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新乡

延津二夹弦 传唱数百年魅力依然

2013/4/16 11:07:49 点击数: 【字体:

延津二夹弦 传唱数百年魅力依然

中国戏剧古老的脸谱,演员化起妆来十分认真。

延津二夹弦 传唱数百年魅力依然

  孩子们跟随父母在剧团里长大,演出到哪儿,哪儿就是家。

延津二夹弦 传唱数百年魅力依然

胡琴有四根弦,每两根弦夹一束马尾进行拉奏,故称二夹弦。

延津二夹弦 传唱数百年魅力依然

当地的村民家中有了红白喜事,都会把剧团请到家门口演出。

延津二夹弦 传唱数百年魅力依然

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难舍二夹弦,这是一辈子的情结。

延津二夹弦 传唱数百年魅力依然
二夹弦唱腔独特,发音柔和,音调甜美,委婉动听。

 

  河南素有“戏剧之乡”的美誉。延津二夹弦就是这片沃土中孕育而生的稀有地方戏曲剧种。

  相传二夹弦兴起于清朝,最早流行在河南、山东两省交界的黄河两岸,后来广泛流传于山东西南,河南东部、北部,安徽及江苏北部。因其主要伴奏乐器——胡琴有四根弦,每两根弦夹一束马尾拉奏,故称二夹弦。

  二夹弦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艺人们一代代历练演唱中,又吸取了花鼓、梆子等民间歌舞戏曲的音乐营养,形成了大本嗓唱词、假声拖腔、真假声频繁交替的独有唱腔。

  二夹弦分河东调和河西调,延津县是河西调的发源地之一。多年来,延津的城乡百姓对二夹弦情有独钟,称之为“半碗蜜”,说的是二夹弦音调甜美,委婉动听,听一段心里如同喝了半碗蜜一样甜。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二夹弦一哼,不穿棉袄能过冬。”“不吃不穿不过年,也要听听二夹弦。”充分说明了二夹弦的艺术魅力。

  历史上延津二夹弦以“张家班”最有名。光绪年间,该县石婆固村村民张金波父子因酷爱二夹弦艺术,卖掉30亩地,创办了30多人的二夹弦戏班。1955年,延津县成立二夹弦剧团,张家班和其他剧团的主要演职员被吸收进来,成为当时国家承认的三个二夹弦剧团之一(另外两个是河南省开封二夹弦剧团和山东省菏泽二夹弦剧团)。

  改革开放后,延津县二夹弦焕发了青春,恢复排演了19个大型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受到观众的欢迎。

  上世纪后期,受现代娱乐形式的影响,传统戏曲空前萎缩,延津县二夹弦剧团也于1990年关门解散。2007年,延津县二夹弦被列入《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可是,延津县的城乡百姓,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难舍二夹弦。今年3月4日,延津县城关镇王乡固村聂家五兄弟为纪念老人去世三周年,特地邀请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前来唱三天二夹弦大戏。

  该团团长祁素兰告诉记者,她从小就喜爱二夹弦。2005年,她了解到县二夹弦剧团解散后,非常痛心,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成立了延津县农民和谐艺术团。如今和谐艺术团已发展到七八十人,常年在郑州、洛阳、开封、焦作、漯河、商丘等地演出。2009年10月,他们还受日本流山市政府的邀请,在流山市学习文化中心演出四场,场场爆满。

  和谐艺术团成立以来,祁素兰还带领大家为多地百姓义演一百多场,受到众多观众的称赞。对此,祁素兰表示,办剧团她不为挣钱,只要能让这些演员有收入,让喜爱二夹弦的观众看上戏,让二夹弦这一珍贵的地方戏曲传承下去,她比什么都高兴。(记者 杨峰 摄影 记者 刘新萍 文)【原标题:延津二夹弦 传唱数百年魅力依然】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3-04-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