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华夏药都之禹州

2012/6/25 14:49:47 点击数: 【字体:


     “药不进祁州无药味”所指的是我国四大药大都之一——祁州,而与祁州并称“北祁州、南禹州”的就是位于河南省的禹州。
    
    禹州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民族之根。禹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洪荒初开,人类祖先便在这里繁衍生息。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闪耀着华夏文明之光,为华夏文明的中心。早在原始社会末期,这里就是黄帝部落活动的中心 区域之一。后来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居住在今禹州市西北部和北部山区的具茨山。 

    禹州藏百草

 
    始建“药王阁”

 
    禹州地理气候优越,盛产动、植、矿物药材1084种,蕴藏量12万吨。唐朝药王孙思邈曾长期游居禹州,行医采药、著书立说,孙思邈去世后,禹州人民在西关购地建“药王阁”永久纪念。禹州的中药文化自此开始繁荣。禹州逐渐成为全国性的中药材交易集散地,禹州也因此留下许多与药材交易有关的遗迹。数百年来,禹州药业市场长盛不衰,享誉全国。
  
    禹州的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宋仁宗年间,阳翟古城寺以东盛产白芷、南星、菊花、薏米等药材,时任河南主薄的著名诗人梅尧臣游览禹州,正值春和景明,翅花盛开之际,不禁诗兴大发,遂作诗一首:“云外阳翟山,实与嵩少接,山中采药人,能自辨苗叶,当须刨其根,以道素所惬”。元世祖至元一年(1264年),禹州已成为药材汇集之区,填满街市,犹如粪土,故农家深山大壑采药者往来不绝。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曾诏令全国药商来禹集结,每年春、秋、冬三个会期。“内而全国22省、外越西洋、南洋、东极高丽、北际库伦,皆每车节转而至,真可谓无街不药行,处处闻药香”。长期的药材交易,逐渐产生了以经营类别或区域性质划分的药行帮、药棚帮、甘草帮、党参帮、江西帮、山西帮、陕西帮、祁州帮、商城帮、亳州帮、金陵帮等18个帮会组织,继而形成禹州独特的中药文化。商帮建设了各自的会馆,其中规模最大的为怀帮会馆,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药商会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中药材集散地之一,被称为“中华药城”。
  
    明代周定王朱橚到禹州考察采集标本,于1406年撰写的《救荒本草》共列可救荒植物414种。著有《普济方》168卷,收载医方61709个,为历代医方之最,在剧毒药材处理上,采取吸附分离技术等都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清代禹州的“保光清凉散”、“九天阿胶”相继问世,行销全国,颇享盛誉。当地加工炮制的“九蒸九制大熟地”于宣统三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参展。 

    精工炮制,
  
     “药进禹州倍生香”  

   
    而禹州中药材炮制工艺、禹州药交会也因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州中药加工炮制始于明朝,清朝趋于规范。饮片加工及炮制因药制宜,技艺独特,制作精细,在国内久享盛誉,有“药进禹州倍生香”之说。在加工、炮制过程中,其“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有的饮片加工后,细如丝、吹能飞,片片均匀,厚薄适宜。在炮制方法上以精益求精而久负盛名。
   
    进入新时期以来,禹州中药材产业发展更加迅速。成为全国17家标准化、规范化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之一,也是河南唯一的国家级中药材专业市场。年交易额居全国第三位。在中药材贸易中的影响力愈加增强。同时标准化的中药材生产规模也进一步扩大,通过国家GAP认证的药材基地数量逐年增加。“药不经禹州不香,医不见药王不妙”,一年一度的“中国·禹州药王孙思邈国际医药文化节暨中医药交易大会”不仅为禹州带来了交易收入,而且又把禹州与全国联系得更加紧密。
   
    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从神农尝百草,伏羲制九针开始,逐渐形成了包括中医药经络文化、诊疗文化、本草文化、养生文化等在内的完整的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医药学成为世界上惟一拥有5000年连续历史、独立于西医的医学体系。几千年来,中医药文化随着名医辈出而兴盛,随着“药都”的形成而广泛流传。武汉中联中医药文化之旅,探源我国著名“药都”,继承与弘扬中医药文化,期待你我共同参与。(原标题:华夏药都之禹州)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食品商务网 2008-05-2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