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特产 >> 浏览相关信息

鄢陵蜡梅欲香飘天下 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

2012/8/1 15:30:56 点击数: 【字体:

鄢陵蜡梅欲香飘天下 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


鄢陵蜡梅欲香飘天下 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是王安石对蜡梅的描写。而今,有着悠久蜡梅栽培历史的鄢陵县,凭借“鄢陵蜡梅冠天下”这句话响彻祖国的大江南北、黄河上下。
      
    “鄢陵的蜡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9月1日,刚刚从北京回来,为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而奔波的鄢陵县文联主席赵俊峰告诉记者, “鄢陵蜡梅冠天下”一说的发源地在鄢陵县柏梁镇的姚家村,其花卉生产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姚家村栽培花卉始于晚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据赵俊峰介绍,蜡梅为落叶灌木,性喜阳光、性寒、耐旱,适宜于中性及微酸性沙质土壤栽培,鄢陵花农有“旱不死的蜡梅”的俗语。鄢陵县由于气候温和、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肥沃,非常适合蜡梅生长,被认为是“中国的蜡梅之乡”。河南农业大学教授赵天榜在《中国蜡梅》一书中说:“蜡梅有4个品种群、12个品种型、 165个品种,其中最佳者为河南省鄢陵县所产的蜡梅。”截至目前,鄢陵县12个乡镇、350余个行政村都有蜡梅种植,种植面积6000余亩,共有蜡梅苗圃 20多个,品种30多个,有馨口梅、虎蹄梅、老苏梅、赤心梅、紫花梅、早黄梅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素心蜡梅。清《鄢陵文献志》记载:“鄢陵素心蜡梅,其心洁白,浓香馥郁。因其花开时不全张开,且张口向下,似‘金钟吊挂’,故又名‘金钟梅’。”明清之际的韩程愈在《叙花》中记载:“蜡梅一种,唯鄢陵著名。”
      
    那么,蜡梅究竟是什么时间开始落户鄢陵的呢?赵俊峰告诉记者,关于蜡梅落户鄢陵的传说,版本很多,但都与柏梁镇的姚家村有关。据传,在武则天当政时,她非常喜欢种植花草。但每到冬天,后花园内百花凋零,满是枯枝败叶。于是,武则天下了一道圣旨,调百花进京,欲举办百花盛宴。然而,在大雪纷飞的日子,后花园内只有蜡梅傲雪绽放,其他花儿仍不开放。武则天一怒之下将牡丹贬出京城,仅封了一金(蜡梅)、一银(银柳)两种花草。受封后的蜡梅被一姓姚的花工带回家乡鄢陵种植。从此,蜡梅便落户鄢陵,成为当地一大特色花卉。到北宋时期,鄢陵的蜡梅更是名震京师,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欣赏、推崇之植物,达官显贵争相购买,装点厅堂居室。
      
    清朝时期,蜡梅每株售价高达白银6两。诗人王士正盛赞:“梅开腊月一杯酒,鄢陵蜡梅冠天下。”到了近代,蜡梅成为众多作家、艺术家笔下描摹的对象,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内涵。“山阻石拦,大江毕竟东流去;雪压霜欺,蜡梅香飘万里长。”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在多次考察鄢陵蜡梅品种后题的词。
      
    在今天的鄢陵县,已经形成了以柏梁镇姚家村为中心,方圆5公里的蜡梅栽培集散地,有鄢陵蜡梅园、鄢陵花木盆景园、鄢陵六和花木生产基地等以蜡梅为主的花卉苗圃基地,全县年产蜡梅达120万株。心灵手巧的鄢陵花农还开发出了极具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蜡梅盆景造型及古桩蜡梅等品种。
      
    鄢陵蜡梅多次参加全国“二梅”的展评,获得了多项大奖。2005年,在武汉举办的“中国第九届梅花蜡梅展”中,鄢陵的蜡梅获得了4金3银1铜的奖项。而鄢陵的蜡梅在走向了全国之后,也越洋走出国门,被栽植在美国的林肯纪念馆内。
      
    鄢陵民间传说多 蜡梅文化底蕴厚 
      
    寒冬腊月,万花纷谢之际,走进花乡鄢陵,在亭台、楼阁旁,小桥、池塘边,庭院、公园中,随处可见蜡梅迎着料峭春寒,绽开那娇小玲珑的金色花瓣。直到春风吹拂、大地铺绿、桃红李白时,它才悄悄地离去。若要问百花中谁夺“春魁”,那无疑是“一枝春已多”的蜡梅了。
       
    蜡梅在鄢陵有千百年的种植历史,演绎和传承下来了众多的民间传说,并深深地影响着鄢陵人的生活习俗。赵俊峰说,在今天的鄢陵,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六为当地青年男女介绍对象的最佳日期,而正月十六和二月初二则是相亲和定亲的吉日,从介绍到定亲现在仍分别叫做“说媒”、“相媒”和“定媒”。这种说法一是因为 “梅”与“媒”谐音,二是时间正是蜡梅花盛开的时期,三是在古时的鄢陵有这样的习俗,即每当青年男女相爱后要交换定情物,而女方通常会折取一枝蜡梅赠给男方,意为希望男方在日后的生活中有蜡梅那样凌寒傲雪、不屈不挠的风骨和品格。
    
    “鄢陵的蜡梅传说有百余个,但收集整理出的有40多个。在这些传说中,均体现出了3个共同的特征。”说起蜡梅文化,鄢陵县文联主席赵俊峰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鄢陵的花卉文化渊源可以追溯至2500多年前,而鄢陵的蜡梅文化具有原生性,它以柏梁镇姚家村为中心,延至方圆数十里。据民间文学工作者统计,有关鄢陵蜡梅的传说有很多,最具影响的有《天下第一花》、《蜡梅女侠》、《姚家花园的故事》、《蜡梅为何冬天开》、《蜡梅的传说》等。这些传说大多与姚家村有关联,或说其起源,或说起沿革,传说多发生在种植蜡梅的花农身上,极具本土文化特征和深厚的中原民风民俗。
      
    因民间传说是民众以口头传承的形式代代沿袭的,所以版本众多。在众多的版本中,蜡梅或被神化,或被生活化,亦庄亦谐、生动感人。这些传说有3个显著特征:一是发生在某国(即古鄢国),二是发生在某村(即姚家村),三是发生于某人(即姚姓花农)。民间传承的传说中所体现出的地理特征与鄢陵极其吻合,内容和人物与中原人朴实敦厚、勤劳善良的特性极其相符。
      
    影响鄢陵人生活的民风民俗主要有4种说法,即避邪之说、喜庆之说、友情之说和风骨之说。赵俊峰说,蜡梅为落叶灌木,叶对生,夏秋之际与桃树相似,因鄢陵民间有“桃树避邪”之说,所以,鄢陵农家庭院栽种蜡梅,夏秋季节可以驱邪避魔,冬天可观赏蜡梅那神圣高洁的风骨神韵。而蜡梅绽放时期正值春节期间,鄢陵人每逢蜡梅怒放时均爱折蜡梅插于瓶中,摆放在厅堂内进行点缀。一枝蜡梅,满室生香,为春节增添了许多喜庆气氛。由于蜡梅花香气清幽浓烈,采撷蜡梅花,阴干后冲茶,清香悠远,有生津止咳之功效,是款待友人的上等佳品。今天,在鄢陵县的姚家村,仍有贵宾到来之后,主人为客人冲泡蜡梅茶的习俗。另外的风骨之说就是蜡梅具有清高脱俗的品格,而蜡梅也成为男女青年的定情之物。
      
    蜡梅文化在鄢陵以民间文艺的形式传承了千余年后,使鄢陵人养成了爱梅、种梅、赏梅、咏梅的特有爱好,也使鄢陵蜡梅文化得到了发扬广大,融入了厚重的中原文化沃壤之中,成为了该县特有的文化。1985年,鄢陵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蜡梅定为鄢陵的“县花”。
    
    “最是三九苦寒时,疏枝冷香凝情痴。时人只识红梅艳,东风应知傲雪枝。”这是2003年1月19日,我市文艺界诗人在鄢陵县陈化店镇“赏梅品茶”诗会上即兴作出的一首咏梅诗。当时,来自我市文艺界的大家们在鄢陵踏雪赏梅、即兴赋诗、挥毫泼墨,为鄢陵的蜡梅文化增添了不少诗画佳作。而连续举办了5届的“中原花木博览会”更是为鄢陵蜡梅文化的发展、传播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小戏曲《金梅争艳》、《花乡宴》,广播剧《花魂》,电视散文《花乡清韵》等以蜡梅为创作题材的文艺作品和《中国蜡梅》、《花乡撷趣》、《鄢陵花卉志》等大量书籍的问世以及众多有关蜡梅的新闻报道,在收集整理和挖掘出了大量的鄢陵蜡梅文化的同时,也为鄢陵蜡梅文化的传播和发扬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文化品牌将打响 保护意识应加强
    
    “促成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的起因就是‘河北涿州事件’的发生。”鄢陵县文联主席赵俊峰告诉记者,虽然蜡梅文化在鄢陵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由于保护意识不强,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河北涿州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成功后,在许昌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许昌市委、市政府在着手申报“中国三国文化之乡”的同时,鄢陵县也开展了收集、整理蜡梅文化资料,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的事宜。目前,申报材料已经得到了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的认可。9月5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派出的专家考察组到鄢陵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评审。
     
    “一旦‘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申报成功,将为鄢陵县带来一系列的品牌效应。”赵俊峰说,“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申报成功后,将蕴涵着许多的商机。就地域文化特色的保护问题,将越来越成为鄢陵人急需思考的问题,如果保护手段得当,有关蜡梅文化的商标、品牌得到有效的保护,不被外地人恶意抢注,这将为鄢陵打响蜡梅文化这张特色牌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他说,目前,鄢陵已经开发出了具有“蜡梅文化”特色的系列白酒,如蜡梅国窖、蜡梅原浆、蜡梅古酒等,还有“腊梅园”纯净水等饮品系列。
       
    赵俊峰说,目前,鄢陵县政府已经加大了对“蜡梅文化”的经费投入,对以柏梁镇姚家村为主的蜡梅生产基地进行资金扶持,加大对鄢陵蜡梅园、鄢陵花木盆景园、中原花木博览园等花木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积极筹备、建设“鄢陵蜡梅文化馆”和“中原民俗馆”等。鄢陵的蜡梅文化将会进一步地发展壮大,大放异彩。(原标题:鄢陵蜡梅欲香飘天下 申报中国蜡梅文化之乡)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中华园林网 原文时间:2006.9.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