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汉魏许都故城不在许昌

2014/9/28 17:04:44 点击数: 【字体:

    在三国时代,许昌这个小县城因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一举成为天下的中心,从而也加快了自己城市化的步伐。1800年后,我们回望那段沧桑的历史,当年的许都现状如何?它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许都故城不在许昌
    
    初到许昌,闷热欲雨,匆匆坐上一辆出租车,想寻找有关曹操曾经生活过的遗迹,司机则直接把我们带到了衙前街的曹丞相府。
    
    这是一处崭新的建筑,三进院落,气势宏大,据说完全按照曹操原来的府邸格局重建,有相府客厅堂,有文学精舍赋诗楼,有接待外宾的鸿胪馆,有青梅煮酒亭,还有修文习武的永始台,完全的仿汉风格,颇有气势。
    
    丞相府已经经营半年。但我们到来时正值关门之际,一行参观的人悄然到来,给幽寂的院落,增添了一丝生气。
    
    相府之外的广场上,游人如织,或游弋于高大的牌坊下,或嬉戏于挺拔的曹操像旁,或流连于古朴的府衙前。给人的感觉就像置身于曹操正在生活和办公的地方。
    
    这是一个历史的错觉。像我们一样,每一位经过许昌的匆匆过客,来过这里,很容易误解,许昌这个曾经在三国时代影响中国历史的地方,它的历史就隐藏在这些崭新的建筑里。仿佛,当年的许都,就是现在的许昌城,许都故城的遗址,就在这附近。
    
    许昌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史友仁说:“许都真正的遗址在许昌东南的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

    曹操让许县飞跃
    
    从许昌市出发,一条宽阔的马路,直通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
    
    这是一个刻满历史的村庄。
    
    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册封太岳伯夷之后文叔于此,建立许国,城阙即在今天的古城村。这是许昌城市化的初始;至战国时,许国封地为韩国所有;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许地始称许县,隶属颍川郡(郡治阳翟,即今禹州市)。
   
     许县的飞跃,始于东汉建安元年,也就是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迁都于此。
    
    之前,曹操驻扎此地,建有官署,汉献帝来时,不得不将自己的官署进行改造,作为皇宫,而自己,只得住在皇宫外的军营里。
    
    随着实力的日益强大,曹操和他的后代开始扩建坚固而豪华的皇城,作为内城,专供汉献帝及宫妃居住;而在内城之外,又增建了外城,作为文武官员的居住地。其中外城是内城的5倍。

    许昌之名来自曹丕
    
    经过曹操的扩建,许都面貌大变,已经完全具备帝都的气派。据《许昌县志》记载:城内的建筑除街房、民宅、官署外,著名的还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毓秀台、丞相府等。其中许昌宫是汉献帝临朝听政及后妃居住的地方,毓秀台是汉献帝祭天的地方。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立魏国,并迁都洛阳。次年,曹丕以汉亡于许,魏昌于许之意,改许县为许昌,这就是“许昌”最初的来源。同时,他还列许昌为魏“五都”之一。据《元和郡县志》记载:“魏迁都洛阳,宫室、武库犹在许昌。”曹丕在位不满七年,却先后四次“行幸许昌宫”,并委派司马懿镇守许昌,可见许昌在曹操父子心中的地位。
    
    在其后很多年里,许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至南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夷许昌城”。
    
    曹操苦心经营的一代帝都就这样掩埋在废墟之下。
 
    汉献帝“祭天台”今犹在
    
    许都内城已化为麦田
   
    出古城村东行一里许,路口竖立着一座高大的门楼,“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八个大字赫然在目。这就是我们要找的故城遗址了。
    
    纵目四望,除了远处绿意盎然的村庄与正南方一挺拔的高台外,全是刚刚收割过的麦田,白森森的麦茬,在阳光下非常耀眼。
    
    眼前的景象,无法与一代帝都的面貌对接。一个王朝的背影,除了这座挺拔的门楼提示以外,似乎淹没在中原农村的大地之中。
    
    但我们还是发现了不同。附近马路东侧的麦田,明显比西侧的麦田高出许多,有的地方甚至高出两三米。这种景象向南一直延伸到高台旁,向北则过了我们来时的公路,延展到对面几里外。
    
    “这儿就是城脸儿,我们来这里种地时,都说到城脸儿去。”正在地里忙活的盆李村村民李大宝说。他所说的“城脸儿”,实际上是“城里”。
    
    汉魏许都故城分内城和外城,这些高高的麦田实际上是故城的内城。它状如小丘,大致呈方形延展。
    
    站在麦田的边缘,有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大概就是其“都城血统”的不同之处。我们在麦田的边缘地带,发现裸露出来的两三米高的土层明显是加工过的夯土层,其间还夹杂着汉砖汉瓦及陶器的残片。而在地头,这种残片到处都是。
    
    李大宝说,以前,他们在“城脸儿”耕种的时候,经常会发现墓丘,这些墓丘全部是蓝砖砌就,里面摆设有桌子凳子等房间设备。这些墓丘在30多年前平坟时期,被毁掉了很多。
   
     李大宝说,不少村民在城里挖到了完整的汉砖汉瓦和汉铜鼎、铜矛、刀剑、钱币等。史友仁也说,1981年,曾出土过战国玉璧,制作精美,上饰龙鸟图案;后来在1985年还发现了一件四神柱础,上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应该为许国宫殿建筑构件。

    一代帝都最后的见证
    
    我们顺着马路,走了不到两公里,即到达高台。这座高达15米的高台,就是毓秀台,为汉献帝祭天处,也是汉魏许都故城内城唯一可以看到的历史遗迹。
    
    许昌市旅游局副局长解淑云说,在古代,皇帝有春秋祭天祈福之举,毓秀台的建筑,完全按照祭祀要求建筑。据《汉魏故城图》记载,毓秀台前设有汉御殿,为汉献帝祭祀前沐浴斋戒和休息之处,还有神厨、宰牲亭等祭品存放之处;台顶则为祭祀场,正中为玉皇殿,其顶为圆锥形,庙基为方形,体现古代“天圆地方”的理念,贵为天子的汉献帝就是在玉皇殿内祭祀“天爷”玉皇大帝的。
    
    解淑云说,从玉皇殿拾级而下,是青砖铺地的广场,矗立着象征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石像,正中则为青铜神坛,这里是天子每年秋天祭天处。
    
    据说广场的两旁还建有独特的月神台和雨神台,每到望月之夜或夏日干旱,天子前来祭月或求雨。
    
    在毓秀台的南端,还有一座门,有99级台阶通到台顶,象征登了九十九重天才能叩见玉皇大帝。这显示了皇权的威严。
    
    我们无法想象,汉献帝当年祭祀时冠盖云集、旌旗满台的景象。这个进入许都的皇帝,当年享受的是曹操跪在石板上迎接的待遇,但随后,他却发现,自己很快成为曹操的傀儡,忍辱偷生。也许只有在此时,汉献帝才能感觉到自己贵为天子的身份,才能拾回自己天子的威严。
    
    解淑云说,毓秀台是一个创造双赢的场所,它既让汉献帝找回了自尊,也让曹操笼络人心稳定了朝野,形成“人心向天子,个个赞曹侯”的政治局面。
   
     但这种稳定局面,最终在第25次祭天时被打破。这一次,汉献帝正在祭天时,突然狂风大作,乌云遮天,吓得汉献帝浑身颤抖;这时候曹操正病重洛阳,不久殒命,他的近臣就利用这一自然天象,制造“汉室气数已尽,魏国当兴”的舆论。
   
     这一年是公元220年,汉献帝被迫将帝王之位禅让给曹操的儿子曹丕,刘家四百年江山终于完结。

    毓秀台已经毁坏大半
   
     历史的风烟遥不可及,但现存的毓秀台逼真地立在眼前,昔日的影踪已点滴不存。
    
    在一马平川的空旷原野上,毓秀台现在15米的高度,格外引人注目。远远望去,台顶的房屋,以及四围葱绿的植物,装扮出其独特的气质。
    
    毓秀台东侧,已开辟一块不大的广场,从此广场上行,有台阶可上毓秀台,台阶顶端设有大门,门上旗帜飘扬。
    
    台顶犹如一处农家院落,实为三座大殿,正中大殿为天爷殿,面东背西,其余两座为偏殿,供奉着十二奶奶等塑像。每座大殿里都有一位年迈的老太太把守,每有游客进入,都会力劝往功德箱内捐钱。她们说,三座大殿为盆李村不同的人盖起,自然各有收益。正是正午炎热时分,游客几乎没有,我们的到来,打破了台上沉沉欲睡的气氛,她们打起精神,竞相招徕。
   
     我们环顾院落,发现它实在逼仄,不过四五百平方米左右的格局,还不如当地村民的一处院落。这当然跟毓秀台的格局关系不大。
    
    盆李村村民高大爷说,他记事时,毓秀台其实很大,比现在的面积大了一两倍,台顶原来的天爷殿、天王殿、山门和东西厢房格局也很大,香火也一直很旺盛,夏天中午的时候,小孩子经常来这里纳凉,非常凉爽。
    
    高大爷非常遗憾地说,这些原来的建筑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毓秀台上的土也被附近的村民拉走垫地,所以逐渐缩小到今天这样的规模。
    
    沧海桑田,不过几十年间。走过1800多年的毓秀台,经历了多少风雨,经历了多少战火,却在这几十年间,面貌迥异。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09-06-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