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开封市井风情画”系列之“丝情画意”属汴绣(中) 精美汴绣“浴火重生”(2)

2013/11/19 11:03:46 点击数: 【字体:


   
    1958年,地方国营开封汴绣厂接到一个任务,创作一幅北宋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刺绣画,作为河南省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当时厂里根本没人见过这幅画,连名字都没人知道,只知道叫“开封古代一条街”。

    绣之前,开封画家蔡德全参考文物出版社的《清明上河图》影印本,用了三个月时间,一丝不苟地将原图绘在洁白的绸缎上,经反复修正,一幅与原作等大的白描长卷送到20多个绣女面前。

    “打开一看,傻了,人物密密麻麻,当时我顶多会绣个被面。愚公移山,权当搬山,于是我抱着被子住进了厂里。家离厂只有十分钟路,我硬是三个半月没回家。”当年参与绣制《清明上河图》的绣女王素花回忆说。40多年后,王素花成为河南省首届“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绣《清明上河图》时,正当1959年夏天,天热,也没电扇,绣女们可受罪了,汗水通身流,鞋里都“湿洼洼”的,晚上小虫钻到鼻子里,难受无比,但最难的还是很多东西不知道咋绣。起初绣的毛驴,就像石磙上安了四条腿,不生动。为绣好毛驴,绣女们跟着进城的毛驴车看;绣柳树时,初春柳树上的那抹绿绣不出来,就先涂上颜色再用蒙针绣。

    《清明上河图》上有很多船上的镜头,绣女们就跑到黄河边,看船工撑船盘缆绳下船锚,她们用丝线搓成绳缝在图上,缆绳的立体感出来了,船锚用拉链绣,很像。

    当时,绣女们先在长卷旁边支块绷子反复练,练出来最佳效果再往长卷上绣,最初进展十分缓慢,后来就越绣越顺手了。

    “收集整理了民间绣女掌握的多种传统针法后,又发明了十余种新针法,都是让这幅画逼出来的。”参与绣制的绣女杜秀芬说。当年她二十出头,因为技术出色,专门绣人物绣水纹,数十年后,她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刺绣工艺美术大师。花了一年半的时间,1959年9月29日,汴绣《清明上河图》被送往北京,经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考古、刺绣、绘画专家鉴定,认为:“符合复原要求,堪称集中体现了汴绣风格特点的代表作。”这幅作品,作为河南省的国庆十周年献礼,最后被布置在中国人民大会堂河南厅。

    千年前,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画出《清明上河图》,东京城成就了这幅历史长卷。千年后,长卷又成就了现代开封的汴绣。其间因缘际会,是偶然,也是必然。从艺术层面讲,1959年,还有什么比刺绣《清明上河图》更能充当“开封名片”、甚至河南名片,更能体现开封包括中原的文化底蕴?从技术层面看,从宋绣到汴绣,它们一直沿袭了一个重要特点:善绣绘画。宋时如此,于今尤烈。

    从宋绣到汴绣静听历史的回声

    “《清明上河图》的成功,使开封汴绣厂闯出了一条以刺绣中国名古画为主导产品的发展道路。”魏吉安说。唐代韩的《五牛图》、周的《簪花仕女图》、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宋代崔白的《寒雀图》、元朝的《永乐宫壁画》、清代宫廷画家郎世宁的《百骏图》,大批名画被搬上锦缎,把宋代绣品善绣绘画的风格再度发扬光大。

    20世纪60年代,汴绣已在河南赫赫有名;70年代,“一花独放”,所有的传统题材被打入“冷宫”,只有政治作品才能创作,《毛主席去安源》、《毛主席视察黄河》、《毛主席检阅红卫兵》、《焦裕禄访贫问苦》、《王杰》、《刘英俊》等汴绣作品纷纷问世,当时绣的毛主席像最大的有四米多高,一些巨幅毛主席像经常出现在游行队伍的最前面。汴绣在时代风云中被推到极致,写下的是兴奋而尴尬的一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汴绣重

    回刺绣中国名古画的发展之路。1981年,《清明上河图》被河南省评为省优质产品奖、工艺美术百花奖;1982年,《清明上河图》、双面绣《牡丹》等荣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百骏图》、《五牛图》获省轻工业厅优质产品奖。

    “汴绣承继宋绣,与宋代历史有割不断的血脉,与宋代书画有解不开的情结。”曹增军说。

    时光倒流回北宋,当时全国画坛的最高机构是设在东京的翰林画院,在此挥毫作画的开封籍画家有76人之多,宋徽宗更是一名卓有成就的书画家,他勤于创作,并运用自己的权力积极推动北宋文化艺术的发展。

    宋徽宗为画院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下令设立专门培养绘画人才的画学(后并入翰林画院),开设道佛、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等科目,教授《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等课程。画院每次考试,都由徽宗亲自以古人诗句命题,诸如“
    竹锁桥边卖酒家”、“踏花归去马蹄香”、“嫩绿枝头红一点”等,精巧别致,颇具想像空间。

    由于徽宗的不懈努力,画院和画学取得了巨大成绩,培养了诸如张希颜、孟应之、赵宣等一大批优秀的画家,开创了北宋绘画的新境界,学术界有“北宋绘画,实为中国最完美绘画”的美誉。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宋绣画的“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其用绒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故眉目毕具,绒彩夺目,而丰神宛然,设色开染,较画更佳”,并在千年之后为汴绣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黄河绝恋”的开封城产生了如此秀美、精致的绣品,而开封人的性格又赋予刺绣一些恢弘、豪迈的气质,汴绣的成名是沿着宋文化留下的线索一步步走过来的,从汴绣中静听宋文化的回声,那是用丝线为弦,以绸缎为琴,绣女们十指春风,演奏的天籁之音。【原标题:“开封市井风情画”系列之“丝情画意”属汴绣(中) 精美汴绣“浴火重生”】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报 2006-10-27 作者:盛夏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