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南阳内乡县衙:一座内乡衙 半部官文化(6)

2012/6/20 17:45:41 点击数: 【字体:

:“公生明”,意思是公正才能明察事情的本末。这三个字取自明朝著名清官年富的名言:“公生明,廉生威。”而年富这话又上承明朝大学者曹端。据说曹端的一个学生被授予西安府同知,上任之前拜访老师,请教为官之道,曹端说:“其公廉乎!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后来这些话成为读书人都知道的名言。在衙门大堂前的戒石坊刻上这样的箴言,是对官员时时刻刻的提醒。据内乡县衙的工作人员介绍,朱镕基对这则古代箴言极为推崇并广为宣传。
       
    戒石坊的北面刻有“御制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据县衙的刘鹏久先生介绍,宋太宗为整顿吏治,公元983年把这句话颁示天下官吏。南宋时,高宗又把黄庭坚手书的这一祖训,颁于各府州县,令刻石立于大堂前。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明令把这句话立于甬道中,并建亭保护,叫戒石亭。到清代,为出入方便,戒石亭改为牌坊,称为戒石坊,让官员进出熟识,铭记不忘。戒石坊离大堂不远,坐在大堂的县官抬起头来,目光越过原告被告,悠悠的就能望见。
        
    内乡县衙悬挂的匾额、楹联大多语言精练,含义深刻,书法或秀丽或俊朗或雄健,令人赞不绝口。大堂的楹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二堂的楹联是: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这是说为官者在执法办案时要不分亲疏远近,一律平等;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事情,该赏的要从重,该罚的要从轻。
    
    公署院的楹联是:为政不在言多,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皆民生国计所关。
   
    三堂的楹联历来为人激赏: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据内乡县衙博物馆馆长杨兴华介绍,朱镕基在视察内乡县衙时,对此联所阐述的官与民的辩证关系很是赞赏。(图6)
    
    古代官衙的权力非常集中,官员们的行为没有完备的监督措施,很多情况下,只能依靠官员的道德自律。为官的这些箴言对一部分人起作用,但对有的人只是扯淡,顶多可以拿来做标榜。据说“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这16个字是宋太宗从后蜀主孟昶的《颁令箴》中摘下来的,但有讽刺意味的是,孟本人就是一个奢侈腐化、淫逸无度的君主。
      
    内乡县衙大门外东侧,立有一通高3米的明代大石碑,这是有名的《三院禁约碑》,内容是禁止吃喝侈糜风的,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反腐宣言”。据说像这样认真到刻到石头上的反吃喝规定,全国独此一份。明代末年,吃喝侈糜风盛行,内乡接待来往官员的驿站不堪重负,知县易三才等人为减轻一县百姓负担,经上级批准,立下了这《三院禁约碑》,碑文对接待官员吃喝的标准做了明确的规定,什么级别的官员膳银几钱都有详细的限额。内乡人说,前些年规定的“四菜一汤”弹性太大,还不如古人这样的量化指标管用呢。

    “父母官”,如父如母的官
      

    古人喜欢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官员称为父母官。这个称谓很普遍,但最初出现在汉朝的南阳郡。
    
    据史书记载,西汉宣帝时,有个叫召信臣的人出任南阳太守,他经常像父亲一样关心民众疾苦,“躬耕劝农,出入阡陌,开通沟渠数十处,灌田三万多顷”。“民得其利,蓄积有余”,原来外出逃荒的百姓逐渐返回,户口倍增,社会安定。人们亲爱信臣,尊称为“召父”。
       
    东汉时,河南郡汲县人杜诗就任南阳太守,他视民如子,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大力开荒。他还发明了供冶铁用的水力鼓风机——水排,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产量。杜诗在任期间,南阳郡清平安宁。他病死在任上时,没有留下任何私人房屋和地产,贫困得连丧事都无法办理。南阳百姓为之痛哭流涕,当时人把他比做百年前的召信臣,尊称为“杜母”。当时民谣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当初“父母官”仅指召信臣和杜诗两人,南阳人一直怀念他们,正在修复的南阳府衙的门前,还有明清时代的“召父坊”和“杜母坊”遗迹。
    
    到了宋代,“父母官”的称呼流传开了,而到明清成为颂扬地方官的套语,甚至连贪官、庸官,也大言不惭地自称“父母官”。但这个称谓的出现,也是对地方官员的一种勉励。
     
    除了听讼断狱、征税纳粮之外,县官的职责还有劝民农桑、教化百姓、灾荒赈济、兴学与科举等。爱民若子,体恤民情,鼓励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日报 2004-11-16 作者: 姚伟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