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浏览新乡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箜篌艺术

2022/8/12 20:52:57 点击数: 【字体:

 
 
唐代著名音乐理论家段安节《乐府杂录·箜篌》:“箜篌乃郑卫之音权舆也”。意思是说郑国、卫国是箜篌艺术的发源地。“权舆”有起始、 萌芽、新生等解释。又云:“以其亡国之音,故号 ‘ 空国之侯 ’ ,亦曰 ‘ 坎 侯’”。箜篌艺术因其艺术魅力之强,可使封建统治者不事政事,导致朝纲紊乱,民不聊生,故有“亡国之音”一说。

箜篌是中国古代传统弹弦(拨弦)乐器,也叫“空侯”、“坎侯”,多在官廷雅乐中使用,民间也广为流行,有卧箜篌、竖箜篌、凤首箜篌、小箜篌等形制。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诗句,说明箜篌艺术在汉代民间就已经非常盛行。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揭示了箜篌艺术丰富的意境、独特的魅力。从这些诗句的表述中也印证了箜篌艺术是盛行于汉,风靡于唐,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音乐艺术形式。

唐代是箜篌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演奏技艺达到极高的水平。唐代诗人岑参、顾况、元稹、张祜、李商隐等都有描写箜篌的诗作,完美地表达了箜篌的演奏技巧和美妙音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的箜篌先后传入日本、朝鲜等邻国。在日本东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还保存着两架唐代箜篌残品。

从宋代起,箜篌逐渐在民间失传,成为宫廷独占的宠物,长期处于被禁锢之中,使发展受到限制,演奏技艺逐渐退化,失去了生命力。箜篌从十四世纪明后期不再流行,箜篌乐器和乐手已是凤毛鳞角。清代箜篌消声匿迹,最终绝响达300年之久,只能在以前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图样。比如,最典型的应数敦煌壁画中的箜篌。

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中国音乐工作者和乐器制作师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他们根据古书的记载和保存下来的古代壁画的图形,设计试制了几种类型的箜篌。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雁柱箜篌被研制出来,箜篌得以重生。雁柱箜篌结构比较完善、科学,音响具有民族特点,因而被推广用于音乐实践。
 
箜篌为双排弦乐器,可单人同时演奏主旋律和伴奏旋律,形成丰富的和声,常用于独奏、重奏和为歌舞伴奏,并在大型民族管弦乐队中应用。按十二平均律七声音阶降C大调定弦,能通过转调机械改变音高。音域非常宽广,一般的箜篌音域为五个八度,大型专业用箜篌,超过六个八度,甚至达到七个八度。技法有点按、点颤、轮指、连指、拨片摇指、滑音、琶音、茶音、捂弦、拍弦、扫弦、和弦、刮奏等,泛音优美,特有的颤音弹法,演奏的中国民乐韵味十足,西洋乐曲也能表现自如,适合于各种情境各种风格乐曲的演奏。

2020年3月26日,《箜篌艺术》被新乡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公布为第三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责任编辑:admin文章来源:新乡市文化广电和外事旅游局
0
下一条:柳位高跷上一条:啸乐(口哨音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