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心若在梦就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城市作协主席李厚健访谈

2013/7/19 10:43:47 点击数: 【字体:

    李厚健档案 :
  

    李厚健,男,河南省永城市顺和乡人。李厚健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4岁丧父,自幼家贫,5岁入学读书,1970年高中毕业后返乡务农。自1972年起,李厚健在家乡任中学民办教师多年,1978年10月任顺和公社(现顺和乡)文化站站长。1980年5月他被选调到永城县(现永城市)文化局创作组任创作员,1984年底,被河南省劳动人事厅批准录用为国家干部,1989年5月调永城县人民检察院工作。自1998年5月起,李厚健供职于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公民与法》编辑部,现为河南省检察官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商丘市作家协会理事、永城市作协主席。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李厚健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先后发表戏曲、曲艺、小说、纪实文学等各类体裁的作品200多万字,已出版《通天大案》、《剿灭中原黑帮》、《人大代表》等长篇纪实文学3部。

  其创作的现代戏《沱河儿女》、古装戏《女知府》、柳琴戏《红花曲》和《双换牌》等分别在省、地汇演中获奖或演出;中篇小说《玉堂春的团圆恨》获《故事家》1992年“大禹杯”故事大奖赛三等奖;电视专题片《天宝地灵话永城》获1992年河南省外宣优秀作品奖;《时来运转二十年》一文1999年被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评为“改革开放20年征文”一等奖;长篇纪实文学《剿灭中原黑帮》2003年被最高人民检察院评为“第三届金鼎文学奖”二等奖。其业绩先后被收入《中国当代青年作家名典》、《中华当代名人大词典》、《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东方国际名人大辞典》等辞书。

心若在梦就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城市作协主席李厚健访谈
李厚健(右)与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诉讼法学研究室主任樊崇义在一起。

    记者(以下简称记):李老师,这些年来您写了很多文学作品,请问您什么时候开始想搞文学创作的?

  李厚健(以下简称李):我的文学梦源于幼年。说起来这事还有一点迷信色彩。我4岁时,父亲去世了。第二年春天,村里来了一个算命的盲人,大概是想让自己苦命的日子有个盼头,母亲就去为我算了一卦。那算命先生一惊一乍地说:“哎呀,这孩子应了天上的文曲星,将来是要吃官饭的呀!”只为这句话,我母亲回到家里哭了半宿,边哭边说:“儿呀,别说你能吃官饭,就是能为我挑一担水,娘也要请台大戏唱唱。”我说:“娘,你别难过,我长大了,一定好好上学,做个大学问家。”没想到算命先生一句不经意的话,成了我一生追求的梦。

  记:您什么时候开始往报刊投稿的?

  李:我上初中时,就往报刊投稿,虽然没有发表过,但那时哪怕是接到一封编辑们的退稿信,心里也感到一种别样的温暖。

  记:您什么时候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

  李:正当我雄心勃勃地要成就一番学业的时候,“文革”开始了,一下子取消高考11年。在这11年艰难的生活困境中,我始终不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坚持不懈地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先后在本地县级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东西,成为永城县(现永城市)骨干业余作者。

  记:您的作品第一次获奖是在什么时候?

  李:1978年,我们公社(现在称乡、镇)成立文化站时,我被选调去当了站长。当站长的当年,我就和两位业余作者朋友一起搞了一个大型现代戏,由县剧团排演后参加了地区文艺汇演,并获了奖,我也因此被选调到县文化局创作组任创作员。

  记:在任创作员期间,您发表了不少作品吧?

  李: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先后发表曲艺唱词、小说、散文、戏曲、纪实文学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多篇,近百万字。上世纪80年代末,我加入了省作家协会。

  记:您什么时候被调到检察机关的?

  李:1989年。

  记:调到检察机关后,是不是写了许多关于公安题材的作品?

  李:初次接触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领地,面对大量新鲜而生动的素材,我不停地采访,不停地写作,一年间,就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几十篇案件纪实,年底领到一大摞奖状、证书。

  记:您什么时候调到省检察院工作的?

  李:1998年5月初。我当时任永城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终日被事务缠身,工作上满足于上传下达,也自然就没有了创作激情。

  我感觉到了自己的消沉。我在心里常常这样想:“文学让我由一名普通的农村男孩成长为一名检察干部,我怎么能忘掉文学呢?”正在这时,省人民检察院宣传处领导透过话来,有意要我到省院做杂志编辑工作,我欣然同意了。

  记:当了杂志编辑后,有了很多的时间写作,在这期间,您写了不少东西吧?

  李:到省院工作后,不仅使我开阔了视野,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且使我摆脱了身边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有了大量时间专门写作。我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平常除了做好编辑工作外,我还利用业余时间采写了大量稿件。几年时间内,在中央和省级报刊上发表稿件100多万字。

  记:您写了这么多的作品,代表作有哪些?

  李:2001年7月,当时的省作协将我的23篇纪实作品结集,交给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书名为《通天大案》,全书19万多字,当时的省政法委副书记王田海、省检察院检察长王尚宇分别为该书作序、题词;2002年11月,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长篇纪实文学《剿灭中原黑帮》;2003年4月,中国检察出版社出版了我的长篇纪实文学《人大代表》;2004年9月,中国检察出版社又出版了我的长篇纪实文学《终结狰狞》。

  记:您写了这么多公安题材的作品,是不是被一种精神所感动着?

  李:是的。在

  我和警察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感到了那些普通警察的可敬可爱,他们是一些普通的人,他们有家庭,有孩子,有亲人,但他们为了人民的安危,不畏艰险,英勇奋战,有的连续参与侦破、抓捕工作三四个月,没有休过一天假,没有回过一次家;有的为了破案,多次冒着生命危险,舍生忘死打入犯罪团伙内部;有的为了蹲点守候,在雪地里几天几夜不合眼,饿了吃一点方便面,渴了喝口矿泉水,也毫无怨言;有的在法庭上一个人要面对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辩护人、被告人,但他们毫不畏惧,唇枪舌剑,义斥黑恶。正是由于有了他们舍生忘死的英勇奋斗,才使得“打黑除霸”斗争取得了胜利。在和他们同喜共忧的日子里,我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记下了他们的光辉战斗历程,记下了我们的党和人民取得的每一次重大胜利。

  记:别人是怎样评价这几本书的?

  李:《剿灭中原黑帮》一书出版后,中国检察出版社在网上发表了俞剑写的评论文章。他说:“《剿灭中原黑帮》一书,以检察官特有的视角,将打黑的辉煌与黑帮的猖狂真实地记录下来,对黑恶势力在一个城市的存在与发展情况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既入木三分地刻画出黑恶势力团伙头目的嘴脸,也生动形象地塑造了奋战在打黑一线的办案民警的形象,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可圈可点,其曲折性和趣味性更是雅俗共赏,是一部闪耀着‘三个代表’思想、又具有震撼力的纪实文学作品。”

  在《人大代表》一书出版后,《大河报》即发表了留美学者刘世炜先生为该书写的评论。评论说:

  “该书为姚秀荣这个特殊公民立传,也是想借此透露一种现象:目前百姓打官司的道路非常不畅,他们往往需要借助媒介,才能使案件得到公正处理;而作为一个人大代表,实现权力的途径本应有很多种,却不得不经常缠在官司当中。这样一本书有看点,就因为它表现了百姓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一位人大代表的无奈。在结构上,它不像多数传记那样,记录一个人的一生、衣食住行、生活琐事,而是把笔触放在姚秀荣监督的一个个案件上,这样整本书就有了很强的故事性。它更像一个疑案例集,而不是一本传记。”

  记:您搞了这么多年的文学创作,您觉得您的创作主要有哪些特点?

  李:我觉得主要有三点:一是纪实文学作品占主导地位。这与我的性格和所从事的职业是分不开的。我性情温和,最能忠实地记录事情的本来面貌,而且善于把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件、事件说得津津有味。另外,我多年从事检察工作,身边有大量的素材,甚至亲身经历过不少案件的办理。二是结构严谨,逻辑性强。我上学时就爱好写作,文学功底较为扎实。几年的教学生涯,使我养成了咬文嚼字的习惯,写文章字斟句酌,反复推理,惟恐出现病句错字。三是生活气息浓厚。我自小在农村长大,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炼,直到现在,我与农村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有深深的了解和同情,所以,在我的作品里都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而且都深深地印记着我小时候在豫东这个生活环境的烙印,让我的作品亲切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记:您近日有无大作问世?

  李:我刚刚写完长篇小说《调查市委书记》,这本书近日有望与读者见面。

  记:您搞创作这么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虽然出了几本书,获了几个奖,这不能说明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不能说明实现了自己幼年时的文学梦。说句实话,作品写得越多、发表得越多,我越感到自己的功夫浅薄,越感到自己的作品没有分量,越感到自己有愧于作家这个头衔。在浩瀚的文海里,自己能算得上是一滴水吗?我不敢说,不过,有一点我敢保证,那就是只要我心中的梦想不灭,我就会不懈地追求。晚报记者 刘春正【原标题:心若在梦就在——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永城市作协主席李厚健访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京九晚报 2004-12-20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李厚健获金鼎文学一等奖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