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街巷深处藏酒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湖九河黄酒酿造技艺传承小记

2013/10/21 11:37:24 点击数: 【字体:


    谁曾想到,在喧嚣的都市中隐藏着深沉的文化积淀;谁曾想到,在闪烁的霓虹灯下,有一段历史正在默默延续。在山城区一个不起眼的院落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湖九河黄酒传统酿造技艺就在此传承着。

    源远流长的历史传承

    九河黄酒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至明初。明朝洪武年间,王氏家族从山西迁至河南的胡垒村(即今鹤壁市山城区大胡村),与他们一同到来的,还有源自山西的酿酒工艺。那时的酿酒工艺,要么是通过蒸馏法,制出醇厚浓烈的白酒,要么就是不经蒸馏的黄酒。一名叫王亮的族人将白酒酿酒技法和当地炮制米酒的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黄酒酿造工艺。从此,这种酿酒技法就成了王家独有的技术,代代传承。最盛时,曾达到“九河有田万亩酒铺百余”的盛况。明朝诗人陈大宾便曾登大伾山、饮九河酒,写下“怪石穹窿夏木阴,移觞倚月共披襟”的诗句。

    虽然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当年的王氏家族已然不复当日,但如今穿行在明清时的王氏故居,“九门相照”的古朴院落仿佛仍在诉说着当年满村传酒香的辉煌。

    精湛的酿酒工艺

    和王氏家族一样,九河黄酒的酿造技法经历过辉煌盛世,也饱经磨难沧桑。在“文革”时期,被王氏族人视作珍宝的酿酒技艺更是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许多人纷纷改行,从事这一行当的人越来越少。如今还坚守着这门古老技艺的,只有王凤金、王洪有兄弟。

    已经62岁的王凤金是九河黄酒酿造技法的第十九代传人,他已经与黄酒打了半辈子交道。说起酿酒,他如数家珍:“造这个酒,得夏天制曲、秋天晾晒、冬季酿造、春天蒸馏,四个步骤对应四个季节,一点都马虎不得。

    据他介绍,九河黄酒以当地饱满优质的黍米制曲,以大胡村清洌纯净的古井之水酿造,以蒸馏冷却之法提纯,在密闭酒缸中经过一年的自然沉淀才能出产,通过此法酿出的黄酒呈琥珀色,清洌甘甜,余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除此之外,因为采用黍米为原料酿制,酒中富含粗蛋白、麦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类、琥珀酸、乳酸酯类及矿物质等多种营养物质,每升黄酒中赖氨酸的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高出数倍,被誉为“液体蛋糕”,更可配以药物,有针对性地进行保健。因此,九河黄酒一经面世就在乡间广为流传,谁家酿了酒,总有街坊邻里前来讨要几斤回家品尝。

    “那时候酿酒,我们都是全家上阵。每到出酒的时候,都跟过年一样,特别热闹。虽然当时一个个都累得不行,可看到酒酿出来,还是高兴得很。”王凤金说。

    在他的描述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在烟雾蒸腾中,冷凝缸中琥珀色的美酒沿着竹管一滴滴注入酒坛……

    苦心坚守传酒魂

    可惜的是,如今这种场景却已无法看到。现在的大湖九河黄酒厂,院内杂草丛生,数百口酿酒用的大缸也只能堆放在仓库里。据了解,因为北方人多喜白酒,低度的黄酒往往无人问津,且因宣传力度不够、资金紧张等原因,九河黄酒一直没能打开市场。而如今,酒厂已经停产4年了。“想维持下去不容易啊!”王洪有的妻子说。据她介绍,按现在造酒工艺,一个星期就能做好黄酒。而九河黄酒从制曲到蒸馏再到自然沉淀就需要足足两年时间,时间和精力投入巨大,但在市场上,效益却并不明显。正因为投入多、收效慢,所以许多投资者并不愿投资。而在此之前,王凤金、王洪有兄弟俩也仅仅是凭借自己一家的工资收入来维持酒厂的运转。

    “祖上传了多少代的东西,不能在我们手里失掉啊!”说起酿酒技艺的传承,王洪有不无感慨。在鹤壁职业技术学院任教的他深深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他正致力于发掘和整理有关九河黄酒酿造的材料,希望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他正在积极进行招商,已经与数家企业进行洽谈,希望通过合作,引进资金,把九河黄酒推向市场,把大湖九河黄酒的酿造工艺代代传承下去,将这门传统技艺发扬光大。【原标题:街巷深处藏酒香——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湖九河黄酒酿造技艺传承小记】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鹤壁日报 2011-12-12 作者:李霄楠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健康养生密码——九河黄酒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