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闫诚:靠收破烂赡养前妻母亲15载

2013/9/3 10:37:07 点击数: 【字体:

    “爹、娘,从今天起,俺就是您的亲儿子!你们的生活俺来管,百年之后俺送终!”1979年,24岁的闫诚到禹州市古城镇王庄村当了一名上门女婿,拜堂之日,他向岳父、岳母许下诺言。
      
    1991年10月,因为感情不和,夫妇离婚,闫诚的妻子带着父母远走新疆。两位老人因适应不了那里的气候和生活习惯,半年后回到了家乡。闫诚毅然用自己的孝心、爱心、责任心,用收破烂挣来的钱赡养年迈的岳母和双目失明的岳父。
      
    历经15年的沧桑岁月,昔日精干的汉子如今已是两鬓斑白。闫诚质朴的笑容,凝结成一个令人动容、大孝至爱的故事……

    好男人扛起如山责任

    “咱说过的话要算数,做人要凭良心。”

      “诚咋还不回来啊?” 3月22日,时针指向晚上8点,在古城镇王庄村二组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里,96岁的陈春大娘仍然在焦急地等人。晚饭是稀汤、萝卜丝,还在灶台上,一点儿也没动。

    她说的诚叫闫诚,是她三女儿的前夫。
     
    1979年,经人介绍,24岁的闫诚从8公里外的长葛市花园村来到禹州市王庄村,当了一名上门女婿。在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了10余年之后,因为感情不和,1991年年底,闫诚与妻子王改妮离婚,妻子带着父母和两个孩子去了新疆,另立门户。
     
    妻离、子散、家破,闫诚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滴水未进,准备的上吊绳就绑在门框上。可两个孩子的面孔却在他眼前挥之不去,亲朋好友也来劝他:“有骨气,就在村里挺起腰杆!”带着这种信念,几乎被击垮的闫诚又坚强地站了起来,开始新生活。
     
    因为不适应新疆的气候和习俗,加上思乡心切,1992年夏天,陈春老两口儿带着闫诚的两个孩子回到了故乡。
     
    有人对闫诚说:“家里都这样了,你还照顾他们干啥?媳妇都走了,你还照顾她家里老人?你咋恁傻?”
     
    闫诚说:“咱说过的话要算数,做人要凭良心。俺要把两位老人照顾到底!”陈春老两口儿膝下无子,大女儿嫁到了长葛,二女儿也已经出门。老人上了年纪,当初是按农村传统把闫诚招上门的,是希望他养老送终的。在闫诚眼里,虽然妻子与他离婚了,可两位老人待他不薄,甚至从来没吵过他,他不能辜负了人家。

    收破烂维持全家生计

    “做男人,就是作点儿难, 怕啥?”   

    这是怎样一个家啊!闫诚所面对的,是双目失明的岳父、年迈的岳母、年幼的儿女。离婚的时候,他的小儿子刚刚6岁。
     
    家庭的重担全压在闫诚一个人身上,6亩多地全靠他一个人,前几年家里盖房还欠着近万元的外债,一贫如洗的家庭让糊口都成了问题。有一天,家门口来了个收破烂的,闫诚突然有了一个想法:“捡破烂本儿最小,效益最快。咱有的是力气,试试行不行。”闫诚离婚时,家里只剩下20块钱,他就用这20块钱作为本钱,拉着断把的架子车,开始收破烂挣钱。
      
    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收破烂并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常常要遭受人们鄙夷的目光,以至于有些人即使干这一行也常常跑到外地。可闫诚顾不了那么多,为了能回家照顾老人,他宁愿面对异样的眼神,在家门口收破烂。
      
    闫诚收过碎纸、收过塑料瓶,可他更喜欢收圆钢。拉圆钢需要下苦力气,但竞争者少。于是,烈日下、寒风中,人们开始经常看到、听到一个拉着架子车的汉子和他“收破烂”的吆喝声。一辆架子车最多可以拉1000斤左右的圆钢。为了多挣几块钱,闫诚要把一车车千斤重的圆钢从10多里外的无梁街拉到王庄翻砂厂,一天下来,衣服要被汗水淌湿几遍,有时累得连走路都觉得耳鸣目眩,身子轻飘。
     
    闫诚不敢抽烟、不敢喝酒,怕回请。他说:“穷打穷处走,酒不喝,咱多喝点茶。”出去收破烂,闫诚连烩面馆都不敢去,在街上买两个火烧就着白开水就算午饭。晚饭就是再晚也要回家吃,这样能省下一顿饭钱。当年的架子车如今换成了三轮车,可他的这些习惯却没变,这样的日子他坚持了15年!
      
    闫诚的邻居赵松老汉说:“闫诚待他娘很好,对自个儿却很抠门儿。”赵松跟闫诚做伴收过破烂。有时乡里有庙会,俩人去赶庙会,闫诚从未说过给自己买点儿啥东西,却总惦记着要给老人添件新衣服、买些松软的鸡蛋糕。
      
    为了让两位老人安心,闫诚的儿子该上学了,他特意在报名时让儿子随外公的姓。他的儿子王松涛如今在西藏大学读大四,担任着系学生会主席,去年7月1日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闫诚说:“做男人,就是作点儿难,怕啥?”

    伺候前妻父母赛过亲爹娘
   
    “人都有老的时候,咱要尽咱的责任。”      

    如今陈春已经96岁高龄了,耳不聋、眼不花,还能洗衣服、做饭。她告诉记者:“我的身体这么好,真是俺诚的功劳,他对俺真是比亲娘还亲。”
      
    闫诚的家是一个2分多大的农家院。院子里有一畦菜地,种着蒜苗、香菜、小葱、韭菜。狭小而简陋的小屋里,与40瓦的电灯泡、破旧的桌椅相伴的,是一台18英寸的破旧彩电,画面已不甚清晰。陈春老人说,那是闫诚知道她爱看戏,怕她孤单,借钱给买的。
      
    陈春老人的一生颇为坎坷。10来岁时,她作为童养媳嫁到了王家。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她与丈夫四处讨饭为生,有3个孩子都夭折了。直到解放后,他们才回到家乡定居。“现在的日子过得最舒坦。”历经近百年沧桑的陈春老人说:“就是有亲孩儿伺候,我也不一定能活这么大岁数。”
      
    1994年,陈春双目失明的老伴儿王发元病重,闫诚一直跑前跑后在床头守孝。后来老人因病去世,闫诚披麻戴孝、以儿子的身份张罗着办完了丧事。
      
    1999年的夏天,陈春生急病,突然四肢抽搐,一度处于昏迷状态。闫诚急忙把她送到医院。在病床前,闫诚拉着陈春的手,脸贴在她的额头上说:“娘,娘,你不能走啊,你受了一辈子苦,你让恁儿子多伺候你几年啊!”接连1个多月,闫诚给老人梳头、买药、喂饭,精心侍奉。闫诚瘦了一圈,陈春的病却奇迹般好了。邻居都忍不住说:“大娘啊,要不是闫诚,你啊,早都不中了!”
      
    邻村有个80多岁的老汉,家里有3个孩子,没人愿意养活他。老人病了还不让住院,他没办法了,只能在大街上哭。这老汉对陈春说:“有闫诚这孩子照顾你,你比我这有儿子的都有福。”
      
    闫诚没有把赡养老人当做一种负担,相反,他觉得心里很满足。闫诚说:“人都有老的时候,咱要尽咱的责任,做好人要做一辈子。”
      
    闫诚在外面开车收破烂,陈春总是放心不下。有一天下着小雨,当夜幕降临时,邻居胡雪花的小女儿看见陈春拄着拐棍儿、拿着手电筒,往南边的大路上走。她问奶奶干啥去,陈春说:“到村口去等你诚叔回来。”
      
    中午,闫诚不回家的时候,陈春就不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商都网-许昌晨报 2007-03-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