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泥人赵”从泥到铜的蜕变,“红泥堂”推出第一件重器

2013/7/19 15:55:57 点击数: 【字体:

    天津有个“泥人张”,郑州有个“泥人赵”。“泥人张”,继承传统,源远流长;“泥人赵”,大胆创新,独树一帜。

    “泥人赵”名叫赵恩民,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知识产权文化大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最近,他又完成一件重器——从泥塑过渡到铜雕的老子骑牛像,这是他艺术生涯中又一次升华。

    郑州出了个“泥人赵”

    赵恩民出生在郑州市管城区东关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他的祖爷爷曾经是捏泥人的艺人,每当和他玩耍时,爷爷随手就能把泥巴捏成了小鸡、小狗、小猴子,于是,普通的泥巴便在赵恩民的眼里成了神奇之物,也许从那时起,泥塑就注定要成为他一生的挚爱。

    后来,他用泥巴捏的飞机、坦克和各种小动物,活灵活现,招惹得满大街的小孩子都追着向他要。9岁时,看过阿尔巴尼亚影片《第八个士兵铜像》后,他回家信手就捏出来与影片里铜像极相似的泥人,头戴战斗帽,深眼睛、高鼻子,神情英武的红军战士栩栩如生,街坊邻居人见人夸,赵恩民那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充分满足,自然也更加喜欢捏泥人了。

    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使赵恩民小学里功课中美术成绩总是最好的。进厂做了工人后,他捏泥人的兴趣丝毫不减,电视上掀起《射雕英雄传》热潮时,他捏的郭靖、黄蓉等剧中人物栩栩如生,厂里的同事无不赞叹。后来,他辞职下海经商,但因意外导致全身大面积烧伤,落下终身残疾。

    也正是这场磨难,让陷入人生低谷的赵恩民放弃了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投入到泥塑创作,在艺术的世界中重新感悟人生。

    1985年,他参加中国工艺美术高级研修班进修,系统学习了艺术欣赏、创作理论和设计理念,对民间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为了拓展自己的艺术空间,2002年5月,赵恩民加入河南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同年10月,赵恩民带着自己的泥塑作品参加了在开封市举办的首届河南民间艺术展,引起不小的轰动。

    2003年,赵恩民的一组由5个顽皮孩子组成的作品《童趣》获得了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铜奖,与此同时,“泥人赵”的名字也逐渐开始叫响。

    用黄河泥表现黄河情

    “泥人有灵魂,捏泥人更有讲究,没有合适的泥土,天工巧匠也很难出精品。”长大后,他想起爷爷说过有一种泥,颜色暗红,弹性好,有光泽。于是,他常常穿梭在田间地头,往来于黄河岸边,为“泥”所思,为“泥”犯愁。

   2001年的冬天,走遍了郑州周围黄河两岸的山山水水后,他顶着寒风,敲开石缝,在一座离郑州市区四十里的山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红泥土。正是这种可以充分展现他艺术特色的红泥土,成就了赵恩民。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和探索,赵恩民终于使“塑空”绝技这门兴于秦汉后渐失传的技法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所谓“塑空”,就是用中空的形式把泥拍成一个饼状然后卷起来,再做成需要的形态,接口处天衣无缝,这项独门绝技申请了国家专利。

    由于中空的原因,他的泥人最大的特点是泥人的头手可以变换,在众多的人物之间移来换去,欣赏者可以自由组合则呈现出不同形态。比如他的一套作品《吹喇叭》,才三个人物,就有九种变化,如果五个人物一组,就有二十五种变化,如此变换使赵恩民的作品更显灵动之美。

    除了“塑空”绝技,赵恩民捏的泥人是活动的,泥人的头部可以根据需要自行360度转动,不同的方向代表着不同的意义。自此之后,他获奖无数,声誉日盛,生活从当年的最低谷达到了一个新高峰。以孩童拼凳子开火车为主题的作品《那年那月》在2008年第九届中国美术大师展上获“天工艺苑 百花杯”金奖。

    作为土生土长的郑州人,赵恩民的作品大多反映了老郑州的生活,抬水的邻里、嬉戏的孩子、吃饭的老者……来自黄河边的泥土,生动地再现了黄河儿女的生活场景。

    成名之后,赵恩民不忘回报社会,在郑州市残联康复教育中心,他连续6年义务培训热爱艺术的残疾人学生,帮助他们创业和就业,为此贴补十几万。

    从泥到铜的华丽蜕变,“红泥堂”首件作品出世

    用五千言的《道德经》影响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的老子,一直是赵恩民心仪的创作题材。但如何表现,特别是比人物更难塑造的又有通灵之气的老子坐骑青牛,是困扰他多时的难题。

    去年10月,作为中国艺术家的优秀代表,他随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织的访问团前往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交流。这些国家,奉牛为神,所以他到了之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看牛,找牛、拍牛,观察、揣摩、思考……最近,从构思到完成,历时一年多的“老子骑牛像”终于横空出世,而且这次是脱胎于泥塑的铸铜作品,堪称重器。

    这件作品高46厘米,长25厘米,重25公斤,我们熟悉的老子睿智安详,手持书简,骑于青牛之上。他须发的间隙,衣服的皱褶,鞋子的花纹都清晰可见,生动流畅。

    老子所骑的青牛,体形硕大,但丝毫不显笨重。牛身比例协调,庄重稳健,仔细看,它是牛的集大成者:它的角是水牛角,脊峰是野牛峰,面部是黄牛的脸,身形又有一种西班牙斗牛的动势。它的头是低下的,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谦和温顺;但它的眼睛是抬起的,炯炯有神,又有一种昂扬向上、不甘驱使的傲然之气。

    这件人加牛,而且又是中国人都熟悉和喜爱的老子加上与他形影不离的青牛的作品,是很有挑战性的。如果人做得大了,牛就被压死了;如果牛做得大了,人就被顶没了。而且,要通过静态的作品,表现出老子的空灵飘逸,青牛的自然依托,还能反映出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达到人牛合一,浑然天成的境界,着实不易。一个细节做不好,整个作品便立不起来。

    从目前的效果来看,应该是达到了赵恩民自己的追求。因为,凡是看过这件作品的人,无论是业内资深的专家同行,还是不懂艺术的门外汉,见了老子骑青牛的作品,都觉得肃然起敬,又可亲可近。

    由于依然采取了赵恩民拿手的“塑空”技法,老子的头还是可以转动的,所以,你轻轻一动,这尊雕塑就有了不同的感觉。在没有缰绳,没有束缚的青牛上,带有中原人形象特征的老子可以是轻松的,也可以是严肃的,还可以是无为的,但怎么看都是自然而然的。

    去年12月3日的世界残疾人日,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看望赵恩民,并亲自为他的作品命名“红泥堂”,并表示:既然又有了红泥堂,今后如果再有对外展示中原特色代表性产品的时候,可以是“三红一康(红泥堂泥人、好想你红枣、信阳红茶叶、杜康酒)”,把我们的艺术品也推出去,成为新名片。

    这件老子骑牛像,就是赵恩民正式推出的“红泥堂”首件代表作品,他希望就像作为伟大哲学家的老子已经得到全世界的承认、其思想成为全人类的财富一样,自己的泥塑、铜雕作品也能够走向世界,用植根中原的独特艺术为中国赢得喝彩。(原标题:“泥人赵”从泥到铜的蜕变,“红泥堂”推出第一件重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郑州晚报(2013-07-1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