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刘海燕的“理智之年”

2013/7/24 15:27:38 点击数: 【字体:

刘海燕的“理智之年”

    《理智之年的叙事》,接到海燕从郑州寄来的这本新著,也是她的第一本著作,我先是一喜:海燕终于出书了,而且书印得如此清新质朴、典雅大方;继之便是一惑:“理智之年”,说的是当下这个时代,还是作者的年岁?

  新世纪最初的几年,地球人类眼巴巴盼来的这个时代,似乎谈不上“理智”。且不说恐怖主义分子将炸弹捆在身上到处跑着炸人,美国总统布什任由地球气候急剧变暖硬是拒绝在京都协议书上签字;看看国内,一路疯涨的房价、一再膨胀的高校、一夜蹿红的学术明星、一味追求快乐的后现代主义,似乎也说不上是“理智”的东西。那么,剩下的该是海燕自己的“理智”了,“四十而不惑”,海燕也确实到了“理智之年”了。

  如若真的可以这样理解,也不妙。你想,一个理智的人遭遇一个不理智的年头,偏偏又不肯随波逐流、因势利导,就是不以屈原为榜样自沉汨罗,那处境也就一定很有些暗淡,甚至艰难了。

  然而,海燕的日子过得依旧安然、怡然。有时通信,有时遇见,依然细声细语、笑容满面、不温不火、不紧不慢。我曾劝她,也读个博士吧,眼下时兴这个。她开始有些动心,不久就又说不想费那个神了;有段时间听说她的工作要动一动,等到我问她的时候,她又说,唉,麻烦。于是,她就一直待在中州大学学报编辑的位置上,一待就是15年。

  就在这本书里,海燕说15年里自己写下了大约30万字的文章,颇有些自慰自足。以当下的行情,这个数字实在算不上高产。比起大学科研统计表格上通常显示年产10万、20万的数据,海燕的这一产量几乎显得有些“寒酸”了。以往,我也不止一次地站在“导师”的立场上说过她太懒散,虽然,我自己同时在报端一再抨击那种单一追逐量化管理的学术高产。我曾说过,如果仅仅从数量去评估,刘勰单凭他的一部《文心雕龙》,想评上教授,也难。而那些一本接一本呈报上来的“论著”、“专著”,谁都知道不过是评职称、报项目、争取学位点的敲门砖,出手快,消失得也快。海燕的这本书,却前后书写了15年。至于书的质量与品位,已经不须我来赘述,著名的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孙玉石教授是这样评价的:“在这些‘温润的思的叶片’里,作者的灵性笔触和对作品的把握超越了一般程式化的批评,能于洒脱而富有才气的文字中,透露出自己艺术感受的独到和传达风格的优美。于印象感悟中蕴藉隽永的哲思,如文学散文随笔一样,充满了灵动、洒脱与惠敏。”

  看过海燕的这本书之后,我有些后悔,后悔不该责备她懒散。因为这显然不是懒散,而是散淡,是作为治学者的一种难得的气定神闲、宁静淡泊。正因为有了这种宁静,才有了这些洞幽烛微、求深觅远的文字;正因为有了这种淡泊,她才能在熙熙人海、千丈红尘中守护自己个性的独立、心态的自由。所谓“理智之年”,那“理”中原本就包孕着“性”,那“智”中原本就蕴含着“情”,是理智,也是性情,本源于性情的理智才是大智慧,而有别于文坛的迎风造势、搭台唱戏,也不同于学界的加减乘除、登楼攀梯。在我看来,海燕在这本书中悉心品评并引为同道的那些中外作家,如托尔斯泰、博尔赫斯、川端康成、莎乐美、杜拉斯、里尔克、黑塞、毛姆以及李锐、李佩甫等,都是有真性情、大智慧的人。也许,正是这种文学阅读导引着海燕,让她在红尘浊世里游憩,恣情率性地生活。她在这本书中也曾于无意中发现:“被阅读所淘洗的身心和很多现实不合作,它带着我的情绪、甚至我的命运向前去,理智已无法控制它。它要过一种最接近自己性情的生活……”

  我知道,海燕当然是拥有这种慧根的。

  大约20年前,我还在郑州大学教书,并开始招收文艺学硕士研究生。一位考生给我写来一封长信,谈她对文学、对人生的看法,语意缜密,见解独到,我并没有注意她的出身(指毕业的学校)与学历,便有意录取她。她就是刘海燕。吹一下牛,我也算是一个有“慧眼”的导师。不过,这也和那一时期研究生的招生制度有关。那时外语分数属参考成绩,专业考试基本上是导师说了算,指导研究生的方式类似于“师傅带徒弟”。事实说明,这样走出来的学生还真行,几乎一个个都行。如今,研究生的招生制度似乎越来越严谨、越来越规范了,“硕士”、“博士”的现代生产流水线取代了当年的“手工作坊”,可是产品的质量反而跌落。文学教育是性灵教育,毕竟有它的特殊性。

  这里,请容许我扯开主题说一点“闲篇”。

  山东大学研究生院的谭好哲院长,同时也是文艺学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他曾经对我说过:有一个现象很奇特,你们郑州大学毕业的有一拨人,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骄人的学位,甚至不少人还出生在贫穷的豫东平原,然而却能够在国内文艺理论界、文学评论界崭露头角,显示出自己独立的学术品格,并得到文坛的认可。如:耿占春、艾云、张宁、刘成纪、张清民……关于这个问题,可以有多方面的解答,我隐约感到,“于性情之中,做理智文章”,应该是一个共同的特点。

  一如孙玉石先生对刘海燕的评价:“刘海燕的评论文字其智性、知性、理性似乎都淹没于感性、悟性和灵性之中了”。海燕的这本《理智之年的叙事》,对于谭好哲先生赞誉的“郑州大学文艺学团队”来说,便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理智之年的叙事》,“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6年卷,刘海燕著,2007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鲁枢元【原标题:刘海燕的“理智之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2007年09月25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