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新闻资讯 >> 浏览郑州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2013/6/17 18:17:17 点击数: 【字体: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继承了家族制笔业的刘氏后代,追求品质,精益求精。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汝阳刘毛笔生产历史悠久,品质优秀,被历代文人视为文房上等佳品。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成品笔要具备尖、圆、齐、健“四德”及软硬适中的标准。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齐毛工序,一丝不苟。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选出来的羊毛放在石灰水里腌制脱脂,达到软硬适中。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毛笔生产的第一道工序是分毛,选料十分考究。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汝阳刘毛笔全靠手工制作,拉笔、圆笔样样不可少。
 

  汉代宫廷之御笔 文人墨客之最爱

  □记者杨峰图于扬文

  笔、墨、纸、砚,被称为“文房四宝”,而毛笔居四宝之首。

  手握一支八寸竹管三寸毛颖,凭一色黑墨,点滴之间,就能把中国汉字写得千变万化,刚柔并济,一个人的情操、修养和胸怀,早已跃然纸上,这是至今任何书写工具都无法替代和逾越的神奇之处。

  当刘好奎将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毛笔展现在记者面前时,仿佛打开了一扇中国传统文化血脉延续的大门,曼妙奇特,别有洞天。

  刘好友及同胞兄弟刘好勤、刘好奎、刘好亮等作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汝阳刘”毛笔的第66代传人,将“汝阳刘”毛笔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据刘好奎介绍,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已经有了毛笔,只是当时工艺粗糙原始,笔头是用丝线把毛系在木杆或铁、铜管的外边。到了秦代,秦朝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北征平定匈奴、修筑长城,历时多年,与秦朝都城长安(今西安)相距较远,需要大量书信与朝中来往,靠刀刻竹简极不方便,而原始粗糙的毛笔,笔头易散,又容易脱落,很不应手,蒙恬在实践中突发奇想,把笔头装入竹管内,用胶粘紧,用之大为顺手耐久。至今两千多年,毛笔的基本工艺仍然没有改变。所以,后世制笔人都尊蒙恬为“毛笔鼻祖”。

  西汉初年,刘邦将蒙恬创造的制笔工艺纳进汉宫,命其刘氏族人学习研究,所制之笔作为宫廷专用毛笔。到了西汉末年,刘邦的第八世孙刘钦及其子刘演先后在南顿(今项城县南顿镇)做县令,也把毛笔制作带到了南顿。后来王莽篡汉,追杀刘邦后裔,这时刘钦已经去世,刘演带领全家逃亡路过汝阳郡境内(今项城市孙店镇汝阳刘氏村)时,其子刘彦突病,刘演就把刘彦托付到一个农家里,自己带着其他家人逃往湖北春陵。刘彦病好后,和救治他的这家女子成婚,专司制笔,过起了平民生活。刘秀称帝后,寻找刘彦的下落,最终在汝阳郡北的一个无名小村(今汝阳刘氏村)将其找到,后接回宫中,封为御笔王,在御笔坊专管毛笔的制作和宫廷的供应。

  御笔坊毛笔因在汉代就成为宫廷专用,以技艺炉火纯青而名扬天下,所以,被后来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推崇膜拜,多为得到一支御笔坊毛笔而欣喜不已,其传奇故事亦数不胜数。其中,晋朝书法家王羲之更是对御笔坊毛笔喜爱备至,托人买了几支,用之书写《黄庭经》,洒脱流畅,婉转自如,神采飞扬,连呼妙笔!妙笔!

  刘好奎告诉记者,御笔坊毛笔精选特定区域的羊毛、狼毫、石獾、汉松尾、紫毫、过冬鼠须等上等原料制作,生产技艺考究,可谓一枝独秀。御笔坊毛笔不仅具备“尖、圆、齐、健”四大特性,更渗透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包容、谦和、博大、刚柔相济、以柔克刚。

  一支毛笔看上去结构简单,其实生产工艺流程却相当繁杂,从分毛、脱脂、去绒、理毛、清杂,再到梳毛、垫毛、齐毛、圆笔、成装等,全部工序足有128道。

  以上工艺全凭手工和经验,其关键环节至今任何工业化生产都难以代替。这也是汝阳刘氏毛笔世代祖业相传、外人很难渗透的原因之一。而这些工艺工序,只是有形的皮毛,在每一个工序后面,更隐藏着师徒口传心授,以及做人从艺的大道理和大学问。这种软文化和“潜规则”,构成了汝阳刘氏毛笔制作中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灵魂!(原标题: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妙笔生花“汝阳刘”)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13-06-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