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郑韩故城 千年沧桑

2013/7/11 14:25:39 点击数: 【字体:

 
    茫茫神州,悠悠故国,怎能追寻中原大地两千多年前的漠漠风尘如酒春色……

  白云苍狗,慷慨悲歌,怎能诉尽郑州方圆多少年来的滚滚狼烟悲欢离合……

  列国诸侯,争霸称雄,一座土城怎能承载这金戈铁马千种传奇万般风情……

  雄踞轩辕之丘、溱洧之滨2700余年、绵延四十五里的郑韩故国都城,是我国现存比较完整的东周城垣,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城内,郑公陵墓群、韩王陵墓群、望母台、武公台、梳妆台、宣圣台等古迹星罗棋布;郑国宫殿、韩国宗庙、铸铁、铸铜、制骨、制玉、制陶等遗址规模宏大,令人叹为观止;“多行不义必自毙”、“背后一箭”、“东道主”、“朝秦暮楚”、“宽猛相济”等成语,常现古今文中;掘地见母、周郑交质、舌退秦师、弦高救郑这些历史故事,至今妇孺皆知;春秋初霸郑庄公、一代名相子产、舌退秦师烛之武、爱国商人弦高、律师鼻祖邓析、法家代表韩非、汉初三杰张良等先人轶事,皆载于典籍史册之中;郑、郭、段、京、经、侯、尉、冯、游、韩、何、荥、索等姓氏名族,皆源于郑韩故国,子孙后裔血脉相连。

  这就是郑韩故国留给后人的深厚历史积淀。

  一座城池与两个国家兴亡

  春秋战争之多者莫如郑,战国战争之多者莫如韩,古人如是说。

  历史上最早的郑国在陕西棫林(今陕西华县一带),开国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姬友。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死于国难,郑武公等人辅佐周平王东迁洛邑。后来郑武公用计相继灭掉了郐、东虢、胡等国,于公元前769年前后,在溱水和洧水之间(今新郑市)建立新都,国号仍称为郑。为区别西周王都镐京附近的旧郑,这里称做新郑,一直沿袭至今,这就是新郑的来历。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从阳翟(今河南禹州)迁到新郑,直到公元前230年秦始皇灭韩,两国在此立都达539年之久,因此得名“郑韩故城”。

  郑国揭开了春秋诸侯争霸的帷幕,韩国傲立于战国七雄之列,两国地处中原咽喉之地,四周强国环立,诸侯交相攻伐,有时甚至是13个国家的联军兵临城下。由于战乱频仍,郑韩两国历代君主都很注重城墙的修建,故此郑韩故城规模宏大,巍巍壮观,在春秋战国时期仅有楚国郢都和秦都咸阳可与之比肩。

  现存的郑韩故城面积约16平方公里,周长20多公里,墙基宽40∽60米,顶宽3∽5米,高6∽19米,平面呈牛角状,俗称45里牛角城。它是世界上同时期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土城,是我国唯一的现存地面并且保存完整的东周城垣。自1960年被发掘,先后荣获第一批“国保”单位和“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桂冠。

  郑韩故城能够存在到今天,与它有超强的实用价值密不可分。首先就它的选址而言,夹河而筑,环水而就,现存高度一般在6∽19米,直上直下,再加上河水的深度,自成天险,易守难攻。时至今日,郑韩故城的防御功能依然能够显现,若是把守住南关大桥、西关大桥、北城口、人民路大桥、黄水河大桥,你的人车休想逃出城去。由此,我们不能不佩服前人们在选址上的超常眼力,后人有诗单咏新郑地势曰:

  南对一山夸虎峙,西来三水羡龙环。

  郑韩分茅控此间,龙争虎霸五百年!

  历经风雨溱洧之畔古城换新颜

  风雨沧桑中,郑韩故城多了几分凝重和浑厚。这座雄伟壮观的古城,其中有两次几乎是遭到了灭顶之灾。

  一次是因为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防止六国旧贵族东山再起,于秦始皇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毁城郭,决通堤防。《史记·正义注》说:“毁拆关东诸侯旧城郭”。郑韩故城的部分城门、城阙和城垣,可能就是这时候被破坏了。另一次是因为日寇入侵。

  尽管遭临一次次劫难,然郑韩故城依然坚强地耸立,笑看2700年风云变幻,溱洧之水从它身边滚滚流过……

  上世纪90年代,通往郑州的郑新路要扩路了,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发生了矛盾,要在以往这一段城墙将不可避免地被拆掉。这一次,新郑市没有鲁莽行事,而是请示上报到国务院,国家文物局不同意拆除,于是路的另一侧就从1958年修筑新密铁路时留下的缺口修了,中间的这段城墙幸运地保存了下来,修上亭子,竖上郑韩故城的牌子,一段即将被拆掉的城墙却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标志。

  2700年风云变幻再话郑韩故城

  几座古城池,本是同根生,令郑韩故城没有想到的是,世谓位于新郑溱洧之滨、历经2700年风雨的它,却要为本已成定论的争论犯愁。

  如今,与郑国稍有点关系的古城池,哪怕是郑国的某个君主或许曾经在那里停留过几天,都在力争能够戴上郑国都城的桂冠,最不济也希望鱼目混珠,把水搅浑。

  揭开历史的迷雾,真正与郑国国都能沾上边的,只有以下几座城池:陕西棫林(今陕西华县一带),是开国君主郑桓公的始封之地,这个没有异议;郑韩故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有出土文物与文献佐证,这个争议也不大;现在,关键是郑武公东迁之后,至何时在新郑定都为止,中间的落脚点在何处,争议颇大。实际上,稍有历史常识就会明白,一个国君暂时落脚的地方如果都能算得上是国都的话,谈定都还有什么意义?而且郑国是提前在虢、郐之地借城十座,先安置了一部分部族。来到中原地区后,很快就灭掉东虢、郐、胡等国,在溱洧水之间立都,称为新郑,史有记载,确凿无疑。即使郑武公东迁在新郑定都之前,有落脚之处,也应该在京襄城。京城城址位于今荥阳市东南约10公里的京襄城村四周。《括地志》载:“京县城在郑州荥阳县东南二十里,郑之京邑也。”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周有“叔带之乱”,郑文公迎周襄王居于京,故亦称京为“襄城”,后世又合称为“京襄城”。1986年11月2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郑庄公曾封其弟共叔段于此,称“京城太叔”,这也是公认的。

  《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郑庄公在灭掉许国时说:“吾先君新邑于此。”指的就是今日郑韩故城。城内有武公台,又称授印台,位于新郑市东关郑韩饭店院内,高约5米,底边周长约30米,以黏土夯筑而成。明代孙元贞有诗咏武公台:

  武公昔筑台,拜授天王恩。

  东迁树勋业,殊锡延后昆。

  国祚逐运化,遗迹今犹存。

  悠悠百世下,不忘周室尊。

  新郑市内今存梳妆台,相传是郑武公嫁女于胡时,郑姬出嫁时筑台梳洗打扮之处。位于城北郊阁老坟村西南,现存台高5米,南北长135米,东西宽80米,地表建筑已荡然无存。建国后,经文物部门调查发掘,发现台上有水井和地下排水管道,四周有围墙基址。

  近来,又有人提出“文公徙郑”一说,其目的还是拉长郑国东迁后至定都新郑的时空。其实,此说与新密的古城寨没有关系,而倒是与栎邑有关,栎邑在今河南省禹州市一带,是郑厉公在争位失败后的暂时落脚之地。在此他与郑君子婴对峙了17年,杀死郑君子婴后,与栎邑的联系依然还十分紧密,相当于陪都的地位。而郑文公是郑厉公的儿子,他对栎邑的感情当然没有郑厉公深,他从栎邑迁到新郑,倒也合乎情理。

  另外,在犬戎之乱中,一部分郑国臣民南逃,到了褒国附近,安定下来,也就是今天陕西省西南部汉江上游的南郑县。

  细考历史,郑国都城的所在即明矣!

  揭开郑韩故城神秘面纱的第一人

  新密古城寨与新郑郑韩故城之争由来已久,在清代就开始了。

  清顺治十六年和康熙三十二年《新郑县志》均记载:郑韩故城垣即今新郑县城周围的土城墙。而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本《新郑县志》却依据郑州张龙甲的《古郑城考》记载郑城“在新郑县西北二十五里,与密县接界”。张龙甲认为郑韩故城已经不存在,其原因是“盖郑为韩灭,遂迁此为韩国”。武断认为“今考六国旧都俱堕为平原,何独疑于韩乎?故不得古郑城所在,而妄援春秋古迹于今县者,多见其刺谬而不合也”。这就造成了郑韩故城是在新郑县城还是在新密古城寨的争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毁掉关东诸侯旧城郭,究竟郑韩故城是否存在就成了争论的焦点,一直难以确定。1960年4月初,郑州市委指示编写《郑州市文物志》时,这个问题再一次被提出来。当时刚刚借调到县文化馆的薛文灿决心要为土城验明正身。

  现已年过七旬的新郑市原博物馆馆长薛文灿,创造了许多科班出身的文史专家也难以企及的考古业绩:他证明的郑韩故城和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均是“国保”,并跻身“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行列。

  为此,薛文灿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反复推敲对比论证,发现《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史记》、《括地志》等文献均记载郑国在溱、洧二水之间。由此认定,新郑就是郑韩故城所在地。东汉桑钦著《水经》“溱水”条说:“溱水出郑县西北平地,东过其县北,又东南过其县东,又南入於洧水。”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一面注说:“洧水又东迳新郑故城中……水南有郑庄公望母台……”一面却又注说:“诗所谓溱与洧者也,世亦谓之为郐水也……郑城东入洧者,黄崖水也……”把新密境内的“郐水”误注为“溱水”,把“溱水”误注为“黄水”,导致清朝学者张龙甲误证郑韩故城即新密的古城寨。

  仅仅查阅历史文献资料是不够的,薛文灿又开始实地调查访问,经过考察对比,他发现新郑城周围的土城周长22.5公里,面积16平方公里,而新密的古城寨周长只有1.8公里,面积不足半平方公里。新郑县城土城内有宫城遗址、铸铁遗址、铸铜遗址、制骨遗址、制玉遗址;有郑姬梳妆台、郑庄公望母台、郑武公授印台、孔子适郑宣圣台等遗迹;新郑县城南街李家楼发掘出郑君子婴大墓,出土文物800多件,青铜器90余件,其中一对莲鹤青铜方壶属于国之瑰宝;1930年在县城向阳街刘拐挖防空洞时出土春秋青铜器50余件,其中有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位于竹园北边的土城遗址里有春秋时期的夯土层和陶片,文化堆积很厚,而新密古城寨既无一件东周时期的青铜器,也无春秋时期的文化堆积。

  1960年6月初,薛文灿的《郑韩故城调查报告》在《郑州市文物志》编委会上宣读后,得到很多文物专家的赞同。随着调查的进一步深入,新密古城寨即郑韩故城一说自动放弃。就这样,经过查阅历史文献,实地调查访问,进行学术讨论,终于确认在溱、洧二水之间新郑县城周围的土城墙就是历史上的郑韩故城。

  1960年7月,郑韩故城材料逐级上报至中央。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郑韩故城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韩故城终于拨开了千年迷雾,恢复其作为我国唯一现存地表而且比较完整的东周城垣的应有历史地位。【原标题:郑韩故城 千年沧桑】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2008-07-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