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红旗渠精神 永不断流的长河

2013/7/19 14:45:28 点击数: 【字体:


    “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半个世纪前,林县人民唱着这支歌,凿成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如今,山还是那座峰峦叠嶂的山,波澜壮阔的人海战已然隐去,但轰鸣的机械声、歌声、号子声,又在太行山此起彼伏。不见了当年父辈住山崖、吃树叶的身影,但现代化的机械施工又在巍峨的太行山四面开花。

  一条“水长城”的呼唤

  10月27日,天空蓝得像水洗过一样。

  林州市合涧镇小屯村保丰水库施工现场上,一辆辆装载机轰鸣着轧过古老的红土缓慢地爬坡,将混凝土浆一次次载到库帮上。忙碌的民工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年轻的面庞沐浴着阳光。

  干涸了40多年的水库,将迎来珍贵的红旗渠水。

  “没想到水库还能重修!”72岁的老党员孙拴堂站在工地上,目睹装载机远去。“是啊,和我们当年修红旗渠时不一样啦,再不用住山崖、吃野菜,身背肩挑,一锤一钎地干啦……”王维山在儿子的陪同下,和以前修渠的老伙伴们一起,追忆着当年修红旗渠时的情景。“哈哈,当然了,3年的工期,过去是上千人的活儿,现在20个民工,要在3个月时间完工,啥概念!”王相增陪着父辈们在工地上巡视,一边应对着父亲的话,一边嘱咐施工人员,“这回库底用灰土夯实,上面铺土工布,再铺一层河沙,库壁用钢筋混凝土打好……”

  “水库原是俺村20世纪70年代修成的,谁知蓄满水后仅过了一夜,就只剩下一库底水了,渗漏严重,后来就再也没用,老百姓都叫它‘伤心库’。”正在干活的孙新章老人说。数十年来,村民们都期盼能让水库发挥效益,让红旗渠水流进斗渠、毛渠,流进干涸的土地中。

  而今,林州市“珍爱生命线 重修红旗渠”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的启动,为小屯村村民圆梦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滚涌不息的红旗渠水是林州农业的血脉,养育着百万太行儿女。然而到了今天,这条“母亲渠”老了!红旗渠建成运行近50年,水源日益紧张,引水量急剧下降,部分渠段、库塘损毁,渗漏严重,下游退化到“守着渠道种旱田”的地步。

  为此,林州市委、市政府发起了重修“水长城”的战役。

  7月23日上午,该市在城郊乡桑园村的红旗渠畔举行启动仪式。曾经带领林县人民修筑红旗渠的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从北京发来贺信,并专门托人向重修红旗渠工程捐款1万元。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劳模任羊成、李改云、张买江、郭秋英各捐款1000元。与会的各级领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纷纷慷慨解囊。

  当天,林州市共收到各界人士捐款1100多万元。

  小屯村重修保丰水库的王相增捐款200万元。

  “不管我身在何方,我记得自己的根扎在家乡这片热土上。”现在山西省长治市搞建筑的王相增告诉记者,“我的父亲当年修红旗渠,我要继承父辈的志愿,让保丰水库重新发挥作用,让乡亲们能用红旗渠水浇地。”

  在合涧镇刘家洼村,在任村镇桑耳庄村北山坡上,在东岗镇罗匡村……到处红旗招展,一派繁忙的景象。林州人民准备在3年时间里拿出9.7亿元,以当年在太行山上修建“水长城”的劲头重修红旗渠。

  “重修红旗渠是一笔‘赔本’买卖。”像当年修建红旗渠一样,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

  “只算经济账,他们说得不错。”林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军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诚地说。第一产业在林州市经济总量中仅占到4.5%,而种植农业在这4.5%中又只占小头。重修红旗渠,要花近10亿元。有人对此质疑:值吗?

  “我们觉得值!”王军斩钉截铁地说。重修红旗渠,惠及占林州人口70%的农民,是工业反哺农业,是切实关注民生。“每年经济总量多少、税收多少,多数农民感受不到。修好红旗渠,让农民实实在在受益,旱田变成米粮川,浇一亩地用红旗渠水比用机井水浇少花几十元钱,这就是民生。”

  今年,林州市财政投资2亿元,建设了比安阳市区供暖面积还大的集中供暖管网,其中一亿元还是借来的。“两个亿变成管道埋在地下,领导看不见,记者看不见,但是百姓感受到了温暖。”这就是林州市领导的想法。

  “我们林州人脾气倔,认准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王军说,这是他理解的红旗渠精神的一部分。

  两位老人的红旗渠情结

  红旗渠盘踞在太行山上,中国地图为此多了一条代表水的绿线。

  望穿秋水地盼,撕心裂肺地等;崖畔上夹着雪花的小北风,百丈深渊上晃荡着的身影,轰然爆响的土炮,那一声声喜悦夹杂着酸楚的呐喊,“来水了,来水了……”总在梦中闪回。

  10月26日下午,83岁的任羊成来到红旗渠三干渠一支渠施工现场。灰色中山装,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在微雨寒风中轻轻颤抖。再粗心的人,也能辨识出老人的喜悦。不仅是盛满眼睛的笑意,还有从内心溢出的感动,微微颤抖的双手。“又修红旗渠了,林州市领导体恤民意,为百姓办实事,办了一件大好事。”老人说。

  不久前,任羊成的照片被印到邮政贺卡上。这位老人的影像,和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起留在红旗渠的记忆中。这位老人的一生,和这条大渠纠葛在一起。这个苍老的身影,出现在峭壁上晃荡着的大绳上,出现在红旗渠通水万众欢呼的现场,出现在护渠人的行列中,出现在重修红旗渠的捐款现场。

  任羊成的一生,注定和红旗渠不可分割。

  “渠道被破坏了,库里没水了,有人甚至占用渠道盖房……”去年8月,任羊成已经82岁了。他找到10多个老头儿,有的当过县委领导,有的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劳模,有的是退休干部。大伙儿一合计,决定在林州市开展一次大调查,对全市渠道、水库的毁损情况进行盘点。今年后半年,任羊成的生活节奏不一样了。年龄大了,出远门少了,待在家里的时间多了。而他待在家里还有一个这样的目的,每天晚上他都可以看到林州电视台的《林州新闻》节目。因为《林州新闻》里几乎每天都有重修红旗渠的报道,他不出门就可以知道进展情况。

  “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这不仅仅是一群老人的心声,是林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的呼声,是时代呼唤红旗渠精神的需求,更是林州市委、市政府的共识,今年已化成林州干部群众实实在在、轰轰烈烈的行动。

  比任羊成小5岁的申满仓也是一个倔老头儿。老人枯瘦、秃顶、白眉,皱纹里写满沧桑。20世纪50年代,他本来在北京市第六建筑公司工作,1962年却返回家乡参加修筑红旗渠的大会战,从此留在家乡。

  如今,对于老人来说,独立投资为乡亲们修建2000多米的管道(渠),把红旗渠一干渠的水引到田地里,这不亚于一场战争。

  10月27日,城郊乡王家庙村唱大戏,连山上魏家庄村的老人都下来看戏,而申满仓匆匆吃完午饭,却逆着人流赶往魏家庄村西的施工现场。他爱看戏,这次却忍痛割爱了。

  采访中,记者不经意间发现他脖颈上挂着一条红头绳。申满仓说,今年7月,他觉得心口疼,到医院住了4天,医生说是冠心病。老伴儿怕他有闪失,就装了一瓶速效救心丸,用红头绳挂到了他的脖子上。

  不能快走,不能剧烈活动。可一到工地,医生的嘱咐全忘了。“管道间的土不能这样捣!”78岁的老人一边吼一边跳下深沟,从民工手中接过木棍,“咚咚咚”地示范起来。“管道接口闭合不严,准漏水!要质量不要数量!”申满仓一把抄起铁锹铲土,指挥工人返工。几十年来,申满仓一直在建筑队主管施工,主持过无数工程,见多识广。

 “上午我才从林州市回来,协调从干渠接口的事儿。”申满仓的想法是,从红旗渠干渠上开一个口,接上他的管道,把水送到村民田间地头。为此,他让在太原承包建筑工程的儿子拿出20万元,在地下铺一条长1800米的管道暗渠,连接上250米的明渠,修成后就能浇地,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村西撂荒了35年的水库,将来哪一天修好了,就能用这管道引水。”申满仓带着记者看路边一个250米长、40米宽的巨大深坑。库帮上,红石头、黑石头、青石头排成队,密密麻麻挤在一起。宽阔的库底里长着半米高的草木,挨挨挤挤。

  “水是天大的事!”申满仓是附近3个村的看水人。为了水,群众经常吵闹,纠纷不时发生。“前10年,我就有一个梦想:从红旗渠接一条管道,不渗水,家家户户都能浇到水。” 申满仓说。今年7月,这位古稀老人捐款20万元,开始了这项工程。

  67岁的张根生负责现场施工,不计报酬。这些工人比在外面打工每天少挣30元钱,但没人吭声。申满仓的一言一行,让乡亲们十分感动。提起大伙儿的支持和关注,老人眼中蓄满了泪花。他每天到工地当监工,一丝不苟。从管道掩埋沟的深度,到桥梁承重加宽的具体细节,事无巨细,老人都要操心。

  “说好接口的事,11月底一定要通水。”申满仓充满自信地说。说完,他就抓起一把䦆头,下到沟里掩埋管道。记者注意到,他右手大拇指的指甲都是黑的。

  干活儿的妇女程秀花说:“那是他前几天在工地跟我们抬石头时砸伤的。他天天泡在工地。”

  红军长征那年,申满仓出生;日本投降,他上完了3年学;修建红旗渠时,他放弃在北京建筑公司的工作,返乡建渠,直至如今。

  两个女人的创业操守

  红旗渠水养育的女子性情似水,意志如钢。

  郭变花是东姚镇石大沟村的党支部书记,这个村只有162名村民。她有一个梦想:把这个偏僻山村变成游客心中的“桃花源”。

  山高、沟深、石头多,村庄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叫愚公洞。愚公洞没修通前,村民卖头猪,需要两条大汉用扁担抬上山岭,再一步步抬到山下。

  郭变花原是林州市化肥厂职工,下海后和丈夫承包工程。“1994年,我和丈夫在山西省沁水县水电站承包工程,突然接到一纸电报:家有急事,速回。”郭变花回忆。她风风火火回到东姚镇,见到了镇领导。“办公室都没让我进,主管组织的副书记驱车把我送回石大沟,我就成了村委会代主任。1996年,我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郭变花说。

  村委会连喇叭、扩音器都没有,下通知全靠吼。给村民开证明的信纸也没有,她找来村会计一问,账上只有1.2元现金,而外债竟有4万多元。郭变花从家拿出1000元,置办了基本的办公设施。一个女人当村里“一把手”,有些人不服气,给电工生气,给郭变花出难题。“我不认输。当几天村干部就走,我怕人笑话。”郭变花当了4个月临时电工,打开了工作局面。

  村里缺水,郭变花垫资4万多元,好言相劝,“逼着”村民打水窖。目前,一户村民摊上3个水窖。她又筹资20余万元,打了1眼机井,实现了旱涝用水双保险。

  修路是石大沟人祖祖辈辈的梦想。郭变花拿出自己的10万元养老金,又积极争取资金40多万元,修通了6公里长、4米宽的水泥路。“道路修通时,村民自发买肉、买酒,上路慰问修路民工。当晚,焰火在村头的夜空绽放。”郭变花说。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走上水泥路啊!”那一天,89岁的刘秋保老人喜滋滋地在水泥路上走了几公里。

  全村几十户人家分别居住在东西两坡,中间隔着一条大沟。郭变花发动村民建起了街心桥。随后,他们又盖了新学校和村委会办公房。靠山吃山,郭变花还带领村民发展多种经济,使农业、林业、养殖业、加工业四业并进,增加了农民收入。

  眼下,郭变花盯上了附近风景如画的盘石头水库。“这碧波荡漾的水使我们村的大山有了灵气,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

  猎猎山风吹老了容颜,吹不老那颗赤诚的心。

  “这满山的树木我不砍一棵,其他人也不能砍,这样,石大沟将来才有看头,才有建成生态旅游区的资本,才能带动老百姓致富。这也是我的梦想。”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安阳日报 2011-01-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