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周口 >> 当代周口 >> 真中河南人 >> 浏览周口

河南人在北京“搓背哥”王刚:不妄想铸就踏实人生

2013/4/16 11:48:46 点击数: 【字体:

  从澡堂搓背起步,到年营业额3000万的公司掌门,再到把免费电影送给外来务工者的公益人士。“80后”王刚的人生三级跳,跌宕起伏,演绎了中原版林书豪的励志故事。

  □东方今报特派北京记者 奚春山/文 通讯员 于宙 杨永特派北京记者 沈祥/图

  【人物档案】

  王刚:1980年出生于河南周口项城南顿镇,大学毕业后,从搓澡工起步,2006年创办北京华夏德安科技有限公司,2010年开始为在京务工人员免费送电影。

  ●搓背师傅中的“头牌”

  作为北京一家企业的负责人,王刚有了一个著名的绰号:“搓背哥”。 这个绰号,来自于3月3日的在京豫籍人员座谈会,座谈会上,王刚说起了一段往事。

  10年前,在郑州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在一家澡堂当起了搓背工,搓一个背挣2块钱。

  当时王刚的工号是6号,客人都觉得他搓得好。于是王刚成了搓背师傅中的头牌,很多客人排队等他搓。因为搓背认识了一个朋友,把他从郑州带到了北京。

  借助媒体的传播,王刚成了有名的“搓背哥”。

  能成为搓背工中的头牌,靠的是技术和服务。

  “人的大腿上有胆经、肾经、膀胱经等几条大经络,用适当的力度摩擦这些经络,有助于身体健康,好的搓背师傅的一次搓背相当于一次保健。”10年了,搓背哥仍忘不了自己的技术。而王刚搓背不仅技术好,而且服务好。每次搓完正面、背面,他会分别给客人递上一杯水。

  4月20日,王刚感受了别人的搓背服务。结果是搓背哥不仅没把水送到嘴边,还搓得王刚大腿内侧的皮肤上有了红印子。

  ●搓出了一家高科技公司

  如果不是有那段搓背的经历,王刚今天可能也成不了公司的掌门。

  一位总是找他搓背的客人,听说他是大学毕业生,非常吃惊,劝他说,小伙子,是鹰就不吃鸟食,你应该到北京闯荡。

  这位客人把王刚变成了自己北京公司的业务员,王刚也确实显现出鹰的素质,他用两年半时间,做到了这家公司的副总经理,负责管理四家分公司。

  在积累了丰富的市场经验后,2006年,王刚创办北京华夏德安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专注于气体传感安全探测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

  “做到多大规模了?”在3月3日的座谈会上,卢展工书记这样问王刚。

  “现在每年的营业额在30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1000万元。”王刚说。

  “好!从搓背开始,10年3000万,争取再用10年,达到30亿!”卢展工亲切鼓励这位32岁的小伙子。

  王刚最得意的是,自己公司的服务让客户们很满意。当公司碰到资金上的暂时困难时,一个电话过去,客户会多打一些款或提前付款。

  ●情系同乡的“免费电影”

  2009年初,王刚听朋友说北京有个河南“傻子”李高峰。见面后,王刚发现他们是周口同乡。

  在王刚跟着李高峰做了几次好事后,更加了解了李高峰这个人,于是,后来的王刚,也成了“傻子”。现在只要李高峰他们一个电话,王刚和自己的同事们都会放下手头的事儿,前去做志愿者。

  而在王刚的介入下,李高峰在北京的公益之路也日渐拓宽。

  王刚公司的产品中有燃气及有毒有害气体报警器,李高峰和王刚给一些家庭上门做免费家政服务时,有时还会送上气体报警器。至今,他们已累计送出了价值10万余元产品和服务。

  在王刚的左手上,现在还残留着一道白色的刀印,这是六岁时割麦子留下的伤口。头顶着烈日,在田野上割麦子,几岁的小王刚,一不留神,镰刀割到了手,从此后,这个疤就一直跟着他。

  出身于农家的王刚深知农民之苦,看到那么多的河南农民背井离乡,来到北京,一日三餐之余,连张50元的电影票都不舍得买。一些人闲暇之时赌博、看黄色录像,个别人还走上了犯罪道路。他就想,“他们应该享受高尚的精神文化,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

  于是,才迈入小康的王刚,开拓了把文化送给在京务工人员的新公益模式。前年初,王刚买了放映机和车,免费放了几十场露天电影,让《建国大业》、《建党伟业》等一些革命题材影片,在北京走进了工棚,走到了社区,也把快乐,带给了那些在京的务工人员。

  ●心怀家乡的“宏大计划”

  每放一场电影,成本在1000元。每次至少有300多人观看,王刚觉得这样不计产出的投入很划算。

  然而,在王刚看来,“免费电影”的投入,只是一个“救急型”的文化帮扶,而要想从根本上帮助这些“乡邻”,必须要让他们不仅从文化生活上“脱困”,还要在物质生活上有一个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自然而然地享受到文化生活的飞跃。

  于是,另一个更宏大的计划——帮助家乡农民致富,又慢慢地在王刚心里酝酿。今年初,他联合12个事业有成的朋友,成立了一个基层农业商会,他们的梦想,是把周口变成中国的第一个高新农业经济特区,帮助家乡农民生产出高品质的绿色农副产品,从而稳固他们的物质生活基础。

  王刚的朋友,在内蒙古种植出生态土豆,被列入奥运特许供应商,农民种植的土豆按个卖,一个土豆相当于一个鸡蛋的价格。当地农民靠种土豆致了富。

  王刚的设想是,通过大量资本的投入,让中原的农民生产出绿色高品质农产品,获得较高的回报,这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发展模式。

  ■ 对话

  成功的人生要吃10年苦

  东方今报:我们的摄影记者捕捉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镜头,3月3日,在座谈会发言时,你挺了一下腰板,还潸然落泪,怎么解释自己的下意识举动?

  王刚:在卢书记的提倡下,农民工改称外来务工人员,这个口号一提出来,我们的腰板自然就直起来了。而那天听了卢书记的话后,我感到更有尊严了,同时也想起了农村生活的艰苦,就止不住掉泪了。

  东方今报:大学毕业后,为什么偏要选择搓背作为职业的起点?

  王刚:在大学时,我每月都看《南风窗》、《财经》等杂志,在这些刊物报道的成功人物中,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中国绝大多数的成功人物,都吃过10年苦。而且做大事的人,往往从别人很看不起的不体面工作起步。在这些看似下贱的工作中,培养了服务他人的意识。

  东方今报:那么,你是否已吃了10年的苦了呢?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王刚:我9岁时就开始赚钱了,当时觉得干农活苦,就去卖冰糕,一天能赚6元钱,上大学时,我尝试做生意,当时就是万元户了。不过,在大学快毕业时,我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2万多元的进货款还有1万多元客户打的欠条,在街上被抢了。

  因为没有了欠条,我去要欠款时,很多账就要不回来了。我最感动的是,在要账过程中,碰到了一个很讲信用的阿姨。那个阿姨看我拿不出欠条,问我,小伙子,说实话,你是不是把欠条弄丢了!我当时就流泪了,阿姨说,小伙子咱河南人是讲信用的,不要紧,你的钱一分也不会少。

  拿着阿姨给的三千多元欠款,我热泪盈眶,河南人是讲信用的这句话,从此刻在了我心里。也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和讲信用的人做生意最安全。我开公司六年了,从来没有发生过发货了要不回来钱的问题,因为我讲信用,对讲信用的客户,不给钱,我也敢发货,对不讲信用的人,再高的利润也不做。

  东方今报:在你的车上放了两本佛学书籍,开车时还听佛乐,为什么对佛学有这么大的兴趣?

  王刚:因为佛家讲慈悲心,提倡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佛学也提倡不妄想,这是在告诫人们不要获取不该你得到的东西。

  ■ 点评

  从不体面的搓背到创办高科技公司,再到送电影的公益人士,搓背哥步步为赢的人生三级跳,做出了河南人的精、气、神,做出了自尊自强、忍辱负重的中原品质。

  点评人: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驻北京办事处主任高保群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2012-04-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