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郑州

铁器托起大汉的太阳 “探访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系列之三

2014/2/21 11:00:48 点击数: 【字体:


    强盛王朝 与铁有关
  
    1997年11月25日,邮电部发行了一套《1996年中国钢产量突破一亿吨》邮票,其中第一枚就是“中国古代冶金”。
  
    钢产量突破一亿吨,这当然是值得纪念的一个大事。因为在近现代相当长的时间内,钢铁产量的多少与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人类发展的历史证明,在人类进步的过程中,石、铜、铁等生产工具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铁工具使人类的生产力得到了一次大的解放,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在铁工具的制造和使用方面,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986年世界冶金史年会在郑州召开期间,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钢铁研究组主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麦丁多次到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考察,最后他的评价只有三个字:“了不起!了不起!”
  
    在那次年会之后,日本、韩国不断有人到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参观。到目前为止,到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参观的日本人和韩国人比中国人还多。
  
    日本的总人口也就比我们河南省的人口稍多一点,但在日本,研究冶金的人比中国研究冶金的人要多出几倍。这是为什么?
  
    带着疑问,79岁的李京华老先生出访了日本。在日本,他深入研究,最终了解到了日本人之所以关注冶金研究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思想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在汉代,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与文化全面发展,版图急剧扩大;隋唐时期,中国国力强大,西安与洛阳成为国际性大都市;元明时期,尤其是元代,中国的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日本知识界人士一直在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连续不断地出现这几个高潮?最终,日本、韩国的专家把原因归结为一个字:铁———先进的冶铁技术促进了中国各方面的发展。

    冶铁重镇 多在河南
  
    从日本回国后,李京华先生感到自己有责任向国人介绍中国古代的冶金史,让国人了解到古代中国辉煌的原因。
  
    经过考察,李京华先生深深感到,我国对于冶金考古非常不重视:其一,在某些地方,对于库房中的铁器采取不鉴定、不编号、不登记注册、不上架的四不政策。
  
    其二,中国冶金遗址为数不多,与居住遗址的数量相比可能是一比一百的比例。不仅发掘的遗址少,发掘的面积也小。
  
    其三,考古学把人类分为石、铜、铁三个时代,这就意味着铜、铁与石器具有同等重要价值,然而所有设有考古专业的学府,都没有冶金考古课程。
  
    根据李先生的研究,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在汉代属于当时中国第一号作坊。一位来华参加冶金学术会议的英国学者也同意李先生的观点,他说:世界冶金史的中心在中国,中国冶金史的中心在河南!
  
    李先生认为,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发掘说明,这个冶铁作坊是河南郡的第一,同时也是全国第一。《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说大铁官共有49处,李京华先生认为这种说法不可靠。根据铁官命名规则,李京华认为汉代铁官绝不止49处,应该有90处。李先生介绍说,汉代的大铁官分三类:一类大铁官管三四个冶炼作坊(特级),二类掌管两个作坊,三类只管一个作坊,叫准大铁官。
  
    李先生介绍说,特级大铁官当时全国共有六个,河南占四个,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就属于其中的一个。古荥当时属于河南郡管。古荥冶铁作坊出产的铁器都有编号,如一号冶铁作坊的产品编为“河一”,二号冶铁作坊的产品编为“河二”。为什么要编号呢?一是为了管理系统化,二是产品生产有分工。比如一号作坊的铁器在外地从未出现过,这说明“河一”产品主要供应本地;而“河三”的产品在本地没有出现,相反在黄石市铜矿里出现了“河三”的铁斧,另外“阳二”(属于古南阳郡)的铁锄跑到了江西,这说明,“河三”、“阳二”的产品主要供应外地。
  
    由此可知,汉代冶铁生产的管理已经很规范了。从古荥冶铁作坊的标志为“河一”来看,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在东汉时代颇受重视。
  
    在汉代,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不断的骚扰入侵,建立一条稳固的北部国防线,实行盐、铁国家专营。盐、铁国家专营政策为国家赢得了大量财富,有力地支持了北伐匈奴的大业。这种“战时经济政策”长期推行下来,也造成了一些弊端。于是,在汉武帝去世后,汉昭帝召开了全国盐铁会议,就盐铁政策展开大辩论。
  
    由此可以看出,铁在汉代已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铁器成就 汉代辉煌
  
    《汉书·食货志》中说:“铁,‘田农之本’。”这是汉代人对铁器重要性的认识。
  
    实际上,铁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此。
  
    “铁在当时地位相当于现代的原子弹,是当时世界的高科技!”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保护管理所所长张振明自豪地说。
  
    实际上,张振明的话一点儿也不夸张。
  
    我国不是最早发现铁并制造铁器的国家,却是最早掌握生铁液态冶炼技术的国家。中国人掌握生铁液态冶炼技术比欧洲早1500年。生铁液态冶炼技术适合于批量生产,尤其是在研究出固态退火脱碳技术后,中国人开始能够成批地制造各类质量上乘的铁器,这些铁器在农业生产领域及军事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在军事领域,更高的冶铁技术在当时就意味着更锋利、更坚硬的武器,也就意味着更强大的军事实力。
  
    现代工业离不开钢铁,20世纪上半叶,看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首先要看钢铁业的水平。
  
    而在古代,我国炼钢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炼钢最早的国家。比如用炒钢法冶炼熟铁的技术,欧洲直到18世纪中叶才开始出现,比我国要晚1900余年。
  
    遥遥领先的冶铁技术,托举着中国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富足强大的王朝。
  
    对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发掘证明,铁器铸造在汉代已经走向成熟。铁器带给汉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让汉代走向中国第一座经济文化高峰,它让汉代成为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多民族融合的国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实际上在汉代已经被充分证实———“文景之治”、“光武中兴”,中国最早的盛世出现在汉代。汉代的税率非常低,一般是“十五税一”,甚至是“三十税一”以至“免税”,但与此同时,官府的粮仓却装满了粮食。“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较。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汉书·食货志》记录下了历史上那一辉煌时刻。
  
    在盛世的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力量,这就是铁。
  
    因为有了铁器,当时修建了各种大型水利工程,从而保障了农业的丰收。汉武帝时修建的白起渠长100公里,可灌溉田地4500多顷。据记载,修建白起渠时曾动用劳力3万多人,“举臿为云,决渠为雨”。可见当时铁臿是主要的劳动工具。
  
    而正是因为铁器的铸造,使得许多道路的修建成为可能。汉武帝为开拓西南夷(即西南疆域),凿山通道千余里。
  
    在汉代,大将卫青为攻打匈奴出骑兵数万,为平南粤与西羌调动楼船水士20余万,开田官与戍田动用兵力60余万……每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晃动着铁器的身影。
  
    在所有这些铁器创造的辉煌中,以“河一”为标志的古荥汉代冶铁遗址起了多大的作用?各个冶铁作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这似乎已经不太重要了,因为,对于汉代来说,全国的冶铁业是一盘棋,一盘大棋。

    冶铁遗址 独守寂寞
  
    2004年3月下旬,我再次来到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像月初那次来的时候一样,这里依然透着冷清。
  
    而在2000年前的汉代,这里想必是炉火熊熊、人声鼎沸,一派热闹景象,可能时不时还会传出一两声号子。但如今,历史悄无声息地把这一切喧闹和沸腾吸纳了,只留下一片冷寂。
  
    张振明所长告诉我,前一天,一批日本客人刚来考察过。
  
    日本人记着这个地方,韩国人也记着这个地方,因为正是这里生产的铁器,托起了汉唐灿烂的太阳,而这轮太阳照亮的不仅仅是中国,更是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东方世界。
  
    “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了解中国的冶铁史!”张振明所长说。
  
    1974年的时候,张振明还是一位生产队队长,在他带领下的村民差点儿把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所在的这个地方给“平”掉,如今,他已经是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保护管理所的所长了。
  
    张振明告诉记者,当年当他了解到这个遗址的价值时,就被深深吸引了。
  
    在文物部门发掘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过程中,张振明起了很大作用,他帮助文物工作人员联系吃、住,组织人力,还亲自到现场看护现场。张振明的热情感动了文物工作人员,1976年底,为答谢张振明的帮助,文物部门领导特意安排了一桌酒席想请张振明。张振明因为太忙没能及时赴约,为等他,那桌酒席放了整整3天。
  
    后来,被文物工作吸引的张振明干脆加入了文物工作者的行列,成了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的忠实守卫者。再后来,张振明的爱人也成了文物工作人员,和张振明一块儿守护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在二三十年的时间里,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就只有张振明和其爱人两个人,有人开玩笑说,这里是全国唯一的“冶铁遗址夫妻店”。
  
    到2004年春天,张振明在这里已待了将近三十年。当记者和镇里有关领导在冶铁遗址参观时,张振明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冶铁遗址受到更进一步的重视。
  
    实际上,在古荥镇的规划里,在邙山区的规划里,乃至在郑州市的规划里,古荥汉代冶铁遗址是整个“汉代文化历史”规划的很重要的一部分。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古荥汉代冶铁遗址将会在保护中得到发展,成为展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全文完)李红军【原标题:铁器托起大汉的太阳 “探访古荥汉代冶铁遗址”系列之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4-04-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