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文化遗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内乡县衙:菊潭千载经风雨 官衙几度解沧桑

2012/6/20 17:33:25 点击数: 【字体:


 
    在豫西伏牛山南麓、南阳盆地西沿的古城“菊潭”内乡,有一座全国惟一保存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内乡县衙,它位于内乡县城东大街北侧,素有“天下第一衙”之称。自1985年对外开放以来,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古县衙历尽七百年人世沧桑和宦海沉浮,依然是风采不减当年。


  站在商店林林总总、游人如织的内乡县城东大街——仿清一条街上,距老城十字街中心约五十米处,街道北侧的“菊潭古治”宣化牌坊便赫然矗立在南线采风团的面前。远远望去,宣化牌坊飞椽挑檐,榫木斗拱,气势恢宏。其北约十米许即县衙大门。整个县衙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工艺细腻,座北面南,布局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前呼后应、左右对称,均为单檐硬山建筑,屋脊饰吻兽,整个建筑以清代地方衙署规制为依据,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集中体现了旧时官衙庄重、肃穆的威严气势。专家们称它是“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据了解,内乡县衙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据明、清、民国《内乡县志》记载,“县治居城之中,元大德八年(1304)县尹潘逵始建厅堂廨舍”。其后500多年间,县衙屦经扩建,又屡遭战火。光绪十八年,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章炳焘知内乡县事,历任九年,专心土木工程,规模宏大的内乡县衙得以恢复重建,占地2万多平方米,有房屋200余间,民国《内乡县志》称“迄今观其规模,不可谓不宏远也”。

    县衙首部建筑的对面为“一”字形建筑,名曰照壁,为县衙大门的屏蔽物,其上所绘麒麟状怪兽名曰“贪”,是传说中的贪婪之兽,能吞下金银财宝。尽管它四周都是珍宝,还想吞下太阳,结果利令智昏,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可悲下场。旧时官衙均以此画警戒官员。与照壁隔街相对的斗拱式牌楼建筑为内乡县衙中轴线首部建筑,面南书“菊潭古治”,面北书“宣化”二字,故称宣化坊。是旧时知县于每月初一、十五在此宣讲圣谕教化百姓的地方。
 
    穿过宣化坊,便可见县衙大门。明间匾额书“内乡县署”四个大字,抱柱楹联“治菊潭一柱擎天头势重,爱郦民十年踏地脚跟牢”,对仗工整,抑扬顿挫,表现出古代官吏忠君为民的朴素感情!两侧为旧时百姓所称“有理没钱莫进来”的八字墙。其前石狮,脚抚幼狮,象征子嗣和恤悯。狮子是外来兽,我国不出产,西汉武帝时派遣博望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狮子才传入我国。据史书记载,东汉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安息国王献狮子,翌年,月氏王献狮子;顺帝阳嘉二年(公元133),疏勒国王献狮子。从此,狮子便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
进入大门,百米甬道的中央为仪门,是县衙的礼仪之门,凡新官到任或同级、上级官员至仪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县官僚属,整冠迎至仪门。仪门,取“有仪可象”之意,表示县令的一言一行应该作为普遍百姓的表率。大门至仪门为县衙的第一进院。
  
    过仪门,进入眼帘的是县衙大堂。大堂是县衙中轴线的主体建筑,亦是县衙建筑群的中心。堂中央置暖阁,设知县公堂,面南屏风绘“海水朝日图”,象征清似海水,明似日月。暖阁顶部绘八卦太极图,周围44个方格,各绘一只仙鹤飞向圆心,象征天下归一,四方同心。达到了“建筑必有图,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
  
    大堂是知县发布政令、举行重大典礼和公开审理大案的地方。整个建筑群雄伟、高大、一派森严。而两列仪仗:青旗、兰伞、兰扇、桐棍、皮朔和堂鼓、铜锣,分明使人听到了击鼓升堂的阵阵回声,依稀看到清代知县顶带花翎、长袍补服的赫赫威仪。堂前明柱,浮镌着清代诗人魏向桓的名联“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把欺人与欺天,负民与负国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和爱民自警的民本思想,寄意深远,读来使人深受启迪。

  大堂前东西侧,为吏、户、礼、兵、刑、工六房,自北而南,东列吏、房、礼,西列兵、刑、工,与大堂、仪门形成县衙的第二进大院——大堂院。  六房是县衙的职能办事机构,有书吏在此办公。吏房掌握人事,户房掌管赋税户籍,礼房掌管节庆、科举、祭祀,兵房掌握兵事,刑房掌管刑狱、缉捕,工房掌管城池、仓库营造。可谓分工严密,职责齐备。

  大堂之后为宅门,是衙门的咽喉之所,为二堂的屏障,故又称屏门。屏门平时不开,只有新官上任或迎接上级官员时方可打开,屏门面北横匾上有六个凝重浑朴的大字“天理、国法、人情”,提示知县办案要顺应天理,执行国法,合乎人情。

穿大堂,过屏门,可见二堂,即县衙的第三进院。这里是知县预审案件和退堂休息的地方。正面木格扇,上悬“琴治堂”。取《吕氏春秋》宓子践鸣琴理讼的典故。意在警示知县要知人善任,力求做到政简刑轻。

  二堂之后的小型四合院,是县衙的第四进院,俗称夫子院。是知县的幕友钱谷、刑名二位师爷办公之所。院内西侧有棵高大繁茂的桂花树,已有700年的历史,开花季节,清香四溢,正所谓“一树繁花初绽蕊,满城到处丹桂香”。

  三堂是知县接待上级官员、商议政事和办公起居的地方。有些机密案也在这里进行审理。三堂建筑回廊宽阔,气势雄伟,内部陈设与大堂迥然相异。三堂院是第五进院,院内桂树如冠,繁枝翠盖,给人以幽静、神秘之感。

    三堂左右两侧为东西花厅,是知县眷属居住的地方。三堂以北为后花园,是知县和眷属休息的地方,有亭曰“兼隐亭”。这里花木争荣、翠竹扶疏。著名书法家郑板桥在山东潍县做知县时曾赋诗咏竹: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表现了古代清廉勤政的地方官吏体恤民情,关心百姓的可贵情怀。

  县衙中轴线东西两侧为辅线建筑。东辅线自南向北依次为寅宾馆、衙神庙、三班院、巡捕衙、县丞衙;西辅线自南向北依次为膳馆、监狱、狱神庙、吏舍、主薄衙。

  县丞、主薄是知县的佐贰官。品级为八品、九品,主要分管粮食、户籍和巡捕等职。县丞衙位于二堂东跨院,是县丞办公理事的地方,分正厅和东厢。陈列着清代文官各个品级的官服。主薄衙位于二堂西跨院,也有正厅和厢房配置,陈列着清代武官的各个品级的官服。

  中国古代的政权体系和埃及的金字塔十分想象。县级政权就是这金字塔的底座和其石。因此,自秦灭六国,诏告天下以来,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虽然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屡经变化,县级政权始终是封建政权的基层单位。封建王朝基于“民非政不治,政非官不举,官非署不立”的认识,都十分重视衙门的修建整饰。内乡县衙几经风雨,奇迹般地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我们研究古代政权建设和古典建筑的艺术风貌以及衙门文化,无疑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内乡县衙的整体布局、形制规模体现了明清时期地方衙署座北面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多进庭院建筑的传统礼制思想,丰富了封闭的空间层次,增强了安全防范机能,为我们研究封建社会县级衙门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历史标本。

  从建筑风格看,内乡县衙采用严格的四合院布局格式,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结构严谨,大堂、二堂、三堂依次推进,深邃幽古,壁垒森森,变幻无穷。其主要是建筑物面,均饰有“五脊六兽”。正脊两端的兽头,叫鸱吻。传说,龙生九子,即龙与别的九样灵兽交配后繁衍出九个混血儿,而每子都不是龙,他们的名称分别是:贝贝、霸下、狻貌、椒图、睚眦、嘲风、鸱吻、螭道、蛮吻。它们不仅外貌不同,性格也不同。作为九子之一的鸱吻,住南海、能喷水成雨。汉武帝时,因宫殿经常发生火灾,依据“术士”们的说法,在宫殿的正脊两端装饰鸱吻即可镇火。由此看来,县衙的主要建筑正脊两端装饰的鸱吻,目的是防止火灾。每个鸱吻的背上插一剑,相传这把宝剑是许逊的,宋代封为“神功妙济真君”,世称许真君为许旌阳。鸱吻插剑目的有二,一是防止鸱吻逃跑,让其永远喷水镇火;二是妖摩鬼怪最怕许逊这把扇形剑,使其望剑而逃。所谓六兽,主要是按放在和在四个垂脊之上的仙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等,最多的达11种,而县衙因地位、品级所限,仅装饰有鱼、天马、海马、蛮吻。这些神兽都是象征吉祥安定,消灭灾祸,并含有主持正义、剪除邪恶之意,同时也是古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品。故此,在史学界有北故宫、南县衙,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的美称。

  内乡处于南北文化过渡地带,又因内乡县衙的主持营建者章炳焘为浙江人,所以整个建筑融长江南北建筑风格为一体,既有北方四合院和南方风格的巧妙结合,更有北方建筑单体结构和南方建筑回廊宽阔、廊庑相连的科学运用,具有较高的建筑美学价值。

  匾联是中国建筑的独有特色。内乡县衙建筑群其宝贵的实物标本和文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具有特殊的地位。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风格各异,辞彩华美,寓意深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镌于三堂楹柱的一副对联。它不仅阐明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而且还集中体现了可贵的民本思想,受到了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高度称赞,政治局委员李铁映也将此联书录留念。

  内乡县委、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县衙的保护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用于县衙建筑修复,使内乡县衙重现了昔日庄严肃穆的历史风貌,吸引了各级领导和中外游人的极大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朱镕基、李岚清、李铁映、罗干、彭佩云等在县衙视察工作时,对县衙的保护利用给予了充分肯定,欧亚美等地数十个国家的游客都先后到县衙观光游览,国内许多有影响的报刊媒体也多次对县衙进行专题报道,使内乡县衙声誉雀起,扬名中外。

  菊潭千载经风雨,官衙几度解沧桑。内乡县衙作为中国封建地方政权的实物标本,见证了千年的世事巨变。随着内乡县对县衙人文旅游价值的不断开发,内乡县衙必将以新的形象、新的风采,在国内外产生更大的影响,成为河南省旅游业的龙头,成为内乡、河南乃至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原标题:内乡县衙:菊潭千载经风雨 官衙几度解沧桑)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国际在线 2004-04-2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