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千年窑火复燃路——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

2013/9/11 17:23:31 点击数: 【字体:

千年窑火复燃路——记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柴战柱
柴战柱介绍绞胎瓷作品。本报记者 陈作华 摄


    他没有高等学历,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4项。

    他守在窑火炉旁,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他双手沾满泥巴,但把绞胎瓷写进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

    他身为民间艺人,但让当阳峪绞胎瓷载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

    他,就是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

    一位从窑炉旁走出的工人,是如何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继而又成为我市文物复仿制研究领域第一个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呢?在此,本报记者带您走近柴战柱,探寻他为复燃熄灭千年的神秘窑火所走过的人生轨迹。

    学徒工问道千年瓷谜

    今年7月份,有两个事关柴战柱的喜讯相继传来。一是为表彰他为恢复失传千年的绞胎瓷制作技艺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国务院特命名他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二是他的绞胎瓷作品再次入选最新修订的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并与汝瓷、钧瓷、官瓷并列为中原四大名瓷。

    二十多个寒来暑往,柴战柱把全部心血融入到瓷泥与窑火之中,而瓷泥与窑火又塑造了柴战柱的别样人生。

    那么,让柴战柱为之呕心沥血的绞胎瓷有何珍贵之处,他的人生又是如何与绞胎瓷融为一体的呢?

    花纹出胎骨,天然去雕饰。行云流水、变化万千的纹饰与“胎”俱来,自然天成,纵使粉身碎骨也表里如一,且任何一件作品的纹饰都独一无二、不可复制,因而更显特立独行之风、君子自爱之美,以致被誉为“瓷中君子”。这就是在世界瓷器中成为一道奇观的绞胎瓷。

    “熄灭千年的神秘窑火今又燃起,遗失千载的精湛技艺今又复得。发祥于焦作、在陶瓷王国独树一帜的绞胎瓷自北宋消亡而失传千年之后,如今再与世人见面……得悉绞胎瓷传统工艺研发成功并经过省级科技鉴定后,我国古陶瓷研究专家拍案称道:“复活绞胎瓷,堪为瓷艺之幸、焦作之幸、中国之幸、世界之幸!”

    其实,柴战柱与绞胎瓷的邂逅,本为生活所迫。

    1982年,在高中毕业那年,柴战柱因一场疾病与高考失之交臂,又因家庭生活困难,在18岁时便进入一家碳素厂干起了窑炉工。可是,这家厂子经营不善,逐步走向倒闭的边缘。柴战柱无奈于22岁时离开了工作4年的工厂。

    那时候,焦作还有几家陶瓷厂。有陶瓷厂就需要窑炉工,柴战柱打算到景德镇去学学陶瓷窑炉烧制技术,回来再去陶瓷厂应聘窑炉工。就这样,他先后在景德镇雕塑瓷厂、陶瓷研究所打工学习。在这些地方,他不仅在窑炉旁工作,还学到了陶瓷泥土配方、造型设计、烧制工艺等技术。

    在景德镇打工学习期间,不断有人因他来自焦作而问起绞胎瓷的事情。他们谈起绞胎瓷的历史地位、艺术价值,叹息这一珍贵瓷种的不幸消亡。这些话,就像鼓槌一样一遍遍敲击在柴战柱虚以求学的心鼓之上。

    “焦作曾有这么名贵的瓷种,为什么就任其湮灭在历史的烟云中?我钟爱陶瓷,又是焦作人,怎能眼睁睁看着这个瑰宝遗失而无所作为呢?”柴战柱感到,冥冥之中有一个声音在呼唤,让他走进当年窑火旺盛的绞胎瓷烧制中心——当阳峪。

    把生命融入窑火中

    借返乡期间,他来到当阳峪瓷窑旧址,漫山遍野挖寻当年遗留的残片,走家串户购买农家收藏的瓷片。他把这些瓷片带回景德镇,开始试验烧制。

    十次、百次,一年、两年,即使请了许多经验丰富的陶瓷艺人指点和帮助,但千年之前的绞胎瓷依然如幽灵般不现踪影。

    试验说明,绞胎瓷所用的泥料配方、泥色配方、釉料配方、炉温曲线等均与景德镇白瓷不同,所以在景德镇烧不出绞胎瓷。

    1990年,柴战柱回到焦作。但他没有去陶瓷厂应聘窑炉工,而是在家里设立个小作坊,开始了无穷无尽的试验研究。

    寻访老艺人,请专家指点,自己反复摸索,两年之内,流云纹、席编纹、羽毛纹、菊花纹、类木纹等传统纹饰相继呈现出来——他恢复并掌握了千年之前的传统纹理制作技艺。

    但是,瓷器变形、开裂,瓷面有气泡、缺乏光泽度等问题,依然如难以逾越的大山一样横亘在他的面前。在用家里的小电炉烧制瓷器失败上百次后,他把做好的瓷胚送到我市一家烧制生活用瓷的陶瓷厂,借用大型专业窑炉烧制。可尝试20多次后,他依然一无所得。

    家里的积蓄全都变成了一堆堆废瓷器,耳边全都是来自亲戚朋友的劝阻声,他的精神和毅力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他被迫停下试验。他出走了。半年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布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陕西耀州、河南禹州、北京大学、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等名窑和高校。这次游历,让他明白了一些道理,绞胎瓷是由几种瓷泥揉和在一起而烧制的,这些瓷泥的膨胀系数、收缩率是不一样的,因而应采取与单种瓷泥不同的烧制方法。同时,特定的地点所具有的特定物候,也会对特定瓷器的烧制起到特有的作用。

    他回来后,索性把试验场地设在了当阳峪。

    试验再次开始。试验再次失败。

    但是,数十次试烧之后,一窑瓷器中有一两件不再开裂和变形,可表层有气泡、釉面粗糙、不够精美、手感不好的现象依然存在。

    坚持与不懈在黑暗中向他展示了一丝光明。这丝光明带他走向了豁然洞开的灿然天地。2000年的一个冬夜。当一炉瓷器烧制到凌晨2时许的时候,液化气突然快用完了。慌忙之中,柴战柱一边让工人调小火苗,保持相对较低但平稳的炉温,一边跑去附近人家借液化气罐。约半个小时后,燃气重新供上,炉温再次调高,继续大火烧制。

    第二天,窑炉打开,柴战柱惊呆了——满窑二三十件瓷器晶莹剔透,光泽如玉。此时,他恍然大悟,绞胎瓷的烧制窑温曲线竟是一个升温、平温、再升温的过程。而这时,他所记录的历次烧制窑温资料已有一人来高。

    再创昔日瓷都辉煌

    “在北宋已享有盛誉的绞胎瓷在失传近千年后重新问世。”2002年5月6日,这条消息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早间新闻播出。焦作绞胎瓷工艺技法被研制恢复成功的喜讯让全国陶瓷界为之振奋和欢呼。

    2002年,绞胎瓷传统工艺研发通过省级鉴定,并获得省科技成果三等奖。省科技厅专家组认为,焦作绞胎瓷的成功研制,不仅恢复了我国古代当阳峪瓷窑的绞胎、绞釉、刻花、剔花艺术,而且有所突破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填补了当代国内瓷器生产的一项空白。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近年来,柴战柱先后发掘、研制出绞胎瓷基本文饰16种,研发出绞胎仿古瓷、绞胎与浮雕结合、绞胎与镂雕结合、绞胎与彩绘结合、绞胎与绞釉结合、绞胎与紫砂结合、绞胎雕塑、绞胎瓷版画等8大类、100多个品种,为丰富和发展我国陶瓷艺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馆长汪庆正在考察了柴战柱所在公司瓷器展馆后欣然题词:“汲古创新,天下称奇。”

    2006年,柴战柱的作品《硕果》等入选全国九年义务教育《美术》教材,今年再次登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焦作日报 2013年9月11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