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驻马店

确山铁花 文化奇葩

2013/12/12 9:56:37 点击数: 【字体:


    3月27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以《铁水变烟花》为题详尽报道确山打铁花艺术,再现了——

    记者 张新义 通讯员 李 璞

    3月27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中央电视台10频道)以《铁水变烟花》为题目详尽报道确山打铁花艺术,再现驻马店市2010年农历正月十六天中广场确山打铁花表演壮丽景观,深度揭秘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千年绝技,全国数以亿计的观众目睹了中原文化奇葩——确山铁花的表演盛况。喧天的锣鼓,奔腾的巨龙,缤纷的烟火,炫目的铁花,使观看者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是流传于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二十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曾举办过2次,后中断20余年。1988年经过改进,确山县举办了打铁花烟火晚会。这一久违的民间传统烟火,以其惊心动魄的恢弘气势,使观者无不拍手叫绝。当时媒体在报道这一盛况时,称之为“中原文化奇葩,民间烟火之最”。此项活动作为地方特色文化,被收入1988年《河南文化艺术年鉴》。
   
    确山铁花的表演形式和操作过程充满了神秘和惊险:组织者在一个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时,先把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即一根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也叫“上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也叫“下棒”),赤裸着上身,头上反扣一葫芦瓢,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一棒铁花冲天而起,另一棒接踵而至,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冲向夜空,犹如火树银花,绚丽多姿,光彩夺目。铁花又点燃了棚上的鞭炮、烟花等,顿时,铁花倒悬如火山喷发,鞭炮齐鸣似两军激战,雾岚氤氲,流光溢彩,惊心动魄。
   
    确山铁花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考证,古时候不仅大作坊、大字号的工匠组织举行确山铁花活动。村镇集市中的小炉匠、小铁匠铺,也会举办小型的打铁花活动。他们一般不搭花棚,也不举行祭祀活动,只是选择一棵不太高的柳树或枣树,把鞭炮、起火绑在树上,把群众自愿捐送的废铁化成铁汁,用木板或木锨往树上打。每逢新春佳节、重大庆典,“铁花会”会出面组织热爱此项活动的社会人士参加、筹办打铁花活动。活动经费一般由各行各业集资,或由官宦之家、当地富豪出资,或由群众捐资。每次打铁花前会贴出告示,亲朋好友、商贾摊贩相互传递消息,南至信阳,北到漯河,东达周口淮阳,西通南阳都有人来观看,有时汝南、正阳、遂平、泌阳等地的“龙灯会”、“社火班”也赶来献艺助兴。确山4乡的民间文艺班会,也都不邀自来,在确山县城和打铁花场地四周表演,形成了自发的比赛活动。清末民初,确山打铁花老艺人还曾多次应邀到禹州和漯河等地献艺。从上世纪2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因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确山县总共打了2次铁花,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艺术瑰宝几乎绝迹。
   
    1983年,时任确山县文化馆副馆长的杨建军开始着手发掘确山铁花。这位童年时曾一睹打铁花那辉煌灿烂、极富震撼力场景而留下深刻印象的知识分子,要把这项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民间活动恢复、振兴。
   
    城里的老艺人、“故事篓子”、三教九流成了杨建军的朋友。自己不吸烟,他却整日揣着烟,遇见这些朋友,他一支烟递上去,大家便摆起了龙门阵,哪怕与打铁花有关的细枝末节,他都要认真记录下来。大家口口相传的共性东西,他进行肯定,不同的说法,他要问许多人,再去一一考证。70多岁的乐山道士李清真成了他的忘年交。一有空闲,杨建军便陪着道士采药、聊天,一点一滴地从这位博闻强志的老道士和那些老艺人那里,理清了确山铁花的历史渊源。
   
    打铁花老艺人李万发是确山铁花会会首,也是杨建军父亲的拜把兄弟。凭着这层关系,他说服老人收下他这个弟子,潜心学习只在父子、师徒中相传的打铁花技艺。受到激励的杨建军更加痴迷,他开动脑筋,从花棚形状到设彩、铁汁熬炼,没有一处不琢磨。
   
    在他的反复琢磨下,原丈余高的三角单层棚改建成了两丈余高的双层四角大棚。花棚顶正中又竖起十余米高的中彩“老杆”。根据地形,他又设计出半月形、长方形、塔状等不同形状的花棚。设彩时,他精心设计,研究烟花与鞭炮的最佳搭配方案,细致到第一层起火、烟花如何绑,第二层起火、烟花又如何绑的程度。
   
    身体力行地尝试为他丰富确山铁花的资料带来丰富合理想象的空间。此时,确山铁花的历史渊源、师承关系,经过他潜心采风、钻研,已形成大致脉络。1993年,他写的确山铁花材料入选省文化艺术年鉴,这是以文字形式第一次记载下确山铁花。他写的论文《确山铁花考》荣获全国优秀论文奖。
   
    2002年,确山县为欢庆五谷丰登的好年景,决定组织一次打铁花。此时,距离上一次打铁花已时隔14年,杨建军的恩师李万发、挚友乐山道士李清真已先后过世。自发的民间铁花队人员也已七零八落。但对铁花万般热爱的杨建军迎难而上,立即着手重建工作。没人,他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寻找,一个人一个人地去发展。凭借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为人忠厚的个人魅力,一支20人的铁花队又拉了起来。没有熔化铁的炉子,他到处去问,听说瓦岗大山深处一匠人还有这样的炉子,他立即赶去。第一次对方不答应,他第二次去,第二次不行,他第三次去,最终取得了匠人的支持,借得了熔炉。
   
    这一次,确山打铁花烟火晚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当晚,来自四邻八乡和郑州、开封等地的10万余人兴致勃勃地观赏了铁花烟火。照杨建军设计、设彩、搭建的花棚,不负众望,在铺天盖地的铁花中,形成了夜空中一幕金黄灿烂、美不胜收的好风景。忙碌在这次烟火晚会上的杨建军当日仅休息了2个小时,但他仍旧心花怒放,因为心为之系的打铁花又一次重见了天日。
    
    2004年元宵节期间,确山铁花第一次走出驻马店,应邀到郑州第三届中原文化庙会上展演。三场展演中,10余万人把场地挤得满满的。展演下来,铁花队成了明星,庙会上卖饮食摊主的甚至主动为他们免费供应餐饮。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台湾《豫声报》、《羊城晚报》及《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电视台10余家省内外新闻媒体予以报道,称确山铁花为“中原文化奇葩、民间烟火之最”。省有关领导称赞道:“确山人民为省会送来了难得一见的民间烟火,真是美不胜收,极其壮观,鼓舞人心。这是中原仅存的民间文化瑰宝,全国也不多见,一定不能失传,要进一步挖掘整理,让其保存下来,流传下去。”
   
    确山铁花靠神奇的魅力在此次中原文化庙会上一举荣获金奖和特别金奖。杨建军荣获特殊贡献奖。随后,确山铁花被列入“河南省首批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5年,再次受邀参加第四届中原文化庙会的确山铁花队又一次赢得辉煌,荣获表演金奖。杨建军获优秀组织工作奖。2006年春节,确山打铁花又受邀到开封清明上河园表演。
   
    2008年2月,素有“中原文化奇葩,民间烟火之最”美誉的河南大型民间传统表演确山打铁花应邀进京举行展演,这一至今濒临灭绝并荣登“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在大兴北普陀影视城举行的春节大庙会上“复活”,迸发出魅力火花。确山铁花在这次“中国民间文化进京展演展示活动·中原文化艺术节”活动中,获金奖第一名,被授予“中华第一铁花”的称号。
   
    曾经“藏在深闺人未识”的确山铁花,在确山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逐渐闪现缤纷的异彩。如今,经过改进的确山铁花,由原来木杆搭制花棚为钢管搭制,高度由原来的一层3米多,增至两层6米多。过去,花棚上只绑鞭炮、起火,如今增添了各种烟花和带响的起火。打铁花的同时点放礼花弹,天上地下相映生辉,场面更宏伟、更壮观、更美丽。
   
    确山铁花走出确山,走出河南,走向了全国。【原标题:确山铁花 文化奇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驻马店新闻网 2010年03月2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