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展锋长篇小说《终结于2005》研讨会发言摘要(2)

2013/8/1 9:54:59 点击数: 【字体:

我的就是它的思想价值。小说写的是广东珠江三角洲的永欣村在城市化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波动和矛盾。乡村城市化应该是现代化运动中的重要环节。但展锋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只有在广东这种改革开放前沿才会发生的乡村城市化的故事,这是典型的中国经验。可贵的是,展锋在这部小说里并不止步于“再现生活”,而是重点表现了他对这种独特的中国经验的反思。这种反思带有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小说写了以村支书为代表的永欣村村民们对城市化的抗拒心理。作者由此引发出对农民与土地关系的思考,从“终结于2005”这一标题也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乡村城市化是持保留态度的,他对现代性保持着批判的精神。城市化意味着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城市化也导致一些东西的消亡,比如乡村精神,比如农民与土地所构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和文化形态。所以作者并没有停留在乡村城市化这一具体事件的现实层面,而是上溯到百余年来的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变迁史。最后,永欣村的两千多村民都完成了城乡身份的转换后,惟有村支书一人还留着农民的身份,因为在这之前,他悄悄将自己的户口转到了仙岭村,作者用这样的结尾完成了他的充满矛盾的复杂的忧思。 

  在记忆中寻根  在反讽中反省 
  
    □白   烨       

  
    展锋的这部书是一部很独特的作品,他的独特既表现在写什么上,也表现在怎么写上。从写什么上看,他写的是南方的农村城市化的进程,是我们很少看到的,而且他写出了由近代到现代,到当代,再到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和独有的特点,就是革命时候是农村包围城市,建设的时候是农村变为城市,把这个大趋势写出来了。从怎么写上看,作者用第一人称来叙述,同时作品里充满了很多反讽,这两点都非常突出。这个作品给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两点:在记忆中寻根,在反讽中反省。作品还写了农民的忧虑、忧思和忧伤。从曾祖父就开始做生意,他和大伯又成立股份公司,其实就是在农村的生意人。小说写到了祖父对自己的身份的反省,别人说你还是农民吗?你根本就不是农民。所以这里的农民仅仅是一种身份而已,实质上他们已经不是农民了。随着农村城市化的进展,连这最后一个跟土地和农村有关的符号也要改了,所以他们非常留恋。农村的城市化,使农民在承担土地不断减少的代价之外,还在身份的自我确认上产生一种困惑,他们不知道自己现在是什么,自己在生活中没有这个身份之后还有什么样的位置,往哪儿去,怎么走?这些问题令作品具有了人性的深度。  

  难得  独到  厚重  新颖 
  
    □李师东       

  
    作为这部长篇小说的终审,我对这部长篇小说评价是八个字:难得、独到、厚重、新颖。能够直观地反映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土地上发生的变化,尤其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地段的农村的发展变化,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这是十分难得的。农村题材和家族题材在这些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并不少见,说它独到,是它把农村、家族、土地这些我们习以为常、有深厚内涵的概念放到农村城市化这么一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表现,使农村题材、家族题材的小说有了新颖的独到的地位。再有就是厚重,这部小说与我们一般所说的历史厚重感不一样,就像这个小说的书名一样,它体现的是一个终结,它有时间的紧迫性,在时间的逼近之中,家族生存繁衍层层递进,层层推进到末代的村支书们和他们眼下的生存处境,所以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严峻,前所未有的一种厚重。这部小说写到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土地对农民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情感的联系,是一种精神的依附。这部小说写的是土地的得与失,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这种失去又意味着什么?我想这也正是《终结于2005》这部长篇小说的艺术价值所在。 

  为记录社会变迁作出独特贡献 
  
    □牛玉秋       

  
    《终结于2005》给人阅读时所造成的冲击感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这段时间我在思考一个问题,我觉得长期以来在评论界有一种声音,这就是鄙薄三贴近作品的声音,认为这样的作品文学性很差,甚至对这些作品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我并不否认这些作品在艺术上可能还存在一些缺憾,但是我觉得这种鄙薄的态度源于没有正确认识到这类作品的作用。应该说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历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命题,是一个可以从多重角度加以开发和表现的文学题材领域,比如人和土地的关系,实际上涉及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涉及到了很多。其实归根结蒂还是一种生产关系,而在社会变迁当中的生产关系的变迁,应该是一个最基础的部分。恩格斯在评价巴尔扎克的作品时说,巴尔扎克的小说甚至在经济学细节方面所提供的东西,都比当时的经济学家还要丰富。我想,这其实正是文学家对于记录社会变迁的一种独特的贡献,是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所不能企及的。那种时代氛围,那种气氛,那种状态,那种可触摸的感觉,惟有小说家才可以做到。同样,展锋的这部小说也体现出一种教科书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知道广东的农民富了,但他们是怎么富起来的?这部小说非常细腻、非常细致地把这种变迁都给我们展现出来,这确实是经济学家所达不到的细度。我觉得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评论界还是比较欠缺的。所以说这是一部在建国以后的文学史上很有分量的作品,它的作用应该是举足轻重的。 

  对微观历史的深度观照和开掘 
  
    □张颐武       
  

    展锋的《终结于2005》以一种村史式的表述展开了一个南方村庄的历史命运,将这个村庄作为中国命运的一个象征和标志来进行描述。这个村庄一方面是一个典型的中国村庄,另一方面也是当代生活的一个断面。同时,这种观察和探索又带着强烈的主观和个人的色彩。 
  
    这部书的最为难得之处在于,展锋所具有的历史的角度是新的,是属于21世纪的。他写出了这个村庄在剧烈的变化中的命运的归宿是难以逃避的,是中国今天的高速成长和和平崛起的现实让这个村子有了自己的机会,有了自己的新的可能性,它这个村子也超越了它在现代生活中所承受的物质的贫困,虽然面临精神的困扰,但毕竟有了一个新的展开的前途,一个在新的全球化时代的地方的新命运。中国“大历史”的命运也由此而变得异常地清晰和明确。但同时,他写出了农民在这样复杂的历史中挣扎求存的生命力和情感与欲望的展开。中国历史本身已经有了告别20世纪命运的新的可能。这个小小南方村庄的变化其实正是中国命运变化的一个必然展开,也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大时代开始转向了新方向的结果。在这里,从大历史到日常生活的呈现中,展锋所提供的是中国历史在21世纪再度思考自己过去的可能性的展开。20世纪中国经历的风雨太过于严酷,中国的悲情和痛苦太过于沉重,展锋让我们看到了这一切,但他还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社会的无限的可能和中国的无限的可能。  

  现实主义的胜利 
  
    □冯   敏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个文学的话题,仅用文学批评这样一个单一的角度,去读这个作品的时候就会遮蔽它很多重要的意义。这也是我们现在整个文学界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视野还不够开阔,而且缺乏一些文学批评所必需的,比如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这可能是我们共同的尴尬。乡土叙事是现当代文学里一个强大的传统,但乡土叙事的整体话语是知识分子的,立场也是知识分子的。在读展锋这部小说的同时,我也读了柳青的《创业史》,感慨很多。我觉得相隔了这么多年,为什么我读《创业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文艺报 2008年03月1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