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一品诰命’的革命路”系列1 青霞之父:被忽视的洋务派

2013/9/4 10:42:11 点击数: 【字体:

“‘一品诰命’的革命路”系列1 青霞之父:被忽视的洋务派
马氏庄园规模宏大,分北、中、南三区。北区原是马家老宅,马吉樟民国年间翻盖;南区是老三马吉梅民国年间办实业发迹新盖。中区规模最大,是马丕瑶时期建造。该区共分四组,每组前后四个院落,中轴线上形成所谓的“九门相照”。
 
    引子

  祖国沉沦感不禁,

  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

  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

  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

  夜夜龙泉壁上鸣。

  这是秋瑾的《鹧鸪天》,其沉郁悲凉,类似陆游,英风豪情,不输荆轲。

  百多年前,中国内忧外患,危机四伏,面临“亡国灭种”之难。在救亡图存大潮中,众多女性突破森严礼教,投身革命事业,她们见识超群、果敢无畏,不但对民族“革故鼎新”大业贡献良多,也冲击了数千年“男尊女卑”观念,今日“女子能顶半边天”局面,实由此肇端。

  这些女性以南方人居多,如秋瑾、唐群英、张竹君、朱珍吾等,但河南也出现了一位杰出的女性,她叫刘青霞,又称马青霞、刘马青霞,在当时与秋瑾齐名,并称“南秋瑾、北青霞”。辛亥革命前后,刘青霞曾出任“河南国民捐总理”、“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等职,影响遍及全国。

  刘青霞是一位身份特殊的女革命党。她是光绪皇帝钦封的一品诰命,又是身家百万的河南女首富,她兴办新式教育,开创新式报刊,资助河南革命党人,奋力推动河南走出困顿,迈向新生。但在“革命尚未成功”的现实无奈中,她郁郁而终,终年仅47岁。

  刘青霞其人,涉及近代河南两大家族,即安阳马氏家族、尉氏刘氏家族。她本名马青霞,是广东、广西巡抚马丕瑶的小女儿,嫁到号称河南首富的尉氏刘家后,改称刘马氏、刘马青霞,后以刘青霞之名为世人所知。她的娘家,两代进士,两代出任省部级高官;她的婆家,钱庄、铺面遍布开封、南京、北京,拥有巨额财富。这样一个人物,为何投身辛亥革命?她的经历,与家族有着什么样的关联?近日记者走访开封、尉氏、安阳等地,拜访尉氏文史研究者于中华、洛阳师院教授张宝明、河南大学教授李玉洁、作家郑旺盛等,试图了解刘青霞及其所属的两大家族走向辛亥年的历程,并借此展示辛亥革命前后河南的历史风貌。

  【寒门学子苦读成才】

  安阳县蒋村乡西蒋村距市区20余公里,村中有一处名闻遐迩的古建筑——马氏庄园。对于刘青霞来说,这里既是她人生的起点,也是终点。

  马氏庄园规模宏大,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如今被景区标榜为“中原第一大宅”。宏大而肃穆的庄园,无声地诉说着一个故事,一个传统中国司空见惯的故事:寒门书生勤奋苦读,金榜高中,进入官场,逐步升迁,带动家族崛起,然后在故乡兴建宅院,预备将来归老乡里。庄园始建于188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40年后,可以感觉到,尽管外部世界带来巨大的危机和挑战,中原知识阶层的生存形态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仍在传统的圈子里因循旧习,新的生存方式尚未萌芽。

  马氏家族的兴起,源自刘青霞的父亲马丕瑶。马丕瑶生于1831年,自幼家境贫寒,13岁才得以入学读书,他天资聪颖、异常勤奋,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很快在同辈中出类拔萃。他志向远大,1848年曾作《游佛光寺见某禅师书一笔勾词感而作此》表露心怀:

  也不学道学模样/也不学名士风流/只愿学耕莘夫钓渭叟/运筹帷幄张子房/鞠躬尽瘁武乡侯/将圣主扶持/群雄扫荡/苍生拯救/做一个旋乾转坤手/然后归隐山丘/放怀诗酒/平生志愿方可酬/怎能把天地民物一笔勾/怎能把天地民物一笔勾!

  字里行间,洋溢着济世救民的儒者情怀,但很显然,他的思想状态仍完全处于传统范畴。鸦片战争这样巨大而强烈的信号,并没有让这个处于中原腹地的年轻人感觉到多少讯息。

  28岁那年,马丕瑶得了一场大病,一病三年,但他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坚持苦读。同治元年(1862年),大病初愈的马丕瑶赶上了那年的会试,一举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

  考中进士后,马丕瑶被安排为山西候补知县。山西巡抚郑敦谨见其谈吐举止不凡,聘为幕僚。历练4年后,36岁的马丕瑶先后出任平陆、永济知县,他的政治理念和行政能力得到初步展示。

  【求真务实成一代循吏】

  由于家世清贫,马丕瑶深谙民间疾苦,立志求真务实,为百姓办实事,他告诫自己:“尔之学,务求实用之归,尔之治,勿为虚誉之钓。”他为政从简从易,到任即访民间疾苦、地方利弊,“兴利除害,知无不为”,并尽力赈济鳏寡孤独,对盗贼则严加追捕惩罚。他生活俭约,以“清明谨慎”约束自己,并严格约束属下官吏,使其不敢以权谋私。境内因此“晏然称治”。

  马丕瑶擅长处理各种棘手案件,甫一到任,总能将多年积案处理得干干净净。永济县曾有一桩百年悬案,当地两个村庄隔河相望,河水淤积形成大面积滩地,将两村界石淤没,形成纷争,继而打斗仇杀,各自死伤惨重。马丕瑶到任时,这场官司已打了四五十年,案卷堆积如山。

  为了彻底化解纠纷,马丕瑶亲临其地,“暴露日中,不惮劳苦”,询问老人,勘察地形地貌,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最终做出了公正的判决。两村百姓服其“公允”,从此息争。

  两任县官,马丕瑶赢得了“马青天”的声誉,也赢得了上司的赞赏。光绪三年(1877年),一场大灾荒突如其来,马丕瑶临危受命,出任解州知州。

  1877年,华北大旱,随之而来的饥馑席卷山西、陕西、河南等地,其中山西灾情最重,而山西以晋南的解州最重。在这种情况下,务实干练、政声素著的马丕瑶被提拔为解州知州。

  马丕瑶到任时,解州“草根食尽,继以树皮;树皮食尽,继以树叶,今将并此而无。倒毙饿夫,在上为鸟鸢之食;恒饥稚子,沿村半鸠鹄之形”。因饥饿引发的动乱已很严重,“顽梗之徒先倡为强掠,其继什佰协众之辈并肆其猖狂”。

  马丕瑶上任后,先捕斩带头作乱的盐枭20余人,“其余皆大惧而散”,一下子稳定了局面。然后动员官吏遍走各村,核查多少人需要救济,下令不允许强买粮食,也不准不卖粮食。随即向大地主借贷十余万石粮食,向饥民“计口授食”。由于救灾措施精密而得当,饥民得救者无数。

  灾荒之年,牲口数量大减,春耕之时,“不唯贫农无力买牛,即中次之户,亦苦有钱无市。”饥荒稍缓后,马丕瑶设法弄来20匹马,467头牛、驴,低价卖给百姓。

  解州多年钱粮户名混乱,土地无鱼鳞册,官吏借以为奸,百姓深受其害,荒年之后,情形更为严重。马丕瑶力排各种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大河报 2011年09月1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