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郑韩故城

2013/7/11 14:33:58 点击数: 【字体:

  
    走上古城墙,我们漫步在高出地面10多米的野径上。眼前枯草连天,古城墙如披了件蓑衣,看上去古朴、厚重、沧桑、斑驳,让人感觉到一种苍凉的意趣。周围的原野安详宁静,宁静得让人仿佛能听到2000多年前这城墙下的车马嘈杂、兵器撞击。我们行走的是2000多年前古人夯筑的土城墙,世界上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土城垣。城墙以内,郑国和韩国先后建都539年,是当时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今这里地下“到处是宝贝”,出土的青铜器、制陶遗址、冶铁遗址和车马坑享誉全国,被称为“露天博物馆”。“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循着古城墙顶的野径,我们来到郑国东门遗址,古溱水、古洧水依然“清水涣涣”。2000多年前的春天,如云的少女从这里出城,唱着天真烂漫、热情奔放的郑风,携着情哥哥的手,融入无边春色;我们还可以看到,周游列国的孔子在欢快的郑国人群中徘徊迷茫,满面愁容;看到子产、弦高、韩非、张良等古新郑人,在各自的悲欢沉浮中,无数次从这里走过……

  高高的土墙犹如郑韩的骨骼,而昔日的人杰则是古国的灵魂,睹物思人,会在刹那间时空倒转,让人梦回先秦。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明活力四射、极富激情的岁月。而地处中原要冲的郑韩故国,更是见证了无数次恢弘的历史画面。沿着郑韩故城的城墙一路走去,我们仿佛走入了《左传》,走入了《史记》,走入了《诗经》,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新城的“缩水”

    一堵高大的土墙横亘在我们眼前,看上去没型没款了,像孩子们堆的沙堤被水冲刷过的样子,但残高10多米、底宽五六十米的土墙仍然只能用巍峨壮观四个字来形容。这是郑韩故城的城墙,在春秋战国时期539年的时间里,这里先后作为郑、韩的国都,成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2000多年过去了,郑韩故国恢弘的殿宇、喧闹的街市早已烟消云散,唯有这土城墙依然高大逶迤,勾勒着古城的轮廓。

  近些年来,郑韩故城内制陶遗址、车马坑等重大考古发现,把人们的目光一次次吸引过来,关注起这个被岁月遗忘的古城,怀念、感叹往昔这里的繁华和辉煌。

  3月21日下午,记者在新郑市文物局局长寇玉海的陪同下,来到郑韩故城的北城墙。巍峨高大的土城墙,向远处蜿蜒伸展,枯草像件洗旧的外衣爬满了墙面,融融的阳光中,几只鸟在远处城墙的上空盘旋。沿着一处缓坡,我们登上三四层楼高的城墙顶,循着一条野径往前走,城墙顶厚厚的枯草踩上去很柔和,而野径旁乱蓬蓬的野枣棵子时不时地扎人。举目四望,城墙脚下是碧绿的菜地,远处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群,那是新郑市。如今的新郑是一个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城市。但专家说,21世纪现代化的新郑市,城市规模只有当年郑韩故城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经考古证实,郑韩故城遗址东西长约5000米,南北宽约4500米。一道南北走向的夯土墙将城市分成东西两部分,西城为宫城和贵族居住区,东城为手工业者和平民居住区。郑韩故城的外形轮廓,近似一只不规则的牛角,直到今天,当地民众还习惯将新郑称为“四十五里牛角城”。

  几十年前,城墙两边的农民为了过往方便,在北城墙掏了一个通行的过洞。为了让我们了解土城墙的坚固程度,寇玉海带我们来看了看,这里的城墙断面很清晰,每个夯层两三指厚,夯窝密集,触摸时感觉像砖头般坚硬。2000多年前,古人一锹锹堆起土,一下下夯实,平地夯筑起了这么一圈高大的墙,艰苦而庞大的工程完工后,荒原变成了城池,变成了家园,逐渐繁华似锦,富足而安乐。

  春秋初期,中原分布着50多个大小诸侯国,为适应频繁战争的需要,各国设防,城郭普遍出现。经有关部门调查,河南现存春秋战国城址100多座,其中以郑韩故城最完整,也最负盛名。在全世界,它也是同期保存最完整的土城垣。

  郑韩故城的城墙能完好地保存下来,除了当初施工质量好,不是豆腐渣工程之外,还要感谢北边的邙山,有邙山挡在它的前面,新郑一带才没有被滔滔的黄河淹过。

  郑韩古国地处中原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这个城池多次被攻打,也多次保护和挽救了古国。但这样高大牢固的城墙,最终也没挡住中华统一的大趋势,2000多年前,强大的秦兵秋风般席卷这片土地,繁荣了500多年的都市衰落了。2000多年的岁月抹去了地面上几乎所有的郑韩建筑,风雨中唯余绵延数十里的城垣,如古城的骨骼矗立原野,孤独地怀念着远去的云烟,久久地、默默地静观人世间的兴衰荣枯。

    古国的“兴起”

    郑韩故城的选址很有讲究。在新郑采访期间,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副研究员蔡全法告诉记者,这个城址,是双洎河(古洧水)和黄水河(古溱水)交汇处的三角形高地,在这里建城,供水、排水都很方便,两条河流还可以充当天然的护城河。在当时,新郑的八千乡、龙王乡一直到中牟一带,是一片很大的沼泽,叫莆田泽,也可以充当城市防御的天然屏障。2000多年前,历史上有名的郑武公看中了这块土地,但当时这地方属于郐国所有,雄才大略的郑武公打起了郐国的主意。他命人将郐国忠臣良将的名字刻在一张盟书上,盟书上写明这些人帮郑武公灭掉郐国后将会得到的好处。一天夜晚,他派人在郐国都城东门外设了个假祭坛,祭坛上洒了鸡血,伪造血盟现场,然后把盟书埋在下面。第二天,得到举报的郐国国君命人挖出了盟书,轻易就上了一当,把自己的栋梁之臣全部灭了族,郐国为之大乱,国都一片恐怖。郑武公乘机带兵轻而易举地灭掉了郐国。过了两年,郑武公又灭掉了荥阳一带的东虢国,打下了这一带的地盘,就在这里大兴土木,建造自己的国都。

  郑国原来的封国在陕西华县一带,为避西周末年的战乱,随周平王东迁,所以这里称为“新郑”。站稳脚跟以后,郑武公继续施展拳脚,扩大地盘。这次倒霉的是位于偃城的胡国。韩非在《说难》中,详细记载了这段往事:郑武公处处对胡国国君友好,并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成了人家的老丈人。有一次开会的时候,郑武公问大臣们:“我想扩大国土,你们说先攻打谁合适?”大夫关其思很有见识,出主意说,应该先灭胡国。郑武公一听大怒:“胡国是我们的兄弟之国,你竟然说要攻打它,为什么?!”下令把没弄清眉眼高低的关其思斩了。胡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感动,对自己的老丈人彻底放了心,把防御郑国的军队调到了其他地方。终于达到目的的郑武公怎肯错过机会?他悄悄调动军队,发动奇袭,一举灭掉了胡国。

  郑武公死后,他的儿子郑庄公即位,这也是个雄才大略的奸雄,他是各诸侯国中率先与周天子公开对抗的人,他派人抢割周天子地盘上的麦子,并率军队与周天子交战,射伤了他。郑庄公俨然成了春秋初期的霸主。郑国的疆域东至周口扶沟,西至郑州登封,南至许昌襄城,北至新乡延津。庄公之后,由于种种原因,郑国在军事上沦为弱国,但在经济和文化上仍十分发达。

  在这座古城,郑国存在了375年。前不久,新郑考古发现了郑国国君墓葬群,发掘的几处墓葬都有大量的殉葬车马。考古学家的初步勘察表明,这里车马坑的的规模和车马数量,可与西安兵马俑一争高低。记者看到,发掘完毕的一号车马坑上已经盖起了建筑物。据了解,整个墓葬遗址将被保护起来,建成郑王陵博物馆。

  公元前375年,郑国在经历痛苦的挣扎后,最终被韩国所灭,韩随即将国都从阳翟(今禹州)迁往新郑。我们今天看到的郑韩故城土城墙,下面是郑国夯筑,上面是韩国加高加固的。韩国的疆域东至新郑东马陵岗,西至陕西商州,南至南阳,北至山西长治。又过了145年,韩国被秦所灭。新郑从此失去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埋藏在地下的古国繁荣

  除了春秋初期郑武公、郑庄公曾强盛一时外,地处中原的郑韩军事上很弱小,在四周强国的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但另一方面,这里又是南北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催生了发达的商业经济。大规模先进的制陶、铸铜、铸铁等制造业,发达的流通渠道,使这里经济活跃,国家富足。

  往昔的繁荣,时至今日我们还能感受到:新郑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全国都少见。

  多年来,新郑市冯庄的村民有件烦心事:村东的地里好像有拾不完的瓦块,犁地的时候很碍事,但老几辈儿的人都这样,谁也没当回事。

  去年10月,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郑工作站在冯庄村附近的工地发掘,站长马俊才下班的时候,看到大型的铲车正在这里平整土地,出于职业的敏感,他走了过去。令他惊奇的是,铲车铲起的黄土中,夹杂着许多灰色的陶片,仔细查看,铲车铲过的地方,露出了陶窑的遗址。

  马俊才马上制止了铲车,和村里协商停止平整土地,进行考古发掘。冯庄人也来了好奇心,很想让考古人员去“探探”,看这块地下面到底是啥。

  马俊才开始并没太当回事,以为个把陶窑遗址,3天就可以解决问题,又去忙“正事”了。但挖着挖着收不住了,内容太丰富了,一个窑址挨着一个窑址,一个作坊连着另一个作坊,只好采用“全面揭露发掘”,就是把整块土地“刮”去一层发掘,结果“30个3天过去了,还没挖完”。目前,发掘面积5000多平方米,清理出灰坑、水井、作坊、陶窑数百个。考古人员进行了发掘区周围地域的初步调查,发现这是一处面积非常大的制陶遗址,面积在20万平方米以上。

  一个春天的午后,记者来到冯庄村发掘现场,这是一块舌头状的台地,两边都是沟壑,位于郑韩故城高耸的南城墙外。发掘现场,21世纪的土都刮去了堆在一边,公元前的地层袒露在我们面前,土色看上去很新,土质平整而坚硬。“一群群”的陶窑、作坊被考古人员精心地挖出了轮廓,场面十分壮观。“在古代,这是个很大的制陶专业村,每家每户都是个体户、小老板。”马俊才对记者说“这个制陶的遗址沿用了500多年,从春秋早期到战国中晚期,几乎贯穿春秋战国的历史。这在全国都很罕见。”

  在发掘区的西边,连片的大坑里,成摞成摞地堆满了各种各样的陶器,古朴残缺斑驳,让记者看得眼热心跳:这些东西放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可都是宝贝,可眼前竟然遍地搁的都是!马俊才说,这些宝贝,在当时可都是残次品,由于“质量检测”不合格,不能进入市场销售,被就近挖坑埋在了陶窑的附近。2000多年的时光,让这些残次品变成了宝贝,由于数量多、品种全,吃饭、喝水、点灯、撒尿等等生活器具都有,所以有人说,依照这些陶器,我们可以想象甚至可以复原郑韩古国人们的生活画面。

  查看着古陶窑,出入于古作坊,记者突然有一个疑问,这么大规模的制陶业,制作如此多的陶器,都卖到哪儿?卖得出去吗?马俊才的眼睛在镜片后闪烁着笑意:“你小看郑韩国都的消费能力了。郑国的时候,这城里有6万军队,韩国的时候有10万,老百姓的人数是军队的几倍,这可是几十万人生活的城市,没这么大的制陶业真还不中!”

  后来在新郑转悠了几天,才真切感受到了往昔郑韩故城的辉煌,2000多年前,这里的制造业规模都很大,正在发掘的北城墙根的制陶官窑,早些年发掘的铸铜、铸铁和制骨遗址,都在上万甚至10万平方米以上。

  很难想象,拥有这样大规模制造业的古城,当时会是怎样的繁华,按照文献的记载和考古发现,今天的人们只能勾勒出一个大致的面貌:宏伟的宫殿、密集的民居、宽阔的道路、热闹的市场…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04-11-1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