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画家张一:用色彩和光打捞心底映像

2013/11/7 16:51:34 点击数: 【字体:

    精细的用笔,唯美的写实,冷静准确的表达,画家张一的每幅画作都透出严谨理性、端庄典雅的贵气。在他的绘画世界里,无论是再现公众性人物的颦笑音容,还是表达春华秋实的自然风光,都给观者常见常新、无法释怀的视觉享受。

    张一,这位从少年时期就开始在画坛历练的实力派画家,数十年如一日,以我手画我心的行为艺术,在不停的自我挑战和跨越中,默默无闻地实现着自己的绘画理想。

    张一是从部队成长起来的画家。人生世界观形成的黄金阶段,他走进军营,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严肃紧张的部队生活,不仅练就了他执着于绘画的坚韧毅力,也对他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闲暇时间,他通过反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自己的哲学认知水平,从而渗透到艺术实践当中,也因此对这些伟人们的美好形象达到心慕手追的程度。激情加灵感,成就了他一个出色的肖像画家。他的马恩列斯、毛主席、周恩来等伟人系列肖像,都是通过自己情感的燃烧,然后把对他们的敬仰倾注于笔端。在创作的过程中,他精心打捞深藏在心底的美好片段,积彩成画,马克思的深邃、毛泽东的睿智、周恩来的诚实专注,无一不在他的笔下彰显得淋漓尽致,让观者很快被打动、被感染,引起共鸣。再加上他善于着重突出色彩和光对人物性格的表现,人物面部无论正面、侧面,都厚笔触罩上透明色,亮处精密细腻,暗处抽象概括,纯熟的中西绘画传统技法,浓重与淡薄、灰暗与光亮有机结合,使作品整体给人凝重结实、层次分明的感觉。

    善于用和谐的色彩和明暗关系来塑造人物内涵、气质,是张一肖像画成功的一大因素。布面油画《宋庆龄肖像》,深红的背景,从中间散向四面的光晕,神情若圣女、目光坚毅的宋庆龄头像,在光晕中间侧身面左,深蓝的上衣,白皙的面孔,双眼和和额头流溢出内心的光彩,画面豪华而凝重,充满着庄重、象征、抽象的意味,让受众目力虽穷,而情脉不断。张一的画风以传统西欧油画的写实手法为主,又广泛融合西方艺术精髓,加之贯注其中的宁静、内敛的细腻情韵,卓尔不群,令人惊叹!布面油画《齐白石肖像》,暗处背景衬托人脸和白胡须等亮部,身部融入背景,造成空间的深度,银白洁净的长胡须令画面更加清爽肃静。画面看似构图简单,但却把传统古典肖像画经典模式表达得精确无漏,达到了“美与真实”的完美结合。在人物肖像画的创作上,无论是伟人、将军、还是熟悉的同事、自己崇尚的明星等,张一都能表达的很传神、很有气场。他用笔流畅,敷色亮丽明快,时而洋溢着浪漫的抒怀之意,时而又蕴含着令人回味的怀旧情结,笔下的人物,神形兼备,栩栩如生。因此,近年来他应邀创作了大量的人物肖像画,受到圈内行家和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其作品也被许多国内外著名艺术机构、知名企业及个人收藏。

    用色彩和光线打捞沉积心底的那些美丽,这是画家张一的文化精神和艺术情怀。张一自幼痴迷于美术,青少年时期的作品就屡次荣获省级以上奖,曾被媒体誉为绘画天才,12岁编入地方志。16岁他被部队特征入伍,期间一直从事绘画宣传工作,定期为部队基层连队举办美术班,培养宣传报道员,创作了许多精彩的油画作品,在军区大赛中多次获奖,曾荣立三等功一次。1991年被部队选送进入河南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学习,在这座艺术殿堂里,他如饥似渴地汲取博大精深的艺术营养。不平凡的艺术经历,也给了画家不平凡的审美视角,正如他在一篇文章里写的:“破碎的东西比完整的东西更为真实,我不知道它们曾经怎么美丽过,我也无法想象它们的美丽。因此,我深深沉醉于这种不可想象不可求源的美丽,挖掘着它们绚丽的往昔。”这正透视了张一在艺术创作中的审美不是停留在表面,也不是停留在当下,而是在更深层面。油画《花》和《深秋》就是最能体现张一文化精神的经典作品,在这两幅作品的创作中,他一改肖像画那种写实、毫无做作的手法,以浪漫主义的情怀和想象力,把“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开”的内心感伤升华为一种审美幻觉和艺术创造。在《花》中,他让几朵洁白的花瓣怒放在金光洒洒的背景里,再以金黄花蕊、墨蓝色枝叶的点缀,具象、抽象自然融合,使整幅作品奇光异彩、艳丽华美、奔放涌动。《深秋》中,大片火黄的色彩,闪动着光亮,枯木繁茂的树林一角,笼罩在神秘而聚集的光的氛围中。受众站在这两幅画前,无不激情澎湃,灵魂为之震颤,大家看到的不仅是几束花和一片秋林,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内涵着人对自然的敬畏,以及画家自己的追忆、伤怀、信仰、奋斗......

    油画创作和中国画的写意性一样,强调趣味性、象征性和人格的理想化的提升后的精神性内涵,这些都要与创作主体的文学修养等文化背景紧密相关。画家张一的每幅作品之所有有较高的文化品位,也得益于他不断加强文化修养,海纳百川,在知识的海洋里广泛涉猎。读书、绘画、写作,是他在书房的主要活动项目,他的那些精炼、充满哲思味的诗文,既是作画心得,又是自勉自励的座右铭。他在《给生命留白》一文中写道:“留白是中国书画的一种布局艺术,是指在适当的地方留出空白,为读者的审美思维提供想象、品味、鉴赏的空间... 留白,是一种心灵的从容,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不管生活给予我们什么,都要坚持自己的信念。时常给生命留白,才会淡然地看待人生的得失,才能让心灵超脱起来,笑看云卷云舒,静观花开花落,宠辱不惊。”因此在油画的创作当中,张一自觉和不自觉地都要把自身的文化修养糅合进来,这样不仅对于油画创作的写意性表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能与新观念新手法相结合来促使画作的写意性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江南初秋》、《暮色江南》等系列描绘诗意般意境的美景画,尽管也注重写实,强调细节,突出光的因素,但在用笔和调色上倾向于轻松融合,随性铺张,物象在画面的布局散淡疏朗,正如《江南初秋》中,一条河从近前的空阔处悠悠伸去山林,河面静如镜面,右岸边停泊的两艘舟船、前方两岸柔和的秋林,简洁而和谐,一切都显得那么安然优雅,醇美不惊,这和张一的人物肖像画、生命体验的表现画相比,更多了些斯文、主观以及不趋势时流的意识,有画言志的文人之趣味。

    “感谢真诚,它让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滋生着不自禁的感动;感谢真诚,哪怕已成过往,重新想起还是一样的温馨、纯粹”。张一的这句话,不仅代表着他的生活态度,也代表着他的创作理念来自于身心的完全参与、感觉的非现实性。犹如曹雪芹从充满利害冲突的身世中挖掘出《红楼梦》的绮梦仙缘、托尔斯泰从充满血腥的战场中发现了《战争与和平》的诗意一样,张一总能从这个充满欲望、功利的浮躁尘世中发现美,他用饱蘸真诚的画笔记录下了沉积心底的那些美好影像,敬仰的伟人、淳朴的亲情以及大自然的一花一草断枝萎叶,都能在他光与色彩的打捞中,构筑成诗情画意的视界,给观者心情愉悦、奋斗向上的动力。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作为一个画家,张一最值得欣慰的是自己有一颗为了艺术,为了无怨无悔的油画事业而不断追求的纯洁的心。他深知,也许自己奉献了很多回报的很少,但他的追求、他的信念已经足以慰藉平生。 (杨娴娉)【原标题:画家张一:用色彩和光打捞心底映像】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博宝艺术网 2012-04-2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