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刚直切谏的汲黯

2013/8/13 14:14:27 点击数: 【字体:

  
    《明史・海瑞传》列举了中国古代的三大刚劲直谏之臣:汉代汲黯、宋代包拯、明代海瑞。后二人由于演义小说和戏曲影视的渲染而广为人知,汲黯在当今社会的知名度则“黯然失色”。如果细究他们在历史上的影响,应该说汲黯更为人所推重。

  汲黯生活在汉武帝时代,是黄老思想的实践者,更是敢于直谏的名臣。汉武帝固然是位事功显赫的名君,但其刚愎自用的性格也是尽人皆知。在他面前敢于直谏的人为数不多,汲黯就是这样凤毛麟角的人物之一。我们只需要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汲黯进谏是如何不为皇帝“留面子”。当时,汉武帝正在大力征召儒师,为了标榜自己推行儒家“王道政治”的诚心,而时常在群臣面前声言准备做“仁义”之事。汲黯深知汉武帝的为人,就在朝堂之上嘲讽他:“陛下内心充斥着欲望而表面上硬说要施行仁义,怎么可能真正仿效唐尧虞舜的治国之道!”搞得汉武帝勃然大怒,退朝之后,还余怒未消地对身边人说:“太过分了,哪有像汲黯这般戆直的!”同僚中有人“开导”汲黯要懂得人情世故,说话要给皇帝预留台阶,汲黯却不肯“领情”,依然坚持自己的仕宦原则:“天子设置公卿辅弼之类的大臣,难道是为了让我们阿谀逢迎君主的意旨,而陷君主于不义吗?况且我已经身在官位,纵然我有爱惜身家性命的念头,也不能做出污辱朝廷的事情来!”

  汲黯对以阿谀逢迎而得到汉武帝赏识的人嗤之以鼻。齐人公孙弘,由儒师而贵为丞相,成为尊崇儒术的标志性人物。他保官有术,在朝廷议事时从来不肯发表与皇帝不同的看法。有时,他对皇帝的某些决断本来也有异议,并且私下与汲黯等大臣约定要共同向皇帝诉说真实的想法,但是只要到了汉武帝面前,公孙弘就改变了态度,背离了事先的预约,改为完全顺从皇帝的意旨,与汲黯等人唱起了反调。汲黯为此大为恼恨,他当场批评公孙弘说:“齐人多巧诈,令人无法理解他究竟在想什么!开始他与臣等共同商定的议事主见,现在说的话却是完全背离了当初的约定。这是为臣不忠。”与汲黯的直言快语相比较,其实汉武帝更欣赏公孙弘一心维护皇帝权威的事君之道,对后者越发礼遇。廷尉张汤也被汉武帝视为左右手,他修订和施行律令从来只知按照皇帝的意旨行事。汲黯时常与张汤争论律令的改变是否恰当,张汤能言善辩,把周纳苛刻的法律条文说得天衣无缝。汲黯一时无法驳倒他,盛怒之下大骂:“天下人说刀笔吏不可担任公卿大臣,果然!让国家法律繁苛到令天下人重足而立、仄目而视的程度,也就是张汤这个家伙做得出!”后来,汲黯进一步揭露担任御史大夫的张汤“智足以距谏,诈足以饰非,非肯正为天下言,专阿主意。主意所不欲,因而毁之;主意所欲,因而誉之。”可见汲黯对张汤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其曲法以阿谀君主的事君之道上。

  汲黯毫不顾忌地公开批评公孙弘、张汤之类炙手可热的重臣,自然招致他们的嫉恨,包括汉武帝也对汲黯心怀不满。丞相公孙弘等人多次寻找借口加害汲黯。汉朝出动大兵攻伐大宛,夺得千里马,汉武帝兴高采烈地作了一首《天马歌》,准备在宗庙活动中演奏。汲黯却兜头泼起了凉水:“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耶?”汉武帝默然不悦。公孙弘借机陷害:“汲黯这是诽谤皇帝的御制文献,应该判处灭族重罪。”好在汉武帝还算大度,不愿因非议自己的一首诗歌而杀害大臣,否则汲黯就有生命之忧。其实,汉武帝对汲黯的态度比较矛盾。一方面,汉武帝敬重汲黯的正直和忠诚,曾经称赞汲黯有“社稷之臣”的风范。大将军卫青屡立战功,汉武帝在宫中却视其为奴仆一般,以至于“踞厕视之”。丞相公孙弘在闲暇时进见,汉武帝往往衣冠不整就和他对谈,根本不顾忌如此对待大臣是否有失礼之处。唯独对待汲黯,汉武帝如果冠冕未曾齐备就不与他相见。有一天,汉武帝坐于武帐,恰遇汲黯前来奏事,武帝当时未曾戴冠,望见汲黯入内,立即避身于帷帐之中,令人传话同意汲黯的奏请。可见汉武帝对其敬重之情。另一方面,汉武帝又对汲黯的犯颜直谏很感不快,因此汲黯也就无法在汉武帝身边久居亲近官职,多次被外放到地方任职,还曾经因小小的过失而被免官,归隐田园多年。

  汲黯不仅敢于直言进谏,而且遇到问题勇于负责,绝没有一般官员的犹豫和观望之态。河内郡失火,烧毁千余家,汉武帝派遣汲黯前往了解火灾情况。汲黯发现火灾的损失其实有限,倒是当地的水旱灾害涉及万余家,严重到“父子相食”的程度。敢作敢为的汲黯当即决定,以所持皇帝发给的“节”为凭据,代传皇帝旨意命令河内郡的官员打开官仓分发粮食以赈济贫民。汲黯的做法,救了一方百姓,却犯了“矫制”的重罪。他一回到朝廷立即“自劾”,提出愿意为“矫制”行为负责。汉武帝鉴于他为国为民的一片诚心,下令免于究办。汲黯还是一位务实、能干而有个性的官员。他按照黄老学派的政治学说行事,“治官民好清静”,“责大指而已,不细苛”,在所任地方官职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政绩。

  名臣的政治品格与个人魅力,是可以被传诵、被升华、被神化的。汉代人甚至于相信,淮南王刘安图谋造反之时,对于满朝文武官员视若无物,唯独忌惮汲黯一人,据说刘安曾感叹:“(汲)黯好直谏,守节死义;至说公孙弘等,如发蒙耳。”敢于正直进谏的大臣能否产生这样的威慑力量,后世的人们不妨见仁见智,而汉代人对此是津津乐道的。西汉后期的名臣李寻就有这样的一段议论:“闻往者淮南王作谋之时,其所难者,独有汲黯,以为公孙弘等不足言也。”其余西汉名臣黄霸、谷永、贾捐之也把汲黯尊为官吏的楷模。当时舆论把他视为诤谏之臣的代表,不再称呼他的本名,干脆爱称为“汲直”。后世许多敢于直谏的名臣都从汲黯身上找到了力量的源泉。这位“临大节而不可夺”的传奇人物、伟岸丈夫,也因此而千古留名。□孙家洲【原标题:刚直切谏的汲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2006-04-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