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张良姜欲重整旗鼓再续辉煌

2012/7/30 15:35:15 点击数: 【字体:

张良姜欲重整旗鼓再续辉煌
 

    小小一块张良姜,竟然能成为千年贡品。在洛阳不是论斤卖而是论片卖,虽有些夸张,但从中也能看出张良姜曾经辉煌之至。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张良姜无论是规模还是名气,都大不如前,不能不令人心痛。
     
    “有着2000多年贡品荣誉的张良姜,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断送”。可喜的是,无论是当地政府还是一些有志之士,都已认识到了这一问题。愿借张良姜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一东风,让鹰城这一千古品牌东山再起,重续辉煌。
     
    “姜中之王”,又获殊荣。日前,农业部批准鲁山县张良镇所产的张良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这是全国首个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生姜产品。为了解张良姜的历史、兴衰和前景,记者近日专门到张良镇进行采访。
       
    千年贡品打造“姜中之王”的辉煌

       
    清康熙《鲁山县志》载:“姜之一物,可作食料,可入药,通经散寒,用途甚广。南至荆州,东至山东产之,但不及鲁姜之优美……县境东南35里张良店一带,地6顷余,丰年每亩产姜4000斤。”
        
    位于伏牛山东麓、沙河岸边的张良镇,沙壤沃土,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极易种姜,当地人很早就把姜作为主要种植作物。但真正使此地姜名扬天下的是汉朝。据传,公元前204年,楚汉相争,刘邦率56万大军驻扎在如今的张良一带,准备与在方城的项羽决一雌雄。谁知,刘邦和众多将士伤寒染身,久治不愈,军师张良等人焦急万分。一日,忽有一菜农找到张良,说:“大王的伤寒病饮用本地姜汤可治愈。”张良忙亲自生火熬姜汤,刘邦饮后大汗淋漓,不几日便恢复如初。刘邦大喜,命军中支大锅熬姜汤,让染疾将士饮用。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姜汤治好了众将士的疾病。刘邦坐上皇帝宝座后,未忘当年姜汤之功,专门下旨,封这里的姜为贡品,让当地官员年年将鲜姜送到皇宫。军师张良看到此地姜有如此大的效能,就鼓励菜农多种姜。非常精明的当地人那时就知道名人效应了,他们把本地姜叫“张良姜”,把张良驻扎的地方叫“张良”,把刘邦驻扎的村叫“王营”。张良姜从此名垂青史。
       
    张良姜质地细腻,芳香浓郁,久煮不烂,辛辣浓烈,富含姜辣素、姜油、氨基酸等,其食用和药用价值远远超过外地的姜。这其中与张良的土壤和气候有一定的关系。从汉朝开始,历朝历代都把张良姜定为贡品。盛名之下,效益倍增。张良姜兴盛时期,菜农刨一畦姜卖的钱能唱一天大戏。有个菜农挑一担张良姜到洛阳卖,购者如云,他就将姜切成片,不论斤卖而论片卖。
        
    据了解,像张良姜这样两千多年都作为贡品的,全国极为稀少。张良姜不愧为姜中之王、姜中魁首。
       
    经历低潮后再现缕缕曙光

        
    历史上风风光光、无比辉煌的张良姜,由盛到衰是在1950年以后。
       
    据张良镇领导和一些菜农介绍,张良姜之所以一年不如一年,其主要原因是:土地少,不能合理调茬;姜瘟病不好防治;生长周期长,不如种别的蔬菜;投资大,一亩地的姜种需要3500元左右;搞塑料大棚种菜收入高;外地姜冒充张良姜,价格低。凡此种种,使张良姜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1950年,张良姜种植面积只有1000亩,之后,种植面积年年下降,到20世纪后期,全镇每年只有几十亩姜。一些菜农种姜也只种三两畦,除自己食用外,其余送亲戚朋友,市场上基本见不到真正的张良姜了。
        
   曾经作为贡品风光八面的张良姜,已到了一蹶不振的地步。
       
    张良姜真的没有一点希望了?否。记者在张良镇采访时了解到,近几年,张良姜又出现缕缕曙光。
       
    今年76岁的谷万福,是土生土长的张良人,种了一辈子菜,现任鲁山县蔬菜研究所所长、农艺师,是个不吃“皇粮”的“蔬菜官”。谷万福对种各类蔬菜都有相当的研究,培育出了几十个蔬菜新品种。为使张良姜重振雄风,谷万福反复研究、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谷万福告诉记者,过去,受“货出地土”观念的影响,人们都认为只有张良菜区能种姜,别的地方种不成。事实上并非如此。张良附近的十几个村,土壤和张良一模一样,都可以种。有一年,他让东营村的一个亲戚种了 0.4亩的姜,他经常去指导管理,结果收获了1000公斤姜,收入8000元,比搞塑料大棚种菜强很多。这就是说,种植张良姜的面积可以再扩大,并且可以用土地流转的办法解决调茬问题。同时,经过摸索、研究,谷万福已掌握了解决姜瘟病问题的方法。
       
    为了增加生姜产量,解除菜农嫌种姜收入低的顾虑,谷万福自己租种了十几亩菜地,每年都要种几亩姜搞试验。科学施肥、精心管理,谷万福的生姜试验田产量年年刷新。2008年,刨姜时节,县科技局、镇领导亲自到试验田,当场查株、刨称、测算,亩产达5000公斤。2009年,又经现场测算,亩产达5500公斤。谷万福说:“虽然亩产已超万斤了,但张良姜还有增产的空间。按每公斤10元计算,一亩姜收入几万元不成问题,比种别的一般蔬菜收入多几倍。”
       
    张良镇副镇长谷长兴是谷万福的儿子,深受父亲言传身教,对张良姜的研究完全到了痴迷的程度。他本身就分管全镇蔬菜,向领导汇报、和同事闲聊,说不了几句就扯到了张良姜上。这几年,谷长兴上县、进市、赴省,不断为振兴张良姜奔走呼吁。这次,张良姜能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谷长兴立了大功。近年来,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张良蔬菜专业合作社在继承传统种植的基础上,结合标准化生产技术,组织社员科学种植张良姜,使张良姜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合作社注册了“张良姜”商标,制定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开展了无公害产地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等工作,确保了张良姜质量安全。合作社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被省农业厅评为省级示范社。
       
    谷长兴动情地对记者说:“有着2000多年贡品荣誉的张良姜,完全可以说是鲁山县的品牌、平顶山市的品牌、河南省的品牌,我们不能让它在我们这一代断送了,一定要让它重振雄风,重现辉煌。”据谷长兴介绍,张良姜的确有市场,发展潜力巨大。2010年春节前,张良镇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张良姜卖得一块儿不剩,不少人都是买了后送给外地的亲戚朋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人,食用张良姜后非常高兴,说:“以前,光听说张良姜,食用后果然名不虚传,张良姜真是好。”在谷长兴和镇领导的引导、鼓励下,张良姜种植面积逐年增长,今年种植面积已上升到3500亩。谷万兴高兴地说:“张良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将完全按无公害农产品种植,质量上绝对有保证,价格上将成倍增长。外省一种萝卜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后,经过精美的包装,一个萝卜卖到 20元。张良姜一定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以后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大向外推介的力度。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必将为张良姜产业的发展和出口创汇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千年贡品张良姜,定会再现昔日的辉煌。(段孝和)(原标题:张良姜欲重整旗鼓再续辉煌)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原文时间:2010.6.9
0
下一条:卢氏黑木耳 上一条:张良姜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