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历史传说 >> 传说与品牌 >> 浏览郑州

郑州的后花园—黄河风景区

2012/5/2 9:44:32 点击数: 【字体:

郑州的后花园—黄河风景区

黄河风景名胜区——极目阁


    从最初荒芜的邙山头,到建小型储水站,再到建设邙山提灌站、邙山提水站,这一切的发展都是因为解放后的郑州,尤其是上世纪60年代的郑州,因为缺水而一步步逼出来的。然而从提水站到黄河游览区、黄河风景名胜区的演变,则在兼顾为郑州市民供水的同时,更考虑到了市民的休闲、旅游的需求。由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历史,也折射出郑州这座城市30多年的快速发展史。
  
    1952年,毛泽东在此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指示
  
    1952年10月31日上午8时,毛主席登上小顶山,在此坐观大河东流,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并留下了一张远眺郑州黄河大桥的著名照片。据在景区工作近40年、如今已70岁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原总工程师张新才老人回忆,当时郑州市建设邙山提灌站也考虑到了这一点。随着后来旅游业的发展,当时的景区负责人王仁民提出,在毛主席视察黄河的地方建一尊毛主席塑像。1985年前后,由于当时时间紧张,景区就把郑州市一家单位保存的一尊毛主席站像移了过去,安置在毛主席视察黄河时坐着的那个地方南边五六米的位置。为真实再现毛主席视察黄河的场面,郑州市政府拨专款特铸了一尊高3.8米、重4吨的主席视察黄河时的坐姿铜像,2004年12月26日,安置在当年毛主席坐着视察的位置,也就是现在游客看到的这尊坐像。
 
    缺水,让人们的目光瞄向了黄河边的邙山头


    9月29日上午,十一黄金周假期的第一天,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土资源部等的专家及政府官员会聚在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为这里正在建设的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开园剪彩。
 
    “炎黄二帝塑像这个地方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一度建设的小顶山提灌站的所在地,如今成为海内外华人参观、瞻仰的地方了。”张新才说。
 
    说起提灌站的由来,虽然已过去了40年,但当时的情景,张新才仍记忆犹新。“我1968年就开始在郑州市水利局做技术工作,当时郑州的水源是常庄水库,我就在那里负责溢洪道的加固等工作。”张新才说,那时候郑州缺水,常庄水库总库容就1700万立方米左右,除了供饮用水,还提供农业生产用水。“因为缺水,那时候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专门派人住在常庄水库。”为此,当时的郑州市政府把解决难题的目光转移到了黄河边。当时成立有一个生产指挥组,从郑州花园口沿贾鲁河经过五级提水,提到郑州市自来水公司,但这个五级提水工程最后没有做成。
 
    1970年7月1日,动工建设邙山提灌站

    着急用水的不仅是当时的市政府,郑州市各区也在想办法解决用水问题。1970年4月,当时隶属古荥公社(如今的惠济区古荥镇)管辖的邙山头一带,为了解决农业灌溉用水,在如今的黄河风景名胜区的邙山头黄河边开工建设一座只有1个多流量的小型储水站,但只使用了一次,就因为管道跑水、渠道质量不好等而停用。

    与此同时,当时的郑州市政府也想借此东风解决郑州市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就召集了当时的区委负责人开会商议,决定在这个地方建设邙山提灌站,规划为8个流量,大约两个流量规划用于市区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问题,其他的都用于农业灌溉,但实际上后来全部给了郑州市区使用。
 
    说起当时的建设盛况,张新才说,当时市政府负责解决工程的投资、设备和技术,沿线的各区政府解决劳动力问题,1970年7月1日全线开工建设,从邙山头绵延至西流湖20多公里,其中挖的穿山隧道有2000多米,沿线10个公社最多时抽调了10万人,工人们都是常年奋战在工地上,工程于1972年10月1日竣工。

    建成后的提灌站,由于主要用来满足城市用水,1975年前后正式更名为提水站,不再兼顾农业灌溉。

    1981年3月,变身黄河游览区日游客达10万
 
    建成初期的黄河提灌站、提水站,仍归当时的邙山区政府管理,正式员工只有不到30人。王仁民当时任提灌站的党支部书记,在1973年、1974年前后,他提出了观黄河的想法,让提灌站与黄河联系起来,后来在专家、学者的启发下,1979年8月27日建成了黄河母亲哺育像,并搞荒山绿化,建亭台楼阁,供游人休息。1976年、1977年,郑州市政府曾经动员各机关、厂矿、学校职工来这里种树。

    张新才说,提灌站建成后,门票价格开始只有5分钱,后来涨到1毛钱、2毛钱,1981年前后门票价格涨到1块多钱。“在如今钢筋混凝土桥上游四五百米位置有座黄河铁桥,当时还没有拆掉,新乡、焦作等地的游客都来游玩,现在景区游客也没有那时候多。”张新才称,当时景区也没有多少东西,人们来了也就是上山看看黄河。1981年3月,市政府下文,黄河提水站改名为郑州市黄河游览区。

    随着景区渐成规模,各方面设施也逐渐成熟,游客看到的大禹治水塑像,是1984年建设的,根据当时郑州大学一位历史教授的考证,大禹治理黄河时曾经在黄河游览区这个地方待过。

    张新才说,当时游客人数之多,遇到节假日,一天的游客最多时能达到10万人次,1985年达到最兴盛时期,年接待游客上百万人次。

    也是在那个时候,黄河游览区首次迎来了国内外嘉宾的光临。1985年2月2日,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参观景区后,留言称“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说到了黄河志更高”。1985年3月24日,第三次来到景区的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一下车就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这里的变化真大啊,像个大观园。

    2002年,改名黄河风景名胜区,走上快速发展之路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前后,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开始下滑,年接待量稳定在三四十万人。现黄河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主任雒国栋介绍,景区游客人数从2001年开始出现了上升,景区的文化品位、旅游道路等配套设施都更为完备了。黄河游览区在2002年更名为郑州黄河风景名胜区,当年先后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
 
    张新才说,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十分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先后投资了4亿多元打造炎黄二帝塑像品牌。2007年4月18日举行的炎黄二帝塑像落成大典,使得景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在当年的五一长假出现了游客人数的暴增。据统计,景区的年接待游客人数也从2002年的32万人次左右增长到2007年的68万人次。
 
    9月29日上午,被国土资源部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的郑州黄河地质公园正式开园,作为地质公园重要组成部分的郑州黄河地质博物馆也在进行紧张的扫尾工作,预计明年春节前后正式开放。雒国栋说,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的马兰黄土层厚度达70米,科学研究证实,这些黄土层形成于15万年前。史料记载,当年秦始皇修筑阿房宫的时候曾大量使用了马兰黄土。

    对于景区未来的发展,雒国栋充满信心地表示,将进一步做大做强景区,把景区打造成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以及世界地质公园,让黄河风景名胜区真正成为世人了解河流文化、黄土文化、黄河文化的最佳选择,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成为郑州的后花园。(原标题:黄河风景区:邙山头升级为后花园)



来源:郑州晚报       2008年11月11日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