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敷衍“国保”留千古笑柄 “后周皇陵的重与轻”系列之外一篇

2013/7/11 15:35:56 点击数: 【字体:


    祝志平先生是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驻郑单位)第一研究室原主任、高级工程师。他是“研究地球”的,与文史不搭界。他之所以退休后对五代史发生兴趣,盖因其出生在郭威故里———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郭园村。他这一发生兴趣不要紧,竟然发现有关部门在后周皇陵新立的石碑碑文错讹迭出。于是,他就不断地打电话“骚扰”省、市有关部门:“你们是国家干部,我也是国家干部,拿着国家的钱,对‘国保?穴即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不能如此敷衍了事,贻笑子孙!就是给自己的祖宗立个碑,你们也不会这样干吧?”

  自5月初至今,1个多月过去了,只有人对他的“较真”表示“非常感谢”,没有人对他提出的问题给予答复。祝志平先生无奈之下,“央求”有关部门的同志:“不信(我所说的事实)的话,你们开车和我一起去(后周皇陵)一趟!”结果,还是没人愿意与他同行。

  祝志平先生发现的错讹,足以让现在的我们喷饭,也足以让我们的子孙笑话我们无知……

    600字碑文9处错讹

  “新郑市人民政府2001年11月11日立于郭威墓东北角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皇陵’标志碑上,碑文‘郭威墓简介’只有600多字,却有9处错讹:开头第一句‘后周太祖国郭威墓’之中的‘国’字,显然是多余的;第二段里的‘及隐帝被希,威立刘 为帝’,不知‘希’字在此是什么意思,是否乃‘杀’字被误写为‘希’呢?”祝志平先生气愤地对记者说。

  “类似的错误集中出现在第三段,如‘据《旧五代史·内史·太祖记》’中的‘内’字当为‘周’字,‘记’字当为‘纪’字……区区600多字竟有9处错讹。我只希望有关部门认真核实,尽快补救,最好把此碑推倒重来,以免留下千古笑柄!”祝志平先生对记者说,“在新郑市委、市政府撰写的《周世宗柴荣陵碑记》中,也有不少错讹,其中‘太原郡候’中的‘候’字显然是‘侯’字之误;‘精兵均田’也不符合历史,柴荣只是解决了劳动者与土地分离的问题,并没有实行均田制……而立于柴荣墓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周皇陵’标志碑背面的‘周世宗陵简介’中说柴荣在‘进军幽燕途中病逝’也不很确切,其中‘幽燕’应为‘燕云’,柴荣在‘途中’只‘病’未‘逝’,他是在汴京开封驾崩的……”

  “柴荣的墓前有一通落款为‘中共新郑市纪委检查委员会 中共新郑市委宣传部’的‘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教育基地’碑,我想了很久,始终没想明白立碑者的初衷是什么。柴荣是一代英主,这一点不错,但在封建社会,廉政不是对皇帝而言,它是对官吏的要求。实际上,柴荣也有很多不合适的举措:其一是法令过于严苛,‘群臣职事小有不举,往往置于极刑’;其二是其父柴守礼‘尝以小岔杀人’,柴荣‘知而不问’;其三是曾派酷吏陶文举‘征残租于宋州’,‘宋民被其刑者凡数千,冤号之声闻于道路’。虽然这些问题掩盖不了柴荣的历史功绩,但把柴荣的陵园作为‘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教育基地’是否合适,却是一个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宗旨,党员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这和封建帝王的‘家天下’思想根本不能同日而语。我是党员,我不能接受把柴荣陵园作为‘党员干部廉政建设教育基地’的‘创举’,让党员干部向封建皇帝看齐并学他,也太那个了……”

  祝志平先生是郭威和柴荣的老乡,他说,他的家乡今年将举行“纪念郭威诞辰1100周年”活动,邢台除了郭威、柴荣和柴宗训,没有出过其他皇帝,整个邢台都以他们为骄傲。但新郑方面把他的老乡柴荣树为党员干部的榜样,这让他感到很不舒服。如今,在郭威的老家还流传着“后周遗风,纸衣瓦棺”的歌谣,祝志平说:“这从侧面说明,郭威确实是纸衣瓦棺而葬的。郭威当了皇帝后,曾追尊高祖、曾祖、祖、父为皇帝,陵名分别是温陵、齐陵、节陵、钦陵,但均无陵所,只是‘遥申朝拜’。因为郭威祖茔没有标志性建筑,所以自上世纪以来,人们在郭威故里一直没有找到郭威的祖茔。郭威祖茔不建陵所,这与郭威的嵩陵没有陵园是一脉相连的。今年隆尧县将隆重举行一系列纪念郭威诞辰1100周年的活动,我将在这次纪念活动的大会上提交论文,这正是我4月29日再次拜访郭威墓的原因之一。与2000年12月5日那次拜访相比,这次拜访让我心里很不爽。作为国家干部,拿着国家的钱为国家和人民看守‘国保’,于情于理,都不该如此敷衍了事!”

  祝志平先生还说,作为“国保”的标志性碑碣,应立得庄严肃穆,不能胡乱地放在嵩陵的东北一角。“不南不北不东不西的,古今中外很难找到这种干法,这样干,对‘国保’也太不尊重了。”祝志平认为,有关人员之所以这样干,是因为墓的东北角连着乡间小道,他们把碑在那儿卸下,就顺势立在那儿了,一点力气都不愿意多出。

  祝先生还说:“作为后周皇陵的一部分,顺陵、懿陵连个‘国保’标志碑都不立,这很难说得过去。你不重视,群众就不重视,盗墓贼就会乘虚而入,这是懿陵被盗、陵冢被毁的主要原因,也是顺陵越来越小的症结所在。”

  为此,祝先生给省里有关部门打电话反映有关后周皇陵的情况。“省里的同志很重视,认为我反映得正当其时,省里也正准备抓这方面的问题,并将在全省开展一次大普查。但他们说具体的问题还是要市里(郑州市)落实,并把市里有关部门的电话给了我。我给市里打电话,结果他们推来挡去应付我,我急了,就对他们说:‘你们是国家干部,我也是,我认为你们拿着国家的钱,不能这样办事。’一看我发火了,10分钟后,新郑方面给我回了电话(当是郑州市有关部门给新郑方面转达了情况),对我说‘表示感谢’,但我不需要什么感谢,只需要他们落实问题,改正错误!”

  把后周皇陵推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6位研究员,清一色都是河南省文博界的顶级专家———杨焕成、杨育彬、郝本性、张家泰、杨肇清、杨宝顺。祝先生说:“郑州市、新郑市有关部门如果不很清楚后周皇陵作为‘国保’的重要性,向这些专家请教一下,就很清楚了。”

    千古之谜一朝破解

  新、旧《五代史》上都说:“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下面的两个儿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后)汉诛……世宗崩,梁王(宗训)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于是,“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遂成千古之谜,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相遇,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他提供的《 卢村志》对柴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着详细的记载———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卢琰留京期间,宋太祖对其恩遇有加,封其为越国公。但卢琰觉得自己是后周重臣,义不臣宋。为避人耳目,卢琰把柴熙诲当作自己的儿子,更名卢璇。后来,宋太祖在柴熙谨死后,又追问柴熙诲的下落。公元968年,卢琰向宋太祖请求归农。在征得太祖认可后,卢琰遂带着熙诲连夜出京。起初他们寓居于吴越国都杭州,卢琰以为“此地食者非宋粟”(当时吴越国尚是独立王国),后因形势有变,又从杭州遁于永康灵山(今磐安县新渥镇一带)。

  卢琰有八子一女,柴熙诲更名卢璇后,被列为第三子,与卢琰的八子并立。后来卢琰又把自己唯一的女儿卢锦嫁给了卢璇。卢琰祖籍洛阳,系浙江著名的“九支卢”的始祖。在“九支卢”中,卢璇的第三支被称为“女支”或“柴卢支”,子嗣最旺,至今约有两万人。卢璇在宋真宗时曾任殿前防御使、节度使、同知枢密院事(相当于国防部长),仁宗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被封为武烈侯,其妻卢锦被封为吴国夫人。
  以上《 卢村志》中的记载,在著名学者李学勤主编的《中华姓氏谱·卢》中也得到了印证。

  记者行文即将结束时,河南科学院高级工程师、中华柴氏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柴存才先生提着一大堆资料来访。他告诉记者,有些资料表明,北方的部分柴姓可能为柴熙让的后裔。不过,中华柴氏宗谱编辑组组长柴德昌认为,柴氏流布全国,族谱在战乱中失散,柴荣一系的史实还夹杂着传说的成分,研究起来就更加困难。

  其实,柴荣留给我们的东西也不多,他的庆陵是他留给我们的最主要的物质遗产。若没了庆陵,记者不知道柴荣能在哪儿立脚;若没了后周皇陵,记者寻找后周皇帝,就只能到纸上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但刻在石头上的呢?尽管是新的,但它毕竟是明天的历史,当慎之又慎!【原标题:敷衍“国保”留千古笑柄   “后周皇陵的重与轻”系列之外一篇】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4-06-09 作者:于茂世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北宋、南宋时期的郑州---北宋皇陵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