荥阳即为其中一处。

    大型冶铁的发展,交通条件至关重要。位于水运枢纽的古荥阳城,为冶铁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而冶铁业的高度发达,也为这座城增光添彩,助其成为“天下名都”。

    学者任艳、李静兰曾研究古荥冶铁遗址的原料来源及运输路线。她们认为,秦汉时期陆路交通虽然四通八达,但仅限于京师和郡县之间,矿山与城市之间的道路则不够通达。此外,当时车辆技术不行,陆路运输量较小,大规模的原料输入,难以依赖陆路交通。

    而古荥冶铁之原料,主要来自于登封少室山、新郑役山和新密大隗山,这些地方均可通过水运到达。

    “少室之山……其下多铁。休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因此,铁矿石可通过休水——洛水——河水直达古荥冶铁遗址;

    “役山,上多白金,多铁。役水出焉,北流注于河”。因此,铁矿石可通过役水——河水直达古荥;

    “密,故国。有大隗山,潩水所出,南至临颍入颍”。因此,铁矿石可通过潩水——颍水——鸿沟运抵古荥。

    同样,古荥“河一”冶铁作坊的产品,也可以通过水路运销各方。

    古荥冶铁兴于何时?又衰落于何时?研究者对此有不同看法。一般认为,这个遗址的使用年代为西汉中期到东汉。但在遗址保护区南100多米,曾发现一座圆形炼铁炉,这是更早期的炼炉,通过经验累积,后来发展演变为遗址所发现的椭圆形炼炉。张振明先生据此推测,在汉武帝和桑弘羊开办官营作坊前,这里已有私营冶铁作坊,古荥的“国营”冶铁业,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荆三林教授更推断这个冶铁遗址始于战国时期,是与荥阳故城一起成长起来,是古荥阳繁荣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个遗址的没落,分歧不大,均认为西汉末年已有所衰落,延续使用到东汉,渐渐被废弃。

    古荥冶铁业的衰落,与荥阳故城的衰落基本是一样的节奏。因为其兴衰都与荥泽和鸿沟密切相关,因荥泽和鸿沟水运而兴的城市及其冶铁业,最终也因荥泽的消失和鸿沟的淤塞而衰落、荒废。(原标题:冶铁业增辉“天下名都”)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网 (2013-10-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