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河南商丘的豫东琴书

2012/6/25 17:12:30 点击数: 【字体:


    豫东琴书是商丘本地曲种,其发源地就在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皖北、鲁东南一带。1988年,当时的商丘地区文化部门曾对全地区琴书艺人进行普查,得到的数据是:全地区登记艺人972人,豫东琴书艺人233人,占艺人总数的24%。就人数而言,在商丘,豫东琴书是仅次于河南坠子的第二大曲种。


    在民间影响广泛,曾传唱于我市的豫东琴书,因时代变迁及人们文化欣赏角度的改变,也成了濒危曲种。在这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活动中,柘城县及民权县对这一曲种同时上报,被批准为两县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豫东琴书 曾经风行豫东

    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在我国,琴书的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豫东琴书、徐州琴书、山东琴书等。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

    流传于我市的琴书统称豫东琴书,具体起源年代不详。据宁陵县琴书老艺人张继孔讲:传说,琴书最初发源于周朝。当时伴奏乐器较多,谓之大曲子,仅限于宫廷演唱。在以后普及流传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渐减少,遂转化为小曲子流传民间。据《商丘地区曲艺志》记载,夏邑县的豫东琴书有6代传人,第一代何新广(1851年生),第二代何振成(1883年生),第三代何思功(1909年生),第四代何福功(1915年生),第五代蔡永连(1933年生),第六代王子亮(1954年生)。从第一代何新广算起,我市豫东琴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一段时期,河南坠子在豫东民间异军突起,大行其道,很多大鼓、评书艺人开始改唱坠子。在这种情况下,豫东琴书仍然稳住了市场,并得到发展。     曾经,豫东琴书在我市流传极为广泛,我市的乡间都曾有过豫东琴书艺人的足迹。我市民间曲艺人物志上,豫东琴书艺人占了很多篇目,而且,这些艺人在我市分布广泛。如,民权县王庄寨乡的肖书太,不仅以善唱著称,而且拨得一手好古筝,收徒甚多,红极一时。宁陵县有豫东琴书艺人张继孔,在山东民间相当出名的山东曹县琴书艺人程纪良,还是他的徒弟。柘城县有刘广会、韩巧莲、魏彩霞、徐长峰、叶文进。虞城县有孙广灿、张玉兰。永城市有万新太、苏登海、刘春芹等。他们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影响一方,深受群众称赞和尊重。

    由于所处区域不同,在我市不同的地方,豫东琴书的唱腔也有变化。仅以梁园区、睢阳区为例,梁园区北部,因与山东接壤,豫东琴书中山东琴书味很浓。而市区附近,豫东琴书则有河南坠子味。在睢阳区东南部,豫东琴书颇有豫剧味。

    豫东琴书 从庙堂到戏场

    琴书刚形成的一段时期,琴书艺人一般是被一些达官贵人或有钱乡绅请入客厅演唱的。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农村庙会上没有琴书艺人的位置,琴书艺人不在庙会这样的杂乱场合演唱。即使被盛情相邀去庙会演唱,琴书艺人也要求组织方在庙会旁边专门找一个大院子。琴书艺人不像其他曲艺艺人可以手舞足蹈、随心所欲。在达官贵人及有钱乡绅家里演唱,要双目微睁,不能左顾右盼、摇头晃脑。因为听书的不是老爷太太,就是夫人***,稍有疏忽,就可能带来麻烦。琴书艺人一般只在唱、弹、拉、打(扬琴)方面做文章,不得有任何表演动作。表演时,大多耷拉着眼皮,打琴人的视线一直在琴身上。

    琴书艺人的人数不固定,少者1人,多者5人;乐器的位置一般固定,其主要乐器扬琴居中,软弓京胡、二胡在左,曲胡、三弦置右,呈扇面形。豫东琴书的演唱方式分单口、双口和群口3种。我市流传的豫东琴书多为群口,一般表演者3人以上,分担曲目中的不同角色,把唱、念、做、打(扬琴)、拉紧密地融合为一体,声情并茂。

    豫东琴书擅长于叙述故事,抒发感情,有说有唱,以唱为主。豫东琴书的道白简约,旋律优美婉转,抒情缠绵。因此,琴书艺人要有高超的乐器演奏技能。在琴书场所,听众不仅为听故事之奇,更是为了欣赏琴书那清丽动情的唱腔和悠扬悦耳的音乐。

    新中国成立后,琴书从达官贵人的庙堂之上逐渐走进民间,成为庙会及农村街头上的曲艺品种。因这种场所的改变,表演形式也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很多琴书艺人开始在表演中吸收其他曲艺的特点,加进了一些手势、步法、躯体语言。拉软弓京胡和弹三弦的艺人有时候也配合剧情,时而站立,时而原地转体,时而昂首扬目,时而低头晃脑。其他人还会把手中的乐器当成戏中的兵刃,舞动起来作策马扬鞭状或舞枪弄棒状。这些躯体语言的融合,使琴书的表演效果明显地向前迈了一大步。

    1978年,为了适应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农村文化宣传工作的需要,柘城县人民政府组建了以著名豫东琴书艺人刘广会、韩巧莲、徐长峰等为骨干的说唱团(又叫曲艺团)。说唱团勤奋敬业、锐意创新,经常在戏台上以河南坠子、豫东琴书等形式进行表演。1980年,刘广会、马忠臣等人大胆创新,将传统曲目《回龙传》、《五侠剑》改编成连台曲艺剧,以河南坠子和豫东琴书的唱腔韵调,以戏剧舞台形式演出,很受群众欢迎。

    1998年,我省著名曲艺作家张久来应邀至柘城采访并编写戏剧《黑老吉》时,受柘城县说唱团连台曲艺剧的启发,将《黑老吉》一剧的唱段全用河南坠子、豫东琴书、河洛大鼓等曲艺唱腔演唱,称为“曲艺剧”。此剧经省歌舞剧院排演,在河南省第七届戏剧大赛中一炮打响,荣获一等奖。2002年冬,柘城县说唱团资深演员徐长峰自掏腰包,投资3万多元,购买了服装、道具、音响等舞台设备,组织20多名曲艺人员重新排演连台曲艺剧。2004年春,该团正式把这种以河南坠子、豫东琴书唱腔为主的连台曲艺剧的表演样式定名为“坠琴剧”。

    坠琴剧是河南坠子、豫东琴书等曲艺的合成剧,它并不是豫东琴书的演变,在坠琴剧中,只是有豫东琴书的表演形式。随着这种表演形式,豫东琴书也彻彻底底地从庙堂走进民间,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艺品种。(原标题:河南商丘的豫东琴书)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商丘网 2011-01-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